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萍
摘要:蕭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一個鄉(xiāng)土情結(jié)濃厚的女性作家。其筆下的人物大多命途多舛,歷經(jīng)苦難,寂寞而走……而其中又以女性的凋敝零落角色見多。本文就以《王阿嫂的死》為例,試圖對文中王阿嫂以及周遭的個體和“王阿嫂們”的人生悲劇做一個全面的解析,以此來探究王阿嫂命運悲劇性的成因。本文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自身反抗意識的不覺醒;階級群體狹隘的“仁”和“愛”;時代的局限性。
關(guān)鍵詞:蕭紅;王阿嫂 ;悲劇; 反抗 ;成因
蕭紅,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出身于地主階級家庭,卻能將斗爭的筆觸觸及到地主階級的靈肉之上,且對其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和揭露。下面我就以《王阿嫂的死》這篇短篇小說為例,試圖對王阿嫂以及周遭的個體和“王阿嫂們”的人生悲劇做一個全面的解析,以此來探究王阿嫂命運悲劇性的成因:
一、自身反抗意識的不覺醒
在《王阿嫂的死》中,王阿嫂可謂是一個典型的下層苦難者的形象。
“不管蚊蟲把臉和手搔得怎樣紅腫,也不管孩子們在屋里喊叫媽媽吵斷了喉嚨,她只是穿啊,穿啊,兩只手像紡紗車一樣,在旋轉(zhuǎn)著穿……”
這一切換回的卻是:在冬天,連一片自己晾曬好的菜干都未曾進口而整日吃著喂豬的爛土豆……
這是交換嗎?這樣的交換有平等可言嗎?吃進的是草,吐出的是鮮血變成的奶。王阿嫂用自己的生命在超負(fù)荷的運轉(zhuǎn),換回的卻是牲口般的“禮遇”??墒牵M管如此,就是這樣的一種不平等,她始終未曾試圖反抗過,她并且認(rèn)為這就是她的工作,她的宿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滿足自己的生命所需。這是一種怎樣的哀痛?在其自己的人生軌跡中,她從未想過使其發(fā)生改變,并且靈魂深處從未有過“反抗”、“不等”的意識。她走時:
“眼睛像一個大塊的亮珠,雖然閃光而不能活動。她的嘴張的怕人,像猿猴一樣,牙齒拼命地向外突出”。
凄慘!滴血!這樣的文字描寫我以為是真實的,可信的,是對女子分娩苦痛過程的描述,是蕭紅對這個黑暗世界的無情鞭笞,而不是王阿嫂對生的世界的不滿的控訴,不是與“恩主”的決裂。
王阿嫂悲情一生不能說是其反抗意識的麻痹,因為她從頭至尾就沒有“反抗”意識,她始終沒有認(rèn)識清楚她所處的時代,而是由于自己的不覺醒的靈魂造成的。她在整部人生戲劇中說的最有分量的話是:“那個野獸,踢得我簡直發(fā)昏”,此亦可作為明證。
悲苦的女人,處于那樣一個悲苦的年代,不覺醒伴隨了她短暫而凄然的人生……
二、階級群體狹隘的“仁”和“愛”
在這篇六千多字的小說中,故事情節(jié)比較簡單,人物眾多。其中絕大多數(shù)就是和王阿嫂處于同一階級的下層苦難者:天然的小流浪者——小環(huán)、替張地主發(fā)號施令者——竹三爺、工人的頭目——李楞三、王阿嫂的訴苦者——王妹子、還有小環(huán)做雇工的父親以及被張地主之子張胡琦強奸憂憤而死的母親、撿土豆的小姑娘、擦滿油泥衣服的村婦、一幫窮漢子……
天哪!這是一群怎樣的人!在悲苦的一生中幾乎連出現(xiàn)名字的機會都沒有!有的只是一個代號!代號而已!在此,我將他們統(tǒng)稱為“王阿嫂們”。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卑微的人物在和王阿嫂交往的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她們“仁愛”的一面:王阿嫂因“病”不能下地,竹三爺打發(fā)李楞三去找,李楞三得知真相時幫其找王妹子;王妹子對其進行寬慰且恨自己找不到體貼的話語來安慰王阿嫂悲哀的情感,并幫其擦眼淚,為其借米做飯;在其死了丈夫之后,一群村婦對其進行真心的勸說;一群窮漢送其夫骨頭到西崗掩埋;之后,一個抱孩子的撿土豆的村婦說:
“今天晚上我們都該到王阿嫂家去看看,她是我們的同類呀!”
田莊上十幾個婦人用響亮的嗓子在表示贊同。
在王阿嫂死后,在月亮穿透樹林的時節(jié),村婦們都帶著哭聲前來相送。
這無疑可以給不幸者以莫大的安慰??墒沁@樣的愛在如此昏暗的天地之間對于一個苦難的人來說,命運未曾發(fā)生改變,對于挽救鮮活的生命而言,實在是微不足道,就顯得有些微弱,有些殘損,有著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她們可以清醒的認(rèn)識到自身的階級特點、階級地位和階級力量,且能夠認(rèn)識到改變本階級命運前途的方式和途徑,那么,不幸者的命運是否會發(fā)生改變?
三、時代的局限性
中華民族是一個苦難深重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堅韌挺拔的民族??v觀幾千年的歷史,尤其是戰(zhàn)爭史,都無一不證明著:只有依靠農(nóng)民階級、只有號召農(nóng)民階級、只有發(fā)動農(nóng)民階級,才能取得革命道路的輝煌和勝利。農(nóng)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這一點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尤能體現(xiàn)。蕭紅是一個寫實主義作家,這一點在她的多部作品中有所呈現(xiàn),如早年的《棄兒》、《呼蘭河傳》《生死場》等。《王阿嫂的死》寫于1933年5月21日,這時中國歷史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有影響深遠(yuǎn)的推翻清帝專制、建立共和的辛亥革命;有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等。這些革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都無不例外的存在著局限性,因而都是不徹底的革命。它們的局限性在于革命意識、革命思想的地域性和普及性:革命的范圍只局限于東部沿海地帶,革命思想、革命意識只局限于資產(chǎn)階級、局限于知識分子尤其是社會中的中上層人士而幾乎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
試想,王阿嫂們?nèi)绻軌虻玫礁锩庾R、革命思想的熏染,如果有人因此而參加了革命事業(yè),那么王阿嫂是否會吃著喂豬的爛土豆?她的胎兒是否會凄慘死去?王大哥是否會被活活燒死?小環(huán)是否會擺脫地主的壓榨?張地主是否還會調(diào)著有尺寸有階級的調(diào)子?村子的狗是否還會在空蕩的夜里吠叫著斷斷續(xù)續(xù)的的聲音……
總之,王阿嫂的悲劇性是多方面造成的。有自身反抗意識的不覺醒;有階級群體狹隘的“仁”和“愛”;更有著革命意識、思想和人民群眾之間莫大的距離。不管是哪一種,蕭紅在此小說中投射出的都是一種病態(tài)的社會,病態(tài)的中國人的靈魂,病態(tài)的中國革命。在揭示病態(tài)的同時,亦浸透著自己對中國人人性的喚醒,對中國命運前途的深憂。在這一點上,她和魯迅極為相似,難怪我國當(dāng)代女詩人王小妮說:“真正的作家,是稀有的,在本世紀(jì),蕭紅算一個”。
參考文獻(xiàn):
[1]《蕭紅小說全集》(時代文藝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2]《蕭紅傳》(葛浩文編,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3]《蕭紅評傳(郭玉斌主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4]《呼蘭河的女兒》(秋石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城關(guān)第一小學(xué) 74850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