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羅海萍 李書平
[摘 要]在高等教育中,科學研究是教學的源泉,特別是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的教學過程中,更離不開科研的支持??梢酝ㄟ^將科研項目、內容與學科基礎課、專業(yè)課課程群相結合,對相關學科基礎課、專業(yè)課教案、課件進行修改與融合,進行課堂教學實踐與評價的方式,將科研應用于該專業(y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課程群中。
[關鍵詞]科研;機械工程;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6-0029-02
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985高校和211高校中更是如此。但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也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題。高校通過教學工作來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這是其根本任務,教學工作始終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體和基礎,抓好本科教學是提高整個高等教育質量的重點和關鍵。高校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不可分離的。高校教師既要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又要進行科學研究,還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相互提高。[1][2]高校只有重視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學,深化教學改革,優(yōu)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3][4][5],才能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體現辦學的特色、強勢和品牌性。[6][7][8]有關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以及科研對教學的作用,國內外學者、教師都做了很多研究,如文獻[1]、[2]、[3]對高校中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做了論述,強調教學與科研的統(tǒng)一;文獻[4]論述的是科學研究在促進本科教學中的作用;文獻[5]強調科研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以上文獻中都沒有涉及科學研究在機械工程專業(y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課程群中的應用??梢?,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是有意義的。本文就是從這方面入手,探索科研在機械工程專業(y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課程群中的應用。
一、我校教學與科研現狀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綜合性院校,是一所以工為主,專業(yè)涵蓋工、管、理、醫(yī)、經、文、法、藝術、教育等9大學科門類,直屬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府管理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占地面積近4700畝,面向全國27個?。▍^(qū)、市)招生,有全日制本??茖W生、研究生、留學生共25000余人。學校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fā)展研究生教育和國際教育,不斷提升辦學層次、水平和特色。為建設成為國內先進、有特色、高水平的應用型大學,學校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過多強調科研
多年來,我校對本科教育口頭重視多,實際行動少;教師教學考核強調數量,缺少質量。由于過多強調科研等顯性數據指標,如高水平論文、高級別研究項目、高科研經費等,對大學定位存在誤解,以及擴招等一系列因素,本科教育特別是本科生教學在高校教育中處于相對弱勢甚至是邊緣化的地位。然而,世界上的一流大學,其對本科教育教學工作都很重視。盡管這些大學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和研究成果,但最讓這些大學感到自豪并最終確立他們高水平地位的關鍵因素,依然是他們響當當的本科教育質量。時至今日,這些大學仍然在不斷地研究如何進一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科研與教學缺失
由于學校一味強調科研,教師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但研究成果出來以后,只有小部分應用于生產實際或教學,大部分研究成果只能躺在成果庫里睡覺。教育教學改革呼喚著科研,但在學??蒲兄校處熆蒲信c教學缺失的現象卻并不少見,具體表現為:教師在研究中充當著資料的提供者、失語的研究者和被動的參與者,而不是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造成教師研究與教學脫鉤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教師對高??蒲袑嵸|的理解不到位 ,以及學校對科研的評價方法不科學。
二、機械工程專業(y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課程
我校的機械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強調,本專業(y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扎實的機械工程專業(yè)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職業(yè)技能和創(chuàng)新精神,并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發(fā)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從事現代機械工程領域內的機械設計制造、科技開發(fā)、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專業(yè)主要課程中有制圖及計算機繪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材料與金屬工藝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氣液壓控制、數控技術基礎、機械制造裝置設計、機械CAD/CAM,這些都是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這些課程在三類課程中具體所占的學分為公共課學分占37.0,學科基礎課學分占85.5,專業(yè)課學分占15.5。
