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燕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和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如何貫徹落實課改要求,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前小學數學老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新型的教學模式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用而生,以問題中心為指導的教學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種,本文對此進行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問題中心;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研究
小學數學內容枯燥,對學生的抽象思維有一定的要求,小學中年級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屬于形象思維,即使有一小部分學生具有抽象思維,也處在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這也是小學生普遍感覺數學學習比較困難的主要原因。以問題中心為指導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其應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老師需要重視的教學內容,提問也要講究一定的提問技巧,提問水平越高,取得的效果越好[1]。因此,數學老師雜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之前需要對數學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將學生的思維很自然的過渡到問題情境之中。
第一,抓住矛盾,提出問題。矛盾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要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舊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從而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由此獲得新的知識。但是有的時候會遇到舊知識和已有經驗發(fā)生矛盾的狀況,這種矛盾的情況會讓學生感到十分疑惑,數學老師可以抓住這一點,利用這個矛盾創(chuàng)設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學會變換角度[2]。譬如運用倒推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很多學生對這種解題策略不了解,而且長期以來,形成了從條件入手去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勢,面對這種由結果推導條件的解題方法,會表現(xiàn)的無所適從。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矛盾,指導學生從問題入手,去對問題進行思考,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還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第二,抓住關鍵,提出問題。數學教學中有很多的重難點,學生不僅學起來困難重重,老師教起來也感覺十分吃力。在這種情況下,數學老師可以將教學重點單獨拎出來,專注關鍵提出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理解,還能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使數學課堂教學取得預期的效果[3]。例如,在學習“分數”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很多學生在“分數相加減”這一小節(jié)內容學習上感覺吃力,經常將兩個數的分母加起來作為最終分數的分母,然后將兩個分數的分子加起來作為最終分數的分子,這是一種錯誤的解法。如何讓學生明白“只有分母相同時兩個分數才可以相加減”這個教學重點,數學老師可以抓住這重點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小數之間的加減是如何計算的?為什么在計算小數加減的時候要將小數點對齊?異分母分數在計算的時候能否直接相加減,為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可以指導學生快速抓住這一節(jié)的重點內容,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二、結合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數學問題的答案通常也是唯一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數學問題有好幾種解法,不僅解題思路多樣化,問題的答案通常也不是固定唯一的。數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4]。因此,數學老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時候要引入生活化的內容,引導學生將生活數學和課堂數學有效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學習興趣,還能引起學生對數學的重視,不再將數學當成一門用來應付考試的學科,而是將其視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在學習“面積”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數學習題冊上的數學問題通常都是給出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分別給出圖形的長和寬,讓學生求圖形面積。這樣的問題純粹是為了學習數學而學習數學。數學老師可以圍繞“面積的計算”創(chuàng)設以下問題:小明的爺爺有一根長200厘米的繩子,小明爺爺想將這個繩子圍成一個長方形苗圃,請問,小明的爺爺可以圍出多少個不同類型的苗圃,其中面積最大的苗圃和面積最小的苗圃之間面積相差多大?這種問題不僅貼近生活,而且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相對于千篇一律的給出長寬求面積的習題,這種類型的題目取得的實效性更強。
三、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實踐活動是一種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新課改要求中一再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有效落實新課標的這一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夠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這對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數學老師要通過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相對于老師給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動機。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張紙,將其裁成平行四邊形,接著指導學生沿著對角線將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最后讓學生結合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去計算四邊形的面積。在這個數學實踐活動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沿著對角線分開的兩個三角形是完全一樣的,繼而會產生疑問“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找到兩者的關系之后,學生很快就能根據“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從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活動結束之后,老師還可以組織全班學生一起交流討論,驗證自己的猜想。這種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數學問題的能力,還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的邏輯思維,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結論
綜上所述,以問題中心為指導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其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這對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米曉政.淺談小學數學“問題導學”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4(05):17-19.
[2]陳藝.試論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4(14):06-08.
[3]王濟秀.新課程體系下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探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12):13-15.
[4]范興梅.新課程體系下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05-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