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桂影
摘要:《云裳訴》是著名作曲家周煜國以唐代白居易詩歌《長恨歌》為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的一首古箏協(xié)奏曲。作品形式完整,內容充實,有著鮮明的地域風格,堪稱是當代古箏協(xié)奏曲中的一首精品。鑒于此,本文簡單介紹了這部作品,從創(chuàng)作和演奏兩個方面對作品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獲得更加深刻和本質的認識。
關鍵詞: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創(chuàng)作和演奏;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6-0160-02
一、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創(chuàng)作分析
(一)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表現(xiàn)內容
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是著名作曲家周煜國根據(jù)唐代白居易詩歌《長恨歌》為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的。《長恨歌》表現(xiàn)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全曲分為《歌頌愛情》、《兵亂事發(fā)》、《魂斷馬嵬坡》和《刻骨思念》四個部分。
樂曲一開始先是一個引子,由強力的刮奏和掃搖進入,具有鮮明的黃土高原民間音樂特色,同時也將人們帶回到了唐朝的古風古韻中。但是仔細聆聽則會感覺到,樂曲中隱約藏著一種悲情色彩,為全曲的悲劇的埋下了伏筆。第一部分是《歌頌愛情》,慢板,先由鋼琴奏出舒緩的音符,然后古箏利用陜西箏派特有的揉吟和搖指技巧,奏出流暢而溫婉的旋律。唐明皇和楊貴妃二人緩歌縵舞的場景生動展現(xiàn)在了觀眾面前,對于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第二部分是《兵亂事發(fā)》。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發(fā)動叛亂,率十五萬大軍長驅直入,下潼關逼長安。唐玄宗攜楊貴妃及朝中大員倉皇出逃蜀中。這一段正是對這一場景的描繪。樂曲先是以小快板的鋼琴開始,營造出了一種緊張不安的氛圍,然后古箏進入,通過大指快速托劈繼續(xù)渲染一觸即發(fā)的緊張氛圍。該段的后半部分則是一個小轉折,與之前的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00小節(jié)之后,古箏用搖指奏出了帶有跳躍性色彩的旋律,像是兩人都不把當下的生死放在眼里,仍然沉浸在二人的世界中。第三部分是《魂斷馬嵬坡》。該段主要為古箏獨奏,通過自由卻極具張力的節(jié)奏,突出了對“六軍不發(fā)”的震驚和無奈。作為一個帝王,卻難以保全愛人的性命,內中的凄苦和悲涼是難以言說的。最后一部分是《刻骨思念》。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唐太宗的悲苦是不言自明的,樂曲通過對第一樂段的重復,表現(xiàn)出了唐太宗對往昔的追憶,最終也只能是嘆一聲“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二)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文化意識
對于音樂作品的解讀,包含樂譜解讀和情緒解讀兩種方式,樂譜解讀能夠明晰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為欣賞和演奏打好基礎。情緒解讀則是對形式和內容來源的深入探討,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就《云裳訴》來說,作品是有著鮮明文化意識的,包含地域意識、歸屬意識和認同意識。
首先是地域認識。我國的古箏藝術十分豐富,素有“茫茫九派流中國”的說法,秦箏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流派,而且在早期,古箏是作為伴奏樂器出現(xiàn)的,因此秦箏作品中自然少不了陜西、山西、甘肅等地區(qū)民間音樂的影子。對《云裳訴》來說,影響最大的當屬秦腔。秦腔音樂最大的特點是在五聲音節(jié)基礎上形成了兩種不同色彩的旋律系統(tǒng),即歡音和苦音,其中又以苦音為主體,通過4和7兩個音的變化,營造出了一種愁苦和悲涼的氛圍。在該部作品中大量出現(xiàn)的4和7兩個音,其實正是對秦腔的借鑒,讓人一聽就是典型的秦箏,展現(xiàn)出了鮮明的地方風格。
其次是歸屬意識。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秦箏的代表人物周延甲就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其認為與其它箏派相比,秦箏在曲目方面尤為匱乏,急需一大批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作品。隨后其以陜西戲曲中的迷糊調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了多部佳作,也正是在他的帶動下,涌現(xiàn)出了曲云的《香山射鼓》、魏軍的《鄉(xiāng)音》、《三秦歡歌》等。《云裳訴》的創(chuàng)作者周煜國也將此視為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作追求,其對陜西周邊地區(qū)戲曲和民間音樂的大量借鑒和運用,充分表明了“秦箏歸秦”的歸屬意識。
