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要確定富有活力的教學目標,設計生動的教學內(nèi)容,努力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的權利交給學生,自主探究——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實踐作用——把做的過程留給學生。
關鍵詞:自主 合作 探究 實踐
新教材為師生的發(fā)展提供了平臺,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結果,而是把教材作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師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師生共同面對的不僅是知識和教材,而是更為廣泛的現(xiàn)實生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更是一個毫不懈怠的導演者,一個毫不吝嗇的放手者。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一堂高效的、充滿活力的課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自主意識,發(fā)揮主體性,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教師要做一個毫不懈怠的導演者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國義務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變?nèi)瞬排囵B(yǎng)模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建構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1.教師要確定富有活力的教學目標
確定目標首先要具有鼓動性,從服務于生活、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高度,制訂對學生而言是有意義和有興趣達到的目標,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其次,目標要具有可測量性,目標的表述要準確、清晰,易于學生理解。
2.教師要設計生動的教學內(nèi)容
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過程即知識選擇的過程,也就是解決語文教學"教什么"的問題,涉及教學內(nèi)容的開掘。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時,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預測選文內(nèi)容對學生可能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并以此作為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依據(jù)。
3.教師要努力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背景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新型的師生對話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實現(xiàn)師生交流的多樣化,勉勵學生要刻苦讀書,要做到說理透徹、文字樸實,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在課堂上,師生可以互辯,學生可以反駁老師,糾正老師的錯誤。教師在教中學,在教中悟,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體體驗,不把自己的感悟強加給學生,讓學生在融洽、團結、互幫互助的氣氛中學習,全面提高學生能力。
4.在教學設計中要有質疑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設計中我把質疑問難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都留有一定的時間用于質疑問難。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爭論,用集體的智慧解決難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的質疑、表達能力,為今后的教學進行目標定位。
5.教學活動中要有學生活動環(huán)節(jié)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以引導者的角色出現(xiàn)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學生的思維活動卻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正確、科學的引導,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活躍,并加以延續(xù),進而加以拓展,能夠將教學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有機結地合在一起,融為一體。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注意引導環(huán)節(jié)及引導語的設計。
二、教師要做一個毫不吝嗇的放手者
把課堂還給學生。如果老師一個人在臺上發(fā)揮,同學們在臺下聽,是老師一個人在累,而且部分學生聽得不耐煩了,就會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師的不滿。他們或講話,或睡覺、看小說,這樣的課堂是失敗的。如果學生自己發(fā)問,讓學生走上講臺,他們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被關注,會努力的表現(xiàn)自己,其他學生必然跟著思考,或對提問者的思路提出質疑,或找出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如此,你來我往,辯論之風興起,學生獲得了學習的自主權,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個人的認知在交流中得到完善,老師也就輕松了。這就是新科改中倡導的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在課堂上看來,老師是輕松了許多,但這對老師的知識儲備,思考的層次以及應對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老師要做到有備而來,方能應對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要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為學生創(chuàng)造“科學、人文”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享受到學習快樂,從而激發(fā)學生主體學習的積極性。
1.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的權利交給學生
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觀點、 想法講出來,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懷、尊重、理解和信任帶給學生,積極營造一種融洽、民主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給學生注入尋求知識、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同時,教師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fā)展。
2.自主探究,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
給學生提出觀察、操作、自學、嘗試、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讓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再創(chuàng)造相關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學會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反思、交流等。在探索中運用,在運用中探索,把“想”的時間交給學生。注重了探究的發(fā)散性,也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使學生勤于探索、勤于學習。
3.實踐作用,把“做”的過程留給學生
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習知識的真正意義就在于運用它來解決問題,體現(xiàn)出應用的價值,學生參與知識的過程并不等于完全掌握知識,更不等于會運用知識于實踐中,還需要通過練習、實踐來鞏固知識。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針對教學重點,設計出既有利于幫助教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這也正是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思維所必需的過程。
實踐證明,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努力變革教學方式,使學生盡快形成探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知識的價值,增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知識的信心。總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樂學,才是教師最大的成就。為此,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要解放自己,解放學生,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和諧的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