杜群
【摘 要】音樂各學科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關系,使得課程資源與教學資源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有利于構建整體聯系的課程。并且直接地影響著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程度。同時,開發(fā)豐富的民歌資源。“嫁接”荊楚民歌與課堂教學,推進藝術教育的“本土化”、突出“特色化,”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學前音樂;課程改革;荊楚文化
學前音樂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興趣,愉悅的學習氛圍,將極大地促進學習效果。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學校、教科書、教學都“必須建立在生活歷上,始可謂活的學校,活的教科書,活的教學?!睂防砼c生動的鋼琴曲相結合,以湖北為例,應充分充分利用荊楚文化資源,“嫁接”荊楚民歌與課堂教學,推進藝術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豐富課程內容,加快學科建設、教材建設,達到教學改革與地方文化傳承雙贏的目的。
開拓和運用新的教學手段,變“無聲”為“有聲”教學,走出學習音樂理論課程的誤區(qū).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音樂理論課是集知識性、操作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身的課程。在過去傳統樂理教學中,一般都是重理性輕感性,重理論輕實踐,通過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將有“聲”的音樂片融入到樂理教學過程中,使抽象的理論概念通過音響表達出來,就能夠改變空洞乏味、缺乏感性認識的學習狀態(tài)。比如在“節(jié)奏”與“節(jié)拍”章節(jié)的講解中,,音的長短、強弱及其相互關系的固定性和準確性來組織音樂。有強有弱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環(huán)重復,就叫做“節(jié)拍”。節(jié)拍就好像列隊行進中整齊的步伐;節(jié)奏就好像千變萬化的鼓點。二者永遠是同時并存的,教師可以通過彈奏熟悉的樂曲,來分辨兩種截然不同的節(jié)奏型和節(jié)拍類型。
比如,通過彈奏新疆歌曲體會切分音,湖北天門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體會二拍子的音樂特點。讓學生在在有“聲”的情景中,體驗音樂、享受音樂。
陶行知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點是“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在《陶行知文集》中提出了“教學做合一”、“教與學要以做為中心”的教學理論。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主要是培養(yǎng)技能型、應用型的幼兒園一線教師,考慮到高職學前專業(yè)的特點,結合當前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課程的目標制定不應追求與音樂教育專業(yè)的難度和深度,而應突出基礎性和實用性,以適用、夠用為原則??梢越Y合簡單的兒童歌曲,加強簡譜視唱、視奏。通過鋼琴彈奏、模唱、體驗學習的樂趣。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如學習初期就將識譜、記譜法、音樂常用術語、符號、音程、和弦、調式做引入。中期與和弦連接、音階琶音訓練、移調練習等內容整合。最后,將鋼琴和作品分析、音樂欣賞、音樂史等有關內容融合。避免各門專業(yè)課程相互脫節(jié)。
融合后的教學應推廣數碼鋼琴集體課的模式:以鋼琴為主的器樂課程,不應該是單純的鋼琴演奏。以音樂基礎理論學習和鋼琴彈奏為核心教學內容;以數碼鋼琴集體課為模式;采用合作、互動、參與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教學手段;強調音樂理論教學鋼琴化。學習音樂理論知識和彈奏技巧為基本目的。在教學實際中,滲透樂理、和聲編配、兒歌創(chuàng)編、即興伴奏等內容,通過鍵盤彈奏,讓學生掌握鋼琴彈奏的基本技巧與方法,鞏固音樂基礎知識,使音樂理論與技能技巧相互滲透融合。
在學前音樂教學中,以簡譜首調為主的教學理念應貫穿鋼琴教學始末。學前音樂所培養(yǎng)的學生主要是面向基層的,兒歌通常都是簡譜,以簡譜首調概念所構建的即興伴奏和弦、和聲框架具有相對淺顯、簡單的特點,學生容易入門。因此伴奏中,對首調概念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挖掘、保護、發(fā)揚本民族傳統文化是學前專業(yè)應該承擔的重要責任。民歌小調、童謠都是寶貴的資源。這些歌曲以獨唱或對唱形式出現,內容以表現勞動與愛情生活為主。音樂極富地方特色。南方有“客家山歌”、“江浙山歌”等;北方有“信天游”、“山曲”、“花兒”、“慢趕?!?、“爬山調”等;少數民族地區(qū)有蒙古族的“長調”,苗族的“飛歌”,藏族的“哩?!?,壯族的“歡”、“加”以及彝、瑤族、黎族各種山歌等。草原的“牧歌”,水鄉(xiāng)的“漁歌”,平川的“田歌”或“田秧歌”。有的悠揚秀麗,有的豪放粗獷。各地山歌都有一些代代相傳的曲調,其曲調的節(jié)奏較自由,有字密、腔長的特點。樂段結構常見的有2樂句樂段、4樂句樂段,多為單樂段的反復或變化反復。歌曲曲式結構比較多樣、復雜,有兩個或四個樂句構成的方整性簡單樂段結構,如《小白菜》;有三個或五個樂句構成的奇數樂段結構,也有多對上下句組成的多句體結構,這些歌曲伴奏需靈活運用鍵盤彈奏、樂理、和聲、曲式知識。螺旋上升的教學方式掌握即興伴奏。同時滲透藝術審美教育,提升了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采用理論講解、作品賞析、教師示范、學生實踐等形式。在演奏過程中,注意和聲功能與邏輯音、和弦連接與和弦排列的技術問題,突出教師即興伴奏的完整示范,從調式調性、音型、結構、織體到作品整體的情緒基調、藝術風格的把握,起到全面地認識和準確、具體的引導作用。應用鄉(xiāng)土音樂教材時,必須注意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統一,讓古老的民族藝術放射時代的光輝,就一定能滿足我們建設鄉(xiāng)土音樂教材的初衷。以湖北學前音樂教育為例,要充分利用荊楚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要引導大學生從美學的視角欣賞傳統文化的的“真、善、美”。將優(yōu)秀傳統文化引進進校園。在傳統教育和中華民族文化之間搭建橋梁,對弘揚民族精神,繼承傳統文化,提高音樂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教學中如何選擇曲目、掌握其精髓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將具有地域特征的各地典型民歌作為學習的首選,是完成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同時將號子、田歌、小調、燈歌、風俗歌、兒歌、革命歷史民謠、新民歌等民歌資源滲透在課堂教學,將濃郁的民俗風情,與現代時尚的流行元素結合,將提高學生對傳統音樂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播。
