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銀斐
巧用學習單,構建“導練相融”的語文課堂
□ 尤銀斐
“導練相融”的語文課堂讓學習單應運而生。學習單探尋“練”的時機,豐富“練”的形式,挖掘“練”的功能。在實際運用中,既可以立足預學需求,先練后導,也可以立足語言文字,邊練邊導。學習單以文本為載體,從文章內(nèi)容、語言形式等方面出發(fā),將聽說讀寫整合在一起,使閱讀、寫作、思維的訓練融為一體,讓教學層層推進。
導練相融 學習單 預學 閱讀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以分析課文內(nèi)容為主,練習往往放在課后進行。這樣的練習功能單一,目的是檢查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鞏固、積累語文知識。而當前語文教學改革倡導“以生為本”“實踐運用”,構建“導練相融”的語文課堂成為熱點,學習單也就應運而生了。從時間上來說,學習單可分為課前預學單、課中導學單和課后拓展單。從功能上來說,檢查反饋不再是學習單唯一的功能,它還有指導學習、展示思維、拓展延伸、仿寫遷移等作用。學習單探尋了“練”的時機,豐富了“練”的形式,挖掘了“練”的多種用途。
第二學段和第三學段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因此,教師會在課前布置一些預習的任務。傳統(tǒng)的預習要求有: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準生字新詞,想想課文講了什么內(nèi)容,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往往流于形式,教師沒有具體指導,學生也出于應付,收效甚微。其實預學不等于預熱,預學要有目標,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預習:預學要立足于反饋,暴露學生認知的盲點,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才能了解學情,才能解決問題,這屬于“先練后導”。
一份好的預學單,內(nèi)容不能過于單一,也不能面面俱到。預學單既要關注文本特點,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既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又要“學有挑戰(zhàn)”。下面就預學單的功能來談談幾個不同的形式。
(一)指導式預學
有些文章的內(nèi)容遠離學生的生活,生澀難懂,必須指導學生在課前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及歷史資料等。這類文章的預學單設計就要關注文本特點。部分略讀課文的“資料袋”,可以提前使用,因為這些知識,能夠提高學生的預習興趣,提高自讀的效果。當然,如果課文后沒有附相關資料,學生也可以自行上網(wǎng)搜索。這些資料可以更好地為閱讀學習作鋪墊。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最后一分鐘》的預學單。
《最后一分鐘》預學單
1.走進瑯瑯書屋。
讀了( )次課文,朗讀星級( )
2.走進字詞世界。
會讀的生字新詞:________________
難讀的生字新詞:________________
3.百度搜索:香港的屈辱史,瀏覽有關香港被割讓的歷史資料。
(二)反饋式預學
預學單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反饋。反饋式預學單的設計首先要有目標性,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要有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同時要易于操作,便于檢查反饋。其次要體現(xiàn)層次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所以設計的練習要有層次性,適合不同學力的學生。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預學單。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預學單
1.我會讀。
踴躍 肇事 衣衫襤褸 鏗鏘有力我認為難讀的詞語還有:__________ 2.我會寫:嚷___懲____我認為難寫的字還有:________
3.我會畫停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我把文中的四字詞語找出來,抄一抄,然后積累下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這份預學單的第三條任務旨在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課前,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利用自己搜索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大致了解香港的屈辱史,為進一步感受國恥打下了基礎。在課堂上教師又補充了完整的相關條約,播放了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的錄像,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認識到香港被割讓是一種恥辱。因為恥辱感悟之深,所以恥辱雪洗后的那種歡躍,學生就體驗得更深刻。
這份預學單目標明確,關注了新詞的讀音和書寫、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還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需求。它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展示容易掌握的知識,暴露預習過程中的障礙難點。例如,預學單改變一成不變的固定式練習模式,給學生開設“ 自 助 餐 ”式 的 開 放 練 習 ?!?我 認 為 難 讀 的 詞 語 ”“ 我認為難寫的字”,就關注了學生個體差異的需求。而“我會畫停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條預習任務暴露了朗讀的難點,學生畫的停頓五花八門,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它原是學生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引起的。因此在學生理解了意思后,朗讀的停頓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積累式預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它強調(diào)了積累語言的重要性。重視語言積累,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更是盡快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學語文課本中不乏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的預學就要關注其語言特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用價值,從而實現(xiàn)積累、內(nèi)化、運用的目的。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火燒云》的預學單。
1.走進瑯瑯書屋。
我讀了( )遍課文,朗讀星級( )。
2.走進詞語天地。
課文中有許多描寫顏色的詞語,我要記下來,并且還能仿寫幾個。
紅彤彤______________
葡萄灰______________
半紫半紅______________
3.走進語句世界。
在文中畫出描寫生動優(yōu)美的句子,并試著背一背。
4.走進拓展積累(氣象諺語)。
(1)早晨浮云走,午后曬死狗。
(2)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3)早晨棉絮云,午后必淋雨。