最后是認同意識。當代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的一個難題在于,如何使傳統(tǒng)的形式和內容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對此周煜國是有著深刻認識和把握的。第一,他在旋律上的做文章,通過對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鑒,使旋律優(yōu)美而動聽,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一曲聽罷久久不能忘懷。第二,他擴展了作品的結構和表現(xiàn)形式。在《鄉(xiāng)韻》的基礎上,其將結構擴大為帶有奏鳴曲意味的大三部曲式,使內容表現(xiàn)更加豐富,同時又采用了鋼琴伴奏形式,借助于鋼琴這一西方樂器之王,使作品最大程度上滿足了當代人的審美需要。
二、古箏協(xié)奏曲《云裳訴》演奏分析
整首作品由四大部分組成,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細致劃分,可以分為引子、A段、B段、華彩段、再現(xiàn)A段和尾聲六個段落。
引子部分中,先是以激昂的鋼琴伴奏開始,然后古箏以強有力的刮奏接入搖指,引出了D調式的骨干音階,奏出了源自于秦腔的核心主題,整個旋律線條起伏有致,富含變化,充滿了戲劇性張力。在具體的演奏中,要求演奏者的情緒飽滿,把握好節(jié)奏自由的特點,對重音的處理應擲地有聲,同時做好左手的按滑和顫音,利用細密的搖指和強弱變化,表現(xiàn)出作品悲情的氛圍。
A段部分更像是一個哀怨的女子在低聲泣訴著唯美悲切的愛情故事,為了凸顯出這種氛圍,要求演奏一定要十分細膩,高音區(qū)的旋律演奏要呈現(xiàn)出加快的趨勢,對應著唐玄宗和楊貴妃對過往甜蜜情景的回憶;低音區(qū)的旋律則要帶有傷感色彩,表現(xiàn)出對兩人對對方的不舍。還有一個重點在于左手的按滑音,要與右手形成良好的配合,其快慢、輕重、軟硬,都將會對風格表現(xiàn)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
B段表現(xiàn)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兩人在一起時的甜蜜場景,在鋼琴的引導下,古箏奏出了熱情活潑的主題,然后用搖指技法對這種情緒進行了突出。雖然該段中微升4和降7兩個苦音仍然存在,但是在樂曲速度、力度的帶動下,原有的悲苦色彩已經(jīng)被淡化,反而給人以熱情和激動之感。在快速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中,要求飽滿而均勻,既體現(xiàn)出旋律的層次感,同時又保證音色具有穿透力,表現(xiàn)出一種生機勃勃之感。
華彩部分采用了自由節(jié)奏,先是以八個同音和弦開始,要求演奏要干凈利落,擲地有聲,獲得陰陽頓挫的效果。左手的按滑音和右手的搖指,使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得到了豐富,特別是速度從慢到快的變化,更是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末尾由弱到強的三連音需要予以精致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出一種遐想之感。
再現(xiàn)A段由情緒飽滿、激越的鋼琴引入,正是對之前華彩樂段的承接,要求演奏出深情、夢幻之感,仿佛閉上眼睛,唐玄宗和楊貴妃凄美的愛情故事就會徐徐展現(xiàn)在眼前。結尾處的自由節(jié)奏,正是對這種身臨其境之感的深化。
尾聲以急板開始,利用快速音型模進的手法,將旋律從低音區(qū)迅速推向了高音區(qū),獲得了堅定有力的音樂效果,充分表現(xiàn)出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兩人的不甘,雖然音樂結束了,但是兩人的愛情故事卻帶給了觀眾以無盡的回味??偠灾撉蔷哂休^高演奏難度的,對于演奏者的技術、樂感等都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熟知秦腔的音樂特點,注重對旋律線條的精雕細琢,控制好音響變化力度,做到強而不燥,弱而不虛,真正表現(xiàn)出樂曲特有的文化和情感內涵。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古箏藝術的大發(fā)展,古箏創(chuàng)作題材和體裁也隨之豐富起來,協(xié)奏曲《云裳訴》就是其中優(yōu)秀的代表,作品依托于《長恨歌》這首著名詩歌,通過合理的內容選擇,精湛的創(chuàng)作技巧以及對地方音樂素材的巧妙運用,生動描繪出了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所以在當代古箏創(chuàng)作、演奏和欣賞中,理應對這首作品有充分的重視,通過創(chuàng)作者、演奏者和欣賞者的合力,使之得到更加深刻的展現(xiàn)和更加廣泛的宣傳,為當代古箏藝術的繁榮發(fā)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蓓. 古箏曲《云裳訴》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xiàn)力[J]. 黃河之聲. 2015(08)
[2]趙嵐. 箏曲《云裳訴》文本中的文化意識與藝術闡釋[J]. 音樂創(chuàng)作. 2014(10)
[3]王櫻蒂. 善聽者意濃于秦箏曲韻之境——秦箏曲《云裳訴》賞析[J]. 音樂時空. 2013(01)
[4]姚艷宏. 論古箏曲《云裳訴》的音樂創(chuàng)作[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