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艷
摘 要:英語是義務教育階段最容易產生兩極分化的學科,也是“馬太效應”的重災區(qū)。作為英語教師,應特別重視“馬太效應”對我們日常教學的負面作用,并且有的放矢地采取“反馬太效應”的教學策略,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尋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和潛能,從而引領學生走向快樂和成功的彼岸。
關鍵詞:馬太效應;英語教學;個體差異;教師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1-085-1
“馬太效應”源自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榜R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這么幾句話:“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擁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用我們古人的話,就是損不足而奉有余。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用“馬太效應”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
在學校教育中,“馬太效應”的作用是顯然消極的。其具體表現(xiàn)是:好生差生,區(qū)別對待。很多教師往往偏愛成績好的學生,將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共青團員等榮譽的光環(huán)都罩在這一小部分好學生頭上,即使他們有了什么過錯,也是“高抬貴手”,從輕發(fā)落。這樣只重視和培養(yǎng)少數(shù)拔尖學生,忽視和冷落大多數(shù)學生,使得一部分人自負自傲,孤芳自賞,而另一部分人自尊受損,缺乏上進心和自信心,甚至自暴自棄。教師倘若放任“馬太效應”在教學中的消極影響,必然會引起普通學生的不滿,形成少數(shù)和多數(shù)的隔膜、分化、乃至對立,對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必將產生極大的負作用。
一、摘下“有色眼鏡”,尋找學生身上每一處閃光的地方
心理學研究表明,無論多么調皮、多么冷漠的學生,其內心深處都渴望被理解,被信任,被重視。教育家陶行知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因此,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首先摘下“有色眼鏡”,去找尋他們的優(yōu)點。
班里有個男生,非常調皮。學習總是各種拖拉。英語默寫幾乎天天要重默,而且屢教不改。他就是教師眼里標準的后進生,令老師頭疼卻又無可奈何。沒想到在一次學校運動會中,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他報名參加了1000米長跑。跑步過程中,他漸漸體力不支,從前幾名一直落到最后一個。我看著他強撐這,滿頭大汗,但卻一點放棄的意思都沒有,默默地跑完了全程。結束后,他看我的眼神似有憂慮。我非但沒有責怪,而是扶著他,同時翹起了大拇指,說:“老師沒想到你能堅持到最后,老師很感動,在老師的心里,你就是第一名!”他沒想到我反而會表揚他。這件事情之后,我總是有意無意的在全班面前表揚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品質。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了他的變化。英語重默也少了,課堂上講話也少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fā)展。這件事,使我深深地感到,沒有一無是處的學生。只要善于找到學生的閃光點,并且放大學生的閃光點,這樣,學生身上的缺點會慢慢小去。
二、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重構現(xiàn)代教育學生觀,善于處理與學生的課堂關系,循循善誘,要尊重每一個學生,改進教學方法,積極地將“趣味”和“快樂”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在遇到新知識或困難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在組員的搭配上,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讓他們在小組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通過探究和發(fā)現(xiàn),體驗學習的樂趣,體會成功的喜悅。
譬如,我在進行口語教學訓練的時候,經常采用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形式,如Group Work、Role Play、扮演Eddie和Hobo為角色配音、小型戲劇、正反論辯等形式,把課堂設計成一個能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的大舞臺,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地體驗,盡情地展示自我,從而擺脫了長久以來在口語訓練中“自說自話”的尷尬。牛津英語七年級上冊的Unit 4的reading課時中,我設計了一個男女生比拼的環(huán)節(jié)。并在PPT中用觸發(fā)器制作了一個計分器。學生第一次看到PPT中的計分器,給他們一種很強烈的競爭意識。男女生每回答對一個問題,就能在計分器上記一分。那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能將所有短語的英文準確無誤的找出,并且激發(fā)學生學習和競爭意識。
三、多一些贊美和欣賞,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和潛能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筆者常常會遇到一些學生在課堂上不愿開口,甚至開不了口的尷尬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操之過急,采用一些過激手段,就會進一步增加學生的焦慮感,最終使之完全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相反的,我能夠注意把握好學生的情感因素,春風化雨,因勢利導,就能收到以柔克剛的良好效果。學生不愿開口說英語,除了極少數(shù)是個性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自己缺乏自信。因此,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甩掉心理上的包袱,告訴他們要想真正掌握英語,就一定不要怕“l(fā)osing face”(丟臉)。在課堂上,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我通常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進行問答。即使回答得不理想,也不會潑冷水,而是經常用“Not bad”、“Good”、“Dont be discouraged”等肯定性的課堂用語加以鼓勵,促使他們勇敢地邁出可貴的第一步。
四、結束語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每個孩子就其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要讓他心里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想打開他的創(chuàng)作源泉,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fā)現(xiàn)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的眾多的關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每個人的潛力都得到充分開發(fā),讓每個人都獲得成功。作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警惕、預防和杜絕“馬太效應”的出現(xiàn),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名學生。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教而得法,一定能讓每一個學生奏響心弦,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