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小學 楊海林
向思維更深處漫溯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小學 楊海林
【教學案情】
最近,筆者觀摩了吳老師執(zhí)教的《觀察物體》一課。這是在學生學會從前、后、左、右四個方位觀察物體的形狀的基礎上教學的,旨在通過學生經(jīng)歷觀察物體的活動,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理解從一個角度看,最多只能同時看到3個面,并能根據(jù)物體視圖的形狀判斷出是從哪個位置觀察的,以此來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這節(jié)課,教者把握住兒童的身心特點,精心預設觀察活動,課堂中精彩處比比皆是?,F(xiàn)擷取兩個教學片段加以賞析:
教學片段1:
師:同學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看到了紙箱的幾個面?(提問坐在不同方位的學生,通過不同的答案的碰撞引發(fā)認知沖突)
師:那么,從一個角度看,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呢?請小朋友們把長方體固定不動,站在某個位置頭不動,看看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再轉動身體看看又能看到幾個面?
學生在小組內有序地活動,然后開始分享交流。
師:誰來把自己的成果與大家分享?
生1:從一個角度看,最多能看到3個面。(大多數(shù)學生贊同此觀點)
生2:我最多能看到5個面。
生3:能看到6個面的。(該生十分激動地站立起來)
吳老師卻不露聲色,讓那位能看到5個面的學生來到電腦前,將攝像頭拍攝代替眼睛觀察,讓他演示給其他同學看。在拍攝的瞬間,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屏幕上,屏氣凝神地觀看著,在轉動變化中大家深深信服:從某一角度看,最多只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教學難點悄然突破。
教學片段2:
在深化認識板塊,教者在研究完長方體后,轉入觀察正方體的想象練習環(huán)節(jié)。
師:這是一個正方體,從正面、側面和上面看,看到什么圖形?
生:看到的都是正方形。(不由分說地齊答)
師:如果有2個同樣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如圖1),從這三個面去觀察,看到的是什么圖形?小組合作先擺一擺,再看一看。
到了交流環(huán)節(jié),吳老師讓大家聽清老師的問題,寫出看到的圖形的序號。(圖形呈現(xiàn)在屏幕上)
接著,兩個正方體由橫拼變?yōu)樨Q拼(如圖2),正當學生欲動手拼擺之時,
師:這次不拼,你還能知道從三個面觀察到的圖形各是哪個嗎?(如圖3)
圖1
圖2
圖3
生:行!
稍過片刻后,老師提問,學生舉手示意,十分自信。出乎意料的是,更有意外的一幕不期而遇。
師:從正面觀察到的圖形是什么形狀?請選擇?。▽W生用手指表示序號,可供選擇的圖形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
生:1號。(齊聲答道)
師:從上面呢?
生:3號。(搶答道)
老師隨即道:“那從側面看到的圖形就是——?”很多學生不假思索道:“就是剩下的2號圖形!”在一陣爭論之后,大家終于達成共識——從兩個角度觀察到的圖形形狀相同。會心的微笑溢于言表。
【診斷分析】
眾所周知,學生在生活世界中,最先接觸到的是“體”,爾后才是藏匿于體上的“面”。從認知的角度說,兒童從三維的幾何體轉入到構成幾何體的面,看似十分簡單,實則頗具挑戰(zhàn)性。因為在感知某個“面”時,就必須從幾何體中剝離其他面的干擾,從而專注于其形狀、大小、位置等方面的洞察,如此才能進入平面圖形的研究領地。吳老師深諳此道,所以才成就了以上兩個精彩教學片段的生成。細析緣由,我以為這主要得益于以下兩個方面的精準把握: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任何知識的學習都必須建構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因此,作為課程實施者的老師,就要探明學生的認知起點,并據(jù)此而教學,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而學生的現(xiàn)實狀態(tài)正如學界所認同的,不僅是指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而且還包括相應的生活經(jīng)驗與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等。當兒童的認知起點低于知識的邏輯起點之時,便會產(chǎn)生學習困難,甚至是學習障礙;而當兒童的認知起點高于邏輯起點時,又會造成知識的習得過于簡單,毫無挑戰(zhàn)性,從而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不到任何的發(fā)展。
雖然兒童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到幾何體,也積累了相關的觀察經(jīng)驗,但對于“從一個角度看,最多只能同時看到物體的三個面”卻頗為不解。吳老師明察秋毫,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知水平略遜一籌,便組織學生充分觀察,在積聚大量豐富準確的表象后,引領孩子們在錯誤中糾正觀念。吳老師匠心獨運地將攝像頭帶入了教學現(xiàn)場,讓攝像頭巧妙地將三維空間轉化為二維平面,有效地剝離了相關干擾因素,使得學生在大腦中清晰地建構出“從一個角度看,最多只能同時看到3個面”這一重要知識。這種層層剝筍似的藝術,正來源于教者對學生的認知起點的精準把握,見效于認知起點與知識的邏輯起點的平衡融通。
建立并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極為推崇的教學理念。觀察物體,如果只停留于接二連三的熱鬧的觀察活動時,談及任何空間觀念的發(fā)展都將是天方夜譚。只有將觀察與想象、比較、推理等環(huán)節(jié)貫穿在一起,相互勾連成一個整體時,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才會真正地悄然生長。
吳老師在片段二中巧妙地利用疊加的動態(tài)呈現(xiàn)方式,富有層次地歷練學生的空間想象與推理能力。先讓學生通過動手擺拼、觀察形狀,做出自己的選擇,接著變換幾何體,讓學生不動手,利用空間想象做出選擇。看似隨意,實則精妙,課堂外表平靜,思維卻波瀾起伏。在解決問題中,學生由原先的直接調用大腦中形成的表象,到不斷地修正、調整自己的表象,直至確定觀察到物體的形狀,其間包容著思維力、想象力的大幅度躍升。這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空間圖形知識承載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功能。更富有意味的是,由于學生認識上的定式,鑄成了思考上的偏頗。吳老師在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帶領學生“誤入歧途”,這次思維之旅引發(fā)了學生觀念上的重構:原來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也可能出現(xiàn)相同的形狀。每一位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經(jīng)歷一次完美的洗禮,這真可謂事半功倍,一石多鳥。
有人說:“教學是一門充滿細節(jié)的藝術。因為細節(jié)決定著成敗,細節(jié)包孕著精彩?!眳抢蠋熣菗沃鴿M船的智慧,向思維更深處漫溯,才演繹出一首星輝斑斕的動人之歌。
book=80,ebook=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