建立在以民族民間音樂為教材的主要內容之上吹。民族地區(qū)的中小學生生長在特定的環(huán)境地域之中,長期耳濡目染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審美心理意識。對于流傳于民間的兒歌和樸素動人的民間音樂,學生們也非常容易接受。
楚風楚韻置于學前音樂課程中考察、分析、研究,對構建學前特色音樂教學,特色課程建設,加快地方音樂課程的發(fā)展,繁榮教學改革起促進作用。
有助于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學科走向特色化、多元化、綜合化的發(fā)展。通過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提高人文素養(yǎng),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特色”人才。
結論
(一)音樂課程融合推動了課程之間的和諧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有益于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
建立起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音樂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參與音樂實踐”。藝術綜合活動課程正是借鑒了綜合課程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和自主性的特點,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緊緊圍繞音樂各學科知識綜合運用這一中心,開展的藝術綜合實踐。西方教育發(fā)達國家都極為重視音樂藝術實踐,鼓勵全體師生參與其中,經常舉辦藝術節(jié)形式的音樂藝術實踐,它改變了“學生單一的知識接受性學習活動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自然的了解、對社會的了解與參與,密切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把理論轉化為實踐,在實踐中感受、學習、理解和掌握音樂。它有利于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知識的轉化與拓展,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整合創(chuàng)新、開拓貫通和跨域轉換的多種能力。
從更為廣闊的視角來看,將音樂、舞蹈、文學、美術等多種藝術,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綜合各個學科的知識,學生進行創(chuàng)編表演成為各種小型音樂劇,舞臺劇、兒童劇。這個過程中,學生制作道具,服裝,布景,編寫劇本劇等,有助于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是他們將來工作單位最需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音樂學科融合是可行的,它實現音樂教學質量、課程最優(yōu)化的重要途徑。
音樂課程融合過程中,是“將課堂教學方方面面的潛在資源提升到顯性的層面上,圍繞教學要求加以挖掘、利用、整合,從而使教學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的要求?!苯虒W模式與方法有了更多的的選擇。基于課程融合的本質要求,課程在教學模式上,強調緊緊圍繞“教、學、練”合一的一體化教學、多元性、整合性的課程模式。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從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來看,應該更具有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特性以及反映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這種創(chuàng)新教育的教育觀,需要音樂課堂間不斷地思維碰撞。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多樣性、不可確定性的研究不斷深化。建構起“思辨的課堂”、“情感的課堂”。凸顯出更加多元的、更具科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
(三)音樂學科融合中有助于教師綜合能力的提高。
音樂學科融合要求教師融會貫通“用活”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其內容既精選、精練,又易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結合學生發(fā)展實際,設計出鮮活的、趣味性的知識。教師應樹立“不可一業(yè)不專,不宜只專一業(yè)”的理念。鼓勵教師在學好本專業(yè)的同時,擠出時間和精力擴展知識面。形成“合格+特長型”模式根據自己的特長、興趣和志向,注重個性發(fā)展,充分發(fā)展教師的自身優(yōu)勢領域。
【參考文獻】
[1]陶行知.教育言論集,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江蘇省教育學會.第13頁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
[3]李英玉,戴維·埃里奧特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思想及其啟示[J]教育科學,2010(5):95
[4]鄭金洲.課堂教學變革的十個要點[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6):28-33
[5]張焱,馮夏婷.高師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設置的構想[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02.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