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蘭
【關鍵詞】 學科教育;素質教育; 載體; 內容;模式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2—0021—01
人的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其中, 身體素質是基礎, 科學文化素質是核心, 心理素質是關鍵,政治思想素質是主導。就學校教育而言,目前主要是通過設置科學文化課,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1.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的的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涉及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心理、身體健康、勞動技能等方面全面發(fā)展。應試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智育結果,忽視其他方面,以文化課考試代替了素質的全方位要求。
2. 素質教育是全面提升國民素質的教育?,F代的教育質量觀是“公平教育”,既求公平又求效率,所以基礎教育的重心應從少數“重點?!鞭D向大批“薄弱校”,使得每一所學校都能兼顧公平又追求效率,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實現共享,全面均衡提升國民素質。
3. 素質教育需要人們終身學習。學生時期是主要的學習時期,既要學會立足社會、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本領,更要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學校應創(chuàng)造適應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教育體制,形成學校適應學生的校園文化,最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二、樹立學科教育的素質觀
1. 淡化應試教育。正確地對待考試,我們不能把選拔性功能作為考試的唯一功能,考試的另一個最為重要的功能就是檢測功能??荚囀菫榱藱z測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心理發(fā)展水平,是為了檢測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正是使學生在全面而又扎實地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學科能力和學習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2. 學科教育充當實施素質教育主載體。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善于充分挖掘這些知識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獲得能力,求得發(fā)展,養(yǎng)成個性。通過知識的學習,樹立科學意識和人文意識,形成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養(yǎng)成科學道德和科學作風;通過知識的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習解決問題,學會創(chuàng)造;通過知識的學習,產生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樹立理想和信念,逐漸形成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三、結合學科教育,實施素質教育
1. 課常教學要有切實的、具體的教學要求?,F行的課堂教學,在目的要求的先進性、全面性、系統(tǒng)性、科學性等方面,在目標的實現策略和具體操作等方面,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除知識教學、思維開發(fā)、能力培養(yǎng)有其明確而又全面的目標體系外,對科學觀教育,科學意識教育,科學態(tài)度教育,科學作風教育也要有具體的要求;對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學習需要的滿足,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態(tài)度的端正等也要有確定的要求。
2. 素質教育目標通過學科教學來實現,首要的取決于教學內容。構建緊密與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學科內容體系是最為迫切、最為關鍵的一件大事?,F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恐怕過多地考慮了學科內容的完整性利全面性,過份地追求學科體系的系統(tǒng)性和嚴謹性,而忽視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忽視了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廣泛而又緊密的聯(lián)系。自然科學學科與能源和交通,環(huán)境和保護,人口和優(yōu)生優(yōu)育,營養(yǎng)和健康,資源和生態(tài)平衡等諸多方面都有著直接的關系。都是極其豐富的面向社會和生活的教學內容。數學在自然科學,乃至在社會科學中的廣泛應用早己引起人們的關注,而它又己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3. 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力,沒有從根本上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真正讓所有學生參與教學,不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是影響教學質量較深層次問題的有力的揭示。國內外的許多研究都贊成,幾乎所有的教學都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學生的學習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情感過程、意志過程,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端正學習態(tài)度,形成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能力。
4. 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體系。教學目標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多元性,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模式必須多樣化。它既包括學生學的行為(程序),又包括教師教的行為(程序);既體現學的規(guī)律,又要體現教的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體現教與學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F有的某些教學模式,之所以難以得到推廣和應用,難以得到理論界的公認,關鍵就在于這些教學模式沒有較好地反映教依賴于學、學受制教的學與教的有機統(tǒng)一。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