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起,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部即推進、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工作。但一些地區(qū)在推進研學旅行工作過程中,“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協(xié)調機制不完善、責任機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規(guī)范等問題,制約了研學旅行有效開展”。在筆者看來,如何依法界定學校組織學生進行研習旅行的安全責任,是推進研學旅行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根據《意見》,組織研學旅行要堅持“安全性原則”,這無疑是正確的。可是,落實到現(xiàn)實,由于擔心出安全事故,很多地方教育部門根本就不批準學校組織學生外出活動,而學校也考慮到一旦出事故,就要被追究責任,于是干脆放棄組織學生外出研學旅行。
《意見》提到,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責任落實、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機制,實施分級備案制度,做到層層落實,責任到人”。可見,如果安全責任不明確,在分級備案制度之下,可能誰也不愿意承擔責任,研學旅行的腳步就走不出校園。而明確安全責任,必須堅持依法治校,即依照法律法規(guī)來界定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研學旅行中的責任。如果不顧事實,而把組織研學旅行的校長罷免,并追究刑責,那還有誰愿意組織研學旅行活動?因為即便學校做好一切安全預案,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在美國,組織學生外出活動,通常會購買學校責任保險,用于理賠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以及學校組織的校外學習活動中,由于校方及教職工的過失,使學生遭遇人身傷害,學校依法應承擔對學生全部或部分的經濟損失賠償。發(fā)生意外事故之后,由保險公司理賠。
這又和地方政府部門處理校園安全責任事故的方式有關。本來,處理校園安全事故,應該依法依規(guī)、公開透明,但如果有家長到學校去鬧,政府部門為息事寧人會“快刀斬亂麻”,以為只要追究了學校責任,就可以平息事態(tài)。結果是,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學校的責任邊界模糊,變?yōu)椤盁o限責任主體”,學校為規(guī)避自己的責任,能不開展的教育就盡量不開展,這是必須扭轉的局面。
首先,應該以依法治校原則來界定學校在組織研學旅行中的責任。建立分級備案制度,不是為了“卡”研學旅行活動,而是為了完善活動方案,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做兩件事,一是評估整體活動的安全,明確限制學校組織哪一類活動,而在允許的活動范圍內,給學校更大的自主權;二是審查學校的安全保障方案,并為學校組織研學活動提供相應的安全服務,可建立教育部門、學校、家長三方簽約制度。在加拿大,學區(qū)教育部門就會對學校在某一季節(jié)組織學生外出野營活動,提出安全預警,在野營中不得劃艇、射箭等,學校一般情況下不得舉行這類活動,組織這類活動必須提供充分的安全證據。在美國,學校組織校外活動,租用的車輛,是由學區(qū)統(tǒng)一提供的校車,而校車在美國的運行有優(yōu)先權和很高的安全保障。
另外,在組織研學旅行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由家委會審議研學旅行方案,并參與委托機構招標、安全監(jiān)督,這就要求學校進行民主管理,建立真正能發(fā)揮辦學管理、監(jiān)督作用的家委會。如果有這樣的家委會,學校既可使研學旅游方案更科學、合理、周全,完善每個細節(jié),同時引入家長委員會參與管理、監(jiān)督,也可杜絕研學旅行中的利益輸送,從而使活動的安全、品質有更大程度的保障。
(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