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
[摘 要]學習中遇到障礙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中較為常見,教師可通過理解學生學習中的障礙,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重視知識點之間的有效銜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障礙;教學效果;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7-0091-01
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呈現(xiàn)出來的學習障礙的種類不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障礙,給予充分的指導和幫助,尤其是能力較差的學生,通過有針對性地調(diào)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
一、掌握學生特點,了解學習中的障礙
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自制能力較差,在課堂教學中對知識的學習都是根據(jù)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進行選擇的。而數(shù)學學習內(nèi)容相對比較枯燥,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充分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分析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
例如,教學“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計算錯誤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對應的計算練習,充分了解和分析學生在學習這一項知識時出現(xiàn)的問題和遇到的障礙。
(1)5.1+3.1= 2.1+3.6=
(2)5.623+5.6= 42.5-2.3=
(3)123.45-28.4= 2.6+3.59=
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時,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小數(shù)點對齊掌握不夠,這樣教師就很好地了解了學生學習的障礙。
教師通過和學生之間良好的互動和溝通,針對性了解學生的特點,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教師需要對具體情況進行掌握和分析,才能找出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因材施教,克服學習中的障礙
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內(nèi)容采取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利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和策略,保證大多數(shù)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較好獲取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千克與克”時,不同的學生在學習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不一樣,有的學生不理解概念,有的學生不會換算單位,還有的學生對于質(zhì)量單位沒有一個真實的感受。面對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障礙,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練習。
(1)讓學生通過稱量相關物體的重量,真正感受1千克與1克的重量。
(2)1.2千克=( )克;( )克=0.4千克。
(3)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經(jīng)驗,1斤=500克,將千克與克的概念與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斤、兩聯(lián)系起來。
該教學中片段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克服學習中的障礙,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設計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采取個性化教學,通過分層次、分階段進行不同級別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學習障礙,促使學生不斷提高學習效率,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重視知識銜接,減少學習中的障礙
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的思維模式是形象思維,由于數(shù)學知識本身是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重視數(shù)學知識的結合處,采取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的教學方法,對教學內(nèi)容中各知識點之間的銜接給予足夠的重視,可以有效減少學生的學習障礙。
例如,教學“兩、三位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的“兩位數(shù)加法”時,部分學生在練習中都出現(xiàn)了較多的錯誤。教師可以以“10以內(nèi)整數(shù)的加、減法”為基礎,找出10以內(nèi)的加、減法與100以內(nèi)的加、減法之間的相同點和知識銜接點,通過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接,有效減少學習障礙。教師可設計如下習題。
32+50= 26+40= 14+50= 82+15=
64+15= 32+57= 26+49= 14+56=
該教學片段中,教師通過對數(shù)學知識點中的各種結合處進行把握,幫助學生厘清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整體把握知識體系,減少了由于數(shù)學知識的抽象、晦澀導致的學習障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綜上述所,學生在教學中遇到的學習障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應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學習中的障礙,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障礙,提高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責編 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