機械工程專業(yè)是我校辦學最早的幾個專業(yè)之一,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量的機械工程專業(yè)人才。多年來,學校一直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憑借多年沉淀的教學資源優(yōu)勢,不斷加快機械工程專業(yè)課程改革的步伐,力爭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高質量的人才。我們教師所做的科研,絕大多數與這些課程有關。如果能把教師的科研應用到這些課程中,無疑能對教學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具體實踐應用
為探索科研在機械工程專業(y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課程群中的應用研究,我們做了如下具體實踐。
(一)項目調研
機械工程專業(yè)是傳統(tǒng)的工科專業(yè),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結構體系中,課程體系包括公共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等,其中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所占的比重較大,課程門數較多。由于教師所做的科研較多,有些科研與這些課程群有關,有些則比這些課程群超前許多,再加上由于機械工程專業(yè)辦學歷史較長,有些課程內容較陳舊,因此,我們首先要進行調研,看看兄弟院校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
(二)科研項目、內容的整理
由于大多數科研骨干歷年來所做的項目較多,這些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廣西科技開發(fā)項目、柳州市科技開發(fā)項目、教育廳科研項目和校級科研項目以及橫向科研項目等。在這些項目中,有些項目所研究的內容、研究成果與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有關,有些項目比較前沿,這些項目對本科生來說有些超前,這樣前者可以直接應用到本科教學中去,后者則要儲備起來。因此,要對這些科研項目、科研成果進行梳理,找出與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有關的內容,為后續(xù)工作做好準備。
(三)科研項目、內容與學科基礎課、專業(yè)課課程群相結合
根據前面梳理出來的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我們結合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的內容特點,以某一門課的某一章節(jié)為切入點,刪減一些陳舊的內容,增加一些學科前沿知識,并將其作為一個案例或一個章節(jié)來處理。比如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計劃項目(項目編號:桂科能05112001-7B)《信息與通信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鋼圈系列產品虛擬設計開發(fā)平臺》的科研成果,就可以與機械工程專業(yè)課機械CAD/CAM相結合,把研究內容《鋼圈參數化設計系統(tǒng)》結合到課程的第五章——機械CAD/CAM建模技術中去,作為一個案例來講授,這大大豐富了課程內容。
(四)相關學科基礎課、專業(yè)課教案、課件的修改與融合
找到結合點后,就要對原來的教案和課件進行修改補充:有些陳舊的內容該刪減的刪減,新的內容該補充的補充,要相互融合;有些內容較簡單可直接修改,有些內容較多較復雜,要采取各種手段滿足教學要求,比如將科研內容編制成軟件。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科研項目《基于制造業(yè)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公差與配合應用技術系統(tǒng)的開發(fā)研究》就是以軟件形式編制出來后,融合到機械工程專業(yè)課機械CAD/CAM第三章——設計/制造數據的處理技術中去,作為一個例子,這既補充了教材的內容,又能使學生接觸到前沿知識。
(五)課堂教學實踐與評價
把結合科研成果做好的教案、課件和軟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可以使學生受益。應根據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反饋對這些教案、課件和軟件進行修改補充,完善提高。條件成熟時,還可以根據研究結果對相應的教材進行修訂,使科研成果進入教材。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具體實踐,我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機械工程專業(yè)學科基礎課和專業(yè)課課程群中,使學生能學到機械工程學科的前沿知識,這既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又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冬梅,卜長,郭樹東.試論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統(tǒng)一[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0(6):119-122.
[2] 南開大學校長侯自新:教學科研比翼雙飛[N].人民日報,2005-12-01(04).
[3] 韓俊峰,馮德芬.淺談科研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的關系[J].廣西高校研究,2000(1):91-92.
[4] 王鐵行.科研促進本科教學之淺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30-31.
[5] 符楊,胡榮.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初探[J].第四屆全國高校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論文集,2010(9):34-36.
[6] 陸根書,顧麗娜,劉蕾.高校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實證分析[J].教學研究,2005(4):286-290.
[7] 王文科.試論教學型高校教學與科研的協(xié)調發(fā)展[J].交通高校研究,2003(1):29-32.
[8] 王宗科.論高校教學與科研[J].科技資訊,2006(25):128.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