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關(guān)鍵詞】 后進生;行為表現(xiàn);轉(zhuǎn)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0—0042—01
后進生是由于家庭、學校教育的失誤或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在品德、學習、紀律一方面或幾方面暫時落后的學生。后進生的存在是無可避免的,我們應該積極地去面對。幫助每一個學生成人成才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們的共同愿望。下面,筆者結(jié)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后進生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
1. 膽大妄為,目空一切。這種學生什么事都敢干,天不怕地不怕,一旦玩起來,什么校規(guī)班紀,什么家長、老師、班干部,他統(tǒng)統(tǒng)忘了或者統(tǒng)統(tǒng)不在乎。等到事情鬧大了,他也許還滿不在乎,老師的教育左耳進右耳出,過后仍然我行我素。
2. 自由散漫,自控力差。這類后進生的自我約束能力極差,也許有時也想好好做人,但只有五分鐘的熱度。長期養(yǎng)成的惡習使他缺乏意志,想睡覺,不管什么課,照睡不誤;想出去逛,只要有機可乘,就出去逛。只要沒別人看住,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 粗魯無理,自私自利。這類后進生的頭腦中很少有“尊重他人”這個概念。他們一般只想到自己,不考慮別人。父母親情、師生之情、同學友情他都很少考慮。在同學中,什么粗俗難聽的話都敢說,只要別人稍有冒犯,就大打出手,什么“文明友好”、“理解謙讓”,他一概不屑一顧,只考慮怎么讓自己痛快,使自己有利可圖。
4. 叛逆反抗,瀕走極端。家長、老師越限制的事情,他越想干。他們就是天生一副叛逆性,有意跟班干部作對,有意氣家長,氣老師。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極其偏激,諸如“游戲人生”,“弱肉強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甚至就打著“我青春,我叛逆”的旗幟,叛逆到底。
二、轉(zhuǎn)化策略
1. 尊重個性,激發(fā)自信。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但是,學生首先是作為活生生的人出現(xiàn)在教育活動中。他們有個性,有感情,有人格尊嚴,有獨立意識,認知水平有高低,學習方式也表現(xiàn)出差異性。如果教育沒有了尊重,學生個性彰顯不出,真實感情不會表露,獨立意識也將喪失;沒有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不出,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不出,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教育成功就失去了基礎(chǔ)。后進生本來就有較嚴重的自卑心理,他們往往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所以,轉(zhuǎn)化后進生要以尊重和信任為前提。作為教師,要從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出發(fā),必須以表揚、鼓勵為主,消除后進生的自卑心理,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
2. 愛心培育,一視同仁。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感化。教師只有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育作用。教育家們常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首先是關(guān)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人的心靈。要做好后進生的轉(zhuǎn)化工作,必須讓愛溫暖后進生的心靈。對后進生要多關(guān)心、嚴要求、不偏心;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導之以行。
3. 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在摸清后進生產(chǎn)生的原因及現(xiàn)狀之后,教育者的下一步工作便是找準“病灶”、開好“藥方”,針對不同的“病情”,做到揚長避短,調(diào)動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使后進生增強改正錯誤的信心。對于學習目標不明確、沒有前途理想、悲觀失望的后進生,要對其曉之以理,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循循善誘,做到以理服人,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促使其轉(zhuǎn)化。
4. 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聯(lián)系形式。后進生的形成,很多是與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有關(guān)。教師主動與學生家長密切配合,經(jīng)常地、全面地了解學生在家庭的表現(xiàn)情況,有利于搞好轉(zhuǎn)化工作。因為學生往往在學校和在家庭的表現(xiàn)是不一致的。一個在校遵守紀律、熱愛學習的好學生,在家庭不一定就是一個愛勞動、有禮貌的好孩子。與學生家長聯(lián)系,有利于保持教師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學校教師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而學生家長的教育則是盲目的、無計劃的,隨意性很大,有時甚至和教師的教育相矛盾。如果教師不保持與學生家長的密切聯(lián)系和協(xié)調(diào)配合,那么教育將事倍功半。
總之,初中后進生的教育轉(zhuǎn)化,是一個持久而龐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既無統(tǒng)一的模式,又無捷徑可循。我們教育工作者只要樹立責任心、增強緊迫感,以寬厚、博愛、敏銳之心去理解學生、關(guān)心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那么,后進生的教育管理就會迎來一片曙光。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