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強家
摘 要 建國以來,我國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未開征遺產稅。然而,隨著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和由此引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如何化解此種矛盾已然成為事關社會穩(wěn)定的焦點問題。近年來,遺產稅作為當今世界很多國家征收或曾征收過的一個稅種,開始進入我國社會各界的視野。遺產稅的征收,對于健全國家的稅收制度,適當縮小社會成員的貧富差距,增加政府和社會公益事業(yè)的財力,具有積極的經濟和社會意義,且我國在遺產稅方面還處于空缺地帶,所以探討我國的遺產稅開征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從遺產稅征收的爭議出發(f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論證我國開征遺產稅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 遺產稅;征稅途徑;社會和諧
遺產稅是國家在被繼承人去世以后,將被繼承人遺留下的財富作為征收目標,對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進行征稅的一種稅收,被繼承人死亡是征收遺產稅的前提條件,到目前為止,全球范圍內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正在開征或曾經開征過遺產稅,對于現(xiàn)代社會而言,遺產稅對于彌補稅收政策的不足、調節(jié)社會中過高收入者的收入分配,防止不勞而獲、縮小貧富差距,體現(xiàn)社會公平,緩解社會矛盾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我國有關遺產稅的理論爭議
即使建國以來,我國還未開征遺產稅,對遺產稅開征問題的爭議卻從未停止過,尤其是在當今我國經濟不斷發(fā)展,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的情形下,我國理論界對遺產稅是否開征的爭論焦點主要聚集在下面幾個方面:
1.開征遺產稅制度的條件是否成熟
到目前為止,認為我國開征條件不夠成熟的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堅持認為我國的個人收入申報和財產登記制度不健全,稅收監(jiān)管制度不完善,即使得納稅人難以確定,導致稅源這一基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又沒有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所以只有待到遺產稅開征的條件與我國現(xiàn)存的稅收制度相匹配之時,才有遺產稅征收的可能。
本文認為開征遺產稅是進一步完善中國稅收制度與體系的客觀要求。據有關資料顯示,在2002年的稅收收入統(tǒng)計中,可以看出財產稅的收入額和所占比重都非常小,在一部分先富裕起來人員的財產不斷累積的情況下,財產稅不管是在制度,還是在相關政策方都需要進行不斷的完善。因此,為了進一步改善中國稅制,必須要求建立與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相一致的稅收體制,其中建立健全財產稅制必不可少,而開征遺產稅對于健全財產稅必不可少。
2.開征遺產稅是否會導致國民經濟的倒退
有些人持這種觀點,即認為我國現(xiàn)在的高資產擁有著(被繼承人)基本是自主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所擁有的是“經營性資金而非消費性資金”,如果他們的這些資金即將被大幅度的征收遺產稅,可能會打擊他們投資從而進一步累積資產的積極性,不利于資本積累,最終導致國民經濟的倒退。
而我們認為開征遺產稅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從經濟總量和職工工資水平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提高,開征遺產稅的前提條件是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所以開征遺產稅只是順應經濟發(fā)展的趨勢而已,完全不會導致國民經濟的倒退。
3.征收遺產稅是否逆國際形勢
持這種疑慮的人不少,他們看到近些年來國際上,像意大利、新西蘭、新加坡等國家相繼廢除遺產稅,而日本和美國則對遺產稅進行大幅度的改革時,認為我國如果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貿然開征遺產稅就是“逆國際形勢”,我國很有可能走最終廢除遺產稅的老路,所以我國現(xiàn)在不適合征收遺產稅。
但是遺產稅作為國際上一種通行的稅種,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開征了遺產稅,實踐也證明,遺產稅在調節(jié)社會財富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平衡公眾心理等方面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國開征遺產稅就是為了與國際稅收制度接軌,并非逆國際形勢。
二、征收遺產稅的必要性
盡管國內外對遺產稅的“存廢之爭”從未停歇過,可這對于我國是否開征遺產稅只有一定的參照價值,而我國經濟基礎的不斷牢固和現(xiàn)在巨大的貧富差距使得遺產稅的開征具有必要性。
