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華云
摘要:"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因此,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雙翼,預設是生成的基點,生成是預設的機變,預設與生成和諧統(tǒng)一于課堂中,課才會上得充實、靈動、精彩。
關鍵詞:預設;生成;精彩;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026-01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教案為本的課堂教學,往往是執(zhí)行預先設計好的的教案,只是片面地展開預設的教案,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只是對預設的標準答案的認同。猶如教師設計好一個個陷阱,設法讓著學生往陷阱里跳,這樣讓學生缺少思維火花的碰撞,缺乏積極主動的探究。這樣的課堂教學中,答案是統(tǒng)一的,學習是枯燥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
1.開放的預設,體現(xiàn)動態(tài)生成
課堂生成與教學預設是課堂教學中的相對矛盾的統(tǒng)一。只有進行充分的課堂預計,才能使課堂教學臨危不亂,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代數(shù)知識《用字母表示數(shù)》時,引入了"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當我讓學生用字母表示數(shù)時,有的說: a只青蛙b 張嘴,c 只眼睛d條腿;也有的說:x只青蛙x張嘴,y只眼睛2y條腿;a只青蛙a張嘴,2a只眼睛4a條腿;等等。一首幼時熟悉的兒歌,出現(xiàn)在數(shù)學課堂上,此時此刻學生自我表現(xiàn)欲特強,一個個不同的鮮活地看法、答案躍然紙上。面對活生生的學生地眾多的回答是無法預設的。這時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再引導他們進行比較、鑒別,從而歸納出哪一種方案最為合理、科學。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只是簡單的模仿,形成的也不僅僅是解題的技能,而是形成自己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是學生所需要的,也是時代要求的。
2.寬松的環(huán)境,催化動態(tài)生成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人,往往帶著自己的原有知識、經(jīng)驗、思考、靈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絕不能以師者自居從而獨霸課堂,應當特別強調課堂教學的時空共有、內(nèi)容共創(chuàng)、思維共生、成功共享。動態(tài)生成表示教學不只是教師單方面地教、學生機械地學相加,而應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相長、共同提高,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平等、和諧的民主氛圍,在人格平等的對話中推進,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師生雙方在真誠平等的基礎上的進行民主對話,才能真正使課堂教學從"執(zhí)行教案"走向"課堂地互動生成",使課堂成為孩子們張揚個性的天堂如教學中我出示:李師傅與黃師傅兩人同時加工一批零件, 30天完成。完工時,李師傅比黃師傅多加工30個零件,李師傅平均每天加工42個零件,黃師傅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個?"大多數(shù)學生都用:(30×40-30)÷30的方法解答。然而有一位學生說道:"老師,42-30÷30行嗎?"我沒有立即作出回答,只是說:"你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他說:"李師傅比黃師傅多加工30個零件,30天完成,相當于李師傅每天比黃師傅每天多加工1個零件,用李師傅的工作效率減1就是黃師傅的工作效率。"我心中不由地一亮,這是多么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假如當時我用標準的答案來限制他,那么不就澆滅了他的思想火花、抹殺了他的創(chuàng)造性了嗎?那么下一次他還會有這么創(chuàng)造性精彩地回答嗎?
3.多維的互動,拓展動態(tài)生成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知識的支配者、控制者和傳授者,學生只是"簡單地認知體與知識的容器",教學活動往往只是單維的、閉合的,只是教師根據(jù)教案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回答的過程。而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指引者、合作者。例如:學習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的計算法則,教師出示例題:一輛貨車3/10小時行駛21千米,1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引導學生根據(jù)"速度=路程÷時間", 列出算式:21÷3/10教師再指出這是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讓同學們想一想,該怎樣進行計算?
生1:可以把3/10化成小數(shù)來計算:21÷3/10=21÷0.3=70(千米)
生2:我認為這種方法有不行的時候,當除數(shù)不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時,用這種方法就不能很快計算出正確的結果。
生3:因為整數(shù)除以分數(shù)(0除外),等于整數(shù)乘這個分數(shù)的倒數(shù),我把3/10看作一個數(shù),它的倒數(shù)就是10/3,也就是說21÷3/10=21×10/3=70(千米)。當生3說完后,全班同學認為可行時, 師:這方法真是不錯!不過,這種計算方法究竟是否可行呢?大家能驗證下嗎?
于是同學們經(jīng)過一番驗證,課堂上就掀起了學習的高潮,從而出現(xiàn)多種驗證的方法。
在一般課堂教學中,是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不知道怎樣回答時,教師立即按照原先預設的教學程序,牽引學生回答出教案所需要的問題答案。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后,當學生有辦法解答,并且能說出新方法,這就出乎教師的預設。但由于課前教師有了充分的預設,此時,只是只是改變下教學方案,課堂教學就轉為動態(tài)地生成。
總之,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對教學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學生和有效地合理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預設才能富有成效。同時,也只有在實施預設時不拘泥于預設并能智慧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生成才會更加精彩,數(shù)學課堂才更具有生命。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新教師》
[3]《小學數(shù)學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