上述這份預學單的設計分為三個層次關注語言的積累:詞語→句子→拓展?!白哌M詞語天地”不僅僅停留在尋找課文中描寫顏色的詞語,還要分析詞語的構詞特色,才能仿寫。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在積累語言,充實語言倉庫?!白哌M語句世界”以誦讀為基礎,實現(xiàn)經(jīng)典文學名篇名段的積累,從而逐步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走進拓展積累”,注重課外拓展,以諺語的滲入豐富了語言的積累,使學生的知識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
課堂中使用的學習單,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而設計的,用來代替教師的“講”,引導學生的“學”。教師要深入地鉆研教材,立足文本的語言文字,選擇語言訓練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言語實踐?;螯c撥學生理解文本,或啟發(fā)學生關注語言形式,或引導學生實踐運用,這屬于“邊練邊導”。
(一)詞語導學型
詞語雖然是語言構成的最小單位,但是語文的教學離不開品詞析句。也只有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才能讓他們真正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特別是對文章關鍵詞語的品析,足以起到以點帶面、牽一“詞”而動全“篇”的功效。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中關于“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的導學單。
出示導學單:
《呼風喚雨的世紀》導學單
1.我會區(qū)別。
“發(fā)現(xiàn)”的意思 “發(fā)明”的意思
2.我會填空。
發(fā)明 發(fā)現(xiàn)
(1)人們登上月球前( )了宇宙飛船,登上月球后,( )月球上沒有生命。
(2)人們?yōu)榱耍?)海洋深處的秘密,( )了各種新型的海底探測儀。
3.我還會舉例說說生活中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
(1)大屏幕出示句子,朗讀:正是這些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
(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的區(qū)別,完成以上學習單。
(3)交流。
生:“發(fā)明”的是本來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創(chuàng)造。
生:“發(fā)現(xiàn)”是指人們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經(jīng)過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規(guī)律。
生 :“ 發(fā) 明 ”是 指 創(chuàng) 造 出 新 事 物 或 新 方 法 。“ 發(fā)現(xiàn)”的是本來存在的但我們不了解的事物或規(guī)律。
師出示課件,明確意思:“發(fā)現(xiàn)”是看到或找到原先不了解的事物或規(guī)律。“發(fā)明”是創(chuàng)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
(4)課文第四自然段里提到的事物,哪些是發(fā)明,哪些是發(fā)現(xiàn)?
(5)交流“我會填空”,說說為什么這么填。
(6)你還能舉例說說現(xiàn)實生活中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嗎?
上面這張導學單關注詞語的辨析運用。它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先通過討論理解詞義;然后進一步辨別文中第四自然段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活用文本內(nèi)容,鞏固詞語辨析,又以詞語的辨析帶動了語段的學習;接著在具體語境中運用;最后擴散思維,舉例說明,讓語文回歸到生活實踐運用。
(二)內(nèi)容提煉型
這種學習單關注文本內(nèi)容,反復采用一種形式的“練”,有助于學生獲取文本信息,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理清文章脈絡。學生以導學單為載體,緊緊圍繞這一核心目標展開學習,在“練”和“導”中理解文章內(nèi)容。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電腦住宅》的導學單。
出示導學單:
《電腦住宅》導學單
(1)默讀課文第 2~7 自然段,看看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的什么地方,有哪些設施?它們是怎樣工作的?那里有哪些奇妙的功能?小組交流、討論,填寫以上表格。
(2)借助表格,理清課文的結構。
(3)讀一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加深理解,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紹電腦住宅中的各項設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上述導學單利用表格,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另外,讓學生讀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鼓勵學生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參觀者介紹電腦住宅,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的內(nèi)容和語言,并能重新組織語言,準確地進行介紹。
(三)關注形式型
這種學習單在課堂上的使用并不是單向的,它聚焦語言形式,反復運用、練習,而且層層推進,促使學生在練習中理解感悟,提升語文素養(yǎng)。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秦兵馬俑》的學習單。
出示學習單:
《秦兵馬俑》學習單
(1)自由讀課文第 4~7 自然段,看看分別描寫了哪些類型的兵馬俑,各自具有怎樣的個性特點。完成上面的學習單后,討論、交流、朗讀。
(2)課文帶領我們欣賞了類型眾多、各具特點的秦兵馬俑,作者用什么方法把秦兵馬俑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你能從課文中發(fā)現(xiàn)一些對我們很有幫助的寫法嗎?
(歸納寫法,板書:看到+聯(lián)想)
(3)在表格中用“_________”畫出看到的,用“____”畫出聯(lián)想部分。
(4)學生扮演小導游,借助表格,生動地介紹一類兵馬俑。
(5)欣賞其他兵馬俑,遷移仿寫。
作者留給我們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創(chuàng)造。讓我們參照作者的寫法,再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選擇其中一個類型的兵馬俑,也來描繪一番。
從上面的三“用”導學單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運用表格引導學生關注兵馬俑的特點,借助于“練”的活動,找出關鍵語句;運用關鍵語句,通過“小導游介紹”的方式,內(nèi)化文本語言,使先前的“練”不再孤立,和“導”融會貫通;歸納語言表達形式(看到+聯(lián)想),進行仿寫遷移,這是高一層次的語言實踐活動。教師在“導”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層層推進;學生在“練”的途中,理解了內(nèi)容,發(fā)現(xiàn)了寫法,習得了運用方法。
總之,在教學中,以文章為載體,從文章的內(nèi)容出發(fā),設計與文章內(nèi)容或語言形式有關的學習單,將聽、說、讀、寫整合在一起,能使閱讀、寫作、思維的訓練融為一體,讓語文課堂真正實現(xiàn)“導練融合”。
(浙江省寧??h桃源中心小學 3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