(1)開征遺產稅是調節(jié)收入分配不公,緩和社會沖突,促進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的現(xiàn)實需要,因為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特殊的國情,為了能夠快速激活萎靡的經濟,提高國民生活質量與水平,而在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上 “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使得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時國民經濟得到迅猛發(fā)展,但也帶來了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我國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 ,國民幸福指數(shù)不斷降低,而針對社會中的超高收入群體的遺產稅,可以有效緩解貧富差距所帶來的巨大社會壓力。
(2)征收遺產稅有利于完善我國稅收管理體制,尤其是稅收體制中關于收入分配的部分。遺產稅作為稅收中財產稅的一部分,如果得以征收,它在“稅率、課征對象、納稅義務人”及稅后監(jiān)管等的制度設計與安排方面,對于促進我國現(xiàn)存的稅收制度的改善意義重大,同時對完善我國收入分配制度也有借鑒作用。
(3)開征遺產稅是建設廉潔社會的需要。腐敗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最嚴重的政治問題之一,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遺產稅作為反腐敗的一種經濟手段,可以淡化腐敗動機,由于對社會頂層人員的監(jiān)管實施難度大,力度有限,讓他們內心自覺拒絕腐敗尤為關鍵,而當那些處于社會頂層的高資產擁有者得知自己冒著觸犯法律風險,而得到的巨額非法收入的大部分,在他們去世后要通過遺產稅的形式無償給予社會其他與之不相干的人員,而不是給自己的繼承人時,通過對各方利益的權衡,最終能夠有效遏制他們腐敗的動機的不斷滋生。這對于廉潔社會的建設意義重大。
三、遺產稅征收的選擇途徑及其影響因素
1.課稅對象中采用總遺產稅制
世界各國執(zhí)行的三種遺產稅稅制中,“總遺產稅”是指遺產稅的課稅目標為被繼承人遺留的所有資產總值,而不再獨自開設贈與稅,將遺產稅與贈與稅兩稅合一,統(tǒng)一立法,總遺產稅制在征稅主體上具有一定的簡單性,且它的稅收制度相對單一,從而使得它的征收手續(xù)得到簡化,成本也能大大降低。而分遺產稅制在做法上與總遺產稅是對立而存在的,它是指被繼承人去世后,先將其遺產分配給繼承人,然后就各個繼承人所分得的遺產分別征收遺產稅的制度,它的負稅高低往往取決于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親屬關系,稅制比較科學并且實行的國家比較多,像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但是稅收征收管理比較復雜,稅收管理水平比較低的國家不宜采用,而我國因為剛開始征收遺產稅,在相關立法和實踐層面都屬于全新的領域,所以實行總遺產稅制既可以簡化征稅程序方便各方當事人,又可節(jié)約征收成本,從而減少各方當事人在征收遺產稅初期對征稅的抵觸情緒,利于遺產稅的實施。
2.采用免征額的設定
咱們首先要尤其注意區(qū)別“起征點與免征額”這兩個觀念性問題。起征點是指稅法規(guī)定的一個最低數(shù)額界限,當應稅遺產總額超過該界限時就對整個課稅對象征稅。 而免征額是指稅法規(guī)定的應稅遺產總額里免于征稅的總額,當應稅遺產總額超過該界限時只對超過的部分進行征收。顯然免征額對納稅人的負擔比起征點減輕很多,同時這種相對較小的征稅力度,對于我國這種剛開始實行征收遺產稅的國家也更加合理,因為這既考慮了納稅人的感受,利于他們接納,又能達到順利征稅的目的,因為如果覺得免征額力度太小,我們完全可以在制度設計時,將免征額起點定的更低一點。
3.稅率上選擇超額累進稅率
從稅率的外在形式上判定,能夠把稅率區(qū)別為 “定額稅率、比例稅率以及累進稅率”三種。定額稅率,也稱固定稅額,這種稅率可變動性差,特別是在我國這種貨幣貶值速度快且幅度大的國家,一點都不實際,而比例稅率不分數(shù)額的多少,按同一比例征稅,而在社會實踐中,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稅收負擔能力不盡相同,如果同一比例征收容易形成表面看似平等實際不平等的假象。而累進稅率中的超額累進稅率,將征稅對象劃分不同等級,這樣就能既考慮不同收入者的負擔能力,又能避免貨幣突然大幅度貶值或者升值所造成稅率嚴重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尷尬局面。
4.完善稅收立法
我國稅收的相關法律制度已經處于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遺產稅雖作為稅收中財產稅的一種,但由于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未曾征收過,所以在稅法中仍處于空白狀態(tài),一切都還有待于不斷的探索使之最終在稅收法律制度中有一席之地。
遺產稅收法律制度必須是合理、合法、有效的法律規(guī)范,而不是缺乏私法概念或者沒有任何法律邏輯的強制性規(guī)定,因為這將導致對私人權利的漠視或踐踏,那將不是對稅收制度的完善與健全,而是對稅收制度的毀滅性打擊。
同時,在遺產稅的用途方面,應該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和稅收中的其他稅最終用于國家的基礎建設而使全體國民受益不盡相同,遺產稅款應該設立專款專用制度,因為遺產稅的納稅主體十分有限,基本屬于社會最頂層的極高收入者,所以遺產稅稅款應該用在社會最底層人員身上,為解決他們的溫飽問題盡一份責。得到救助的社會底層人員,也就降低了因為生計而做違法犯罪事情的風險,自然而然也就利于遺產稅最終目的(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的實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