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方法作為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主要依托手段,在語文教學理論中也有著不可取代的位置。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的觀念也時時更新,而我們的教育更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完成改革大計。新課標的提出,為我們教育事業(yè)的前行指明了方向,也讓我們對自身的教學方法有深刻的反思,怎樣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是行之有效的,如何能夠實現(xiàn)課堂效率最大化,這是當前新課程教學中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學語文教師所必須思考的問題。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增添語文課堂的生命活力,煥發(fā)課堂精彩瞬間和語文的長久魅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優(yōu)化策略
新課改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中學語文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的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1]這就要求在新課程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在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語文教學精髓的基礎上,吸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全新教學理念,從基礎的課程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斷更新觀念,逐漸轉變角色,學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并且能夠做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相關資料。
教學是人類的自覺的對象性活動之一,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2]教學方法就應該是在師生雙邊活動中為達到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而實施的實踐活動。又因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一實踐活動分別開展在課堂、家庭、社會,就應出現(xiàn)相應的方法體系,在課堂中開展的就應是課堂教學方法。
在今天我們面對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時,重拾巴班斯基的“最優(yōu)化”理論,思考教學方法如何優(yōu)化,對新課改無疑意義重大。怎樣才能有效選擇和綜合運用教學方法,關于這個問題,不同的教師一定會作出不同的思考和選擇。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出發(fā),立足新課改,對這一問題進行如下思考:
第一,教學方法應構建多元化和綜合性的理論基礎,變“單一型”為“多元型”的教學?!熬C合性”是指綜合使用多元理論指導教學方法的選擇與使用。語文教育工作者能夠系統(tǒng)的將教育學、心理學等多種理論研究應用到語文教學當中,形成經(jīng)實踐檢驗并可以推廣的指導性理論。
第二,認識論上要由客體走向主體,變教學“包辦代替型”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注重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能動作用。。在課堂上,要使學生真正成為“主體”,關鍵問題在于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準確到位。
第三,改變教學單一、封閉的模式,逐步向多樣、開放的方向轉變,以提高教學效率?;A教育新課程強調要在根本上轉變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鼓勵學生給自己留下充足的空間,也更加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打破單一、封閉的模式而逐步走向多樣、開放。
教學方法實際上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更為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實現(xiàn)課堂效率最大化,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具體的教學情境等,圍繞教學主線恰到好處地采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字、影音等材料或活動片段等,以實現(xiàn)良好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藝術。
1.正確發(fā)揮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第三部分“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其中就蘊含著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
2.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適度運用。隨著課改的深入和信息技術的推廣,教師應該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投身于教學改革,積極尋求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結合點,真正發(fā)揮其現(xiàn)代性優(yōu)勢。同時,又要根據(jù)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理性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爭取使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達到完美的結合。
3.討論式教學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課堂討論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師生交流的高效方式?!坝懻撌浇虒W”是指“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就教學中的某一問題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探究知識的教學方法”??梢哉f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不僅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3]
4.非語言藝術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合理應用。體態(tài)語又稱非言語溝通,一般可分為手腳表情、外表修飾等許多種,是運用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進行人際溝通的重要手段。這些非語言符號包括輔助言語,即通過學生的表情獲取相關的信息反饋,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觀察學生的行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作為一種面對面進行口語交際的形式,其用“體態(tài)語”的面貌、眼神、表情、手勢,促使學生產(chǎn)生有深度的思想,并能夠輕松的學習,這樣對加強語言教學的形象化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J],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第150、151
[3]張建林.討論式教學.Seminar.研究性教學[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9)頁
作者簡介;王超,聊城大學文學院2016級學科教學(語文)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