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義根
[摘 要]寫景散文因為本身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寫作模式,在教學時也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來進行教學。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幾篇寫景散文為例,從以下幾方面探究寫景散文的教學技巧:抓住修飾語,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想象,體會景物的情景美;提煉動詞性詞語,跟隨作者的腳步,體會景物的變化美;抓住文本中鮮明的不同處,通過對比,來感受景物的差異美;披文入理,概括特點,體會作者的技巧美。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寫景散文;教法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6-0074-01
寫景散文的教學一直是個重點也是個難點,如何在課堂上激活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的教學,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圍繞“壯麗山河”,安排了《三亞落日》《煙臺的?!贰队浗鹑A的雙龍洞》等寫景散文,下面就以這三篇散文為例,談談寫景散文的一些教法技巧。
一、抓住修飾語,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想象,體會景物的情景美
一句話的主干是主謂賓,枝葉是定狀補,似乎主謂賓的重要性強于定狀補,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對于寫景散文而言,抓住定狀補等修飾語,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就能進入寫景散文的殿堂,享受到文章的優(yōu)美之處。例如,《三亞落日》的第二小節(jié),寫了海水、天空、白鷗、椰子樹、細沙等景物,作者通過大量的修飾限定語,繪聲繪色地對景物進行描繪。教師在教學這段文本的時候如果僅僅是朗讀、概括,那么學生是不能進入到文本所營造的意境中去的。如果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再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那么學生就能體會到景物之美、情境之美了。
二、提煉動詞性詞語,跟隨作者的腳步,體會景物的變化美
還是上面這篇課文,第四小節(jié)詳細描述了落日的變化過程。既然是寫變化過程,就要抓住動詞,認真體會落日是如何變化的,這樣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變化之美。
仔細品讀文本不難提煉出如下一些動詞性詞語:收斂光芒、懸在邊緣、慢慢下沉、平穩(wěn)停住、頑皮蹦跳、突然顫動、輕快彈跳、悄然入水。提煉出動詞性詞語之后,我們結(jié)合文本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話語進行描述。例如,夕日是如何懸在邊緣的呢?什么是懸?懸在哪兒?背景怎樣?夕陽是什么顏色的?學生結(jié)合生活體驗,定能夠進入文本所設置的情景中去,感受到夕陽的滄桑美。其他各環(huán)節(jié)都可以這樣來引導,這樣就可以跟隨作者的腳步,整體體會夕陽不斷變化的美麗了。
三、抓住文本中鮮明的不同處,通過對比,感受景物的差異美
對比這種手法,能夠強調(diào)突出事物的特征,給人鮮明的感受。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抓住對比點進行對比,加強學生的心理體驗。例如,《煙臺的?!返谌⑺牟糠?,寫了煙臺的海在冬季和春季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分別是“凝重”和“輕盈”,這本身就是對反義詞。那么,作者是用哪些內(nèi)容來具體表現(xiàn)這對反義詞的呢?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進行體會,在上面一個小節(jié)中作者把海水稱之為什么?(“涌浪”)下面一個小節(jié)中作者把海水稱之為什么?(“浪花”)再來看作者又是如何進行修飾的:什么樣的涌浪?“小山似的”“千萬頭暴怒的獅子”,這些都表現(xiàn)了涌浪的什么特點?(氣勢磅礴)“嬉笑”“追逐”“害羞”等詞語表現(xiàn)了海水的什么特點?(輕盈,活潑)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對比中就掌握了煙臺的海在冬季和春季的不同情態(tài),這對于文本的感受要比逐段學習深刻得多。
四、披文入理,概括特點,體會作者的技巧美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寫的一篇有名的游記散文。這篇文章語言比較樸實,沒有多少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可以引導學生感受體驗。但是并不是說,這篇文章就沒有欣賞的價值了。
例如,這篇文章在寫法上很巧妙。第二小節(jié)寫映山紅的一段也寫得比較美,但是更加令人贊嘆的是,作者緊緊扣住事物的特點,或說明,或直接點明,或間接襯托來進行敘寫,不愧是一位藝術(shù)大師。教學第五自然段時,這段內(nèi)容表面上看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概括出層意:1.船之小。2.船的進出方式。3.作者坐船的姿勢。4.作者坐船的感受。然后指導學生思考這四個方面的共同指向,從而明確這一段的中心。原來這四層意思都從側(cè)面來表現(xiàn)了孔隙的狹窄。這就是作者寫作手法的高明之處。
其實不同的寫景散文,他們的特點也是不同的,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的特點,依文施教,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fā),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