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韻
【摘要】游戲在幾乎構成了兒童生活的一部分,兒童通過游戲來發(fā)掘自身能力和所處的世界。學前兒童社會技能的發(fā)展在游戲中表現,又在游戲中得以發(fā)展。英國杰出的教育家、哲學家和科學家沛西·能曾說過“游戲的精神是一個不可捉摸的,巧于規(guī)避的幽靈,它的影響可以在最難預料到的一些生活角落里找到。”想要了解兒童是怎么樣在游戲中獲得社會技能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游戲。 【關鍵詞】兒童 游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37-01
從達爾文開始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游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給游戲下了種種不同的定義,但至今還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定義。柏拉圖在《法律篇》中,將游戲界定為:一種無功利、非理性、不相類且結果也無害處的東西,可由存在于其中的魅力標準以及它所提供的愉快來加以最好的評判。這種不包含善或惡的愉快,就是游戲。幼教之父福祿貝爾說:游戲的發(fā)生是起于兒童內部發(fā)生的純真的精神產物,兒童在游戲中常常表現出歡悅、自由、滿足及和平的心情;兒童在游戲中,也常顯出快活、熱心、合作的態(tài)度,非做到疲勞不止;兒童在游戲中更常表現出勤勉、忍耐和犧牲的精神。所以游戲為萬善之源。
游戲的定義之所以如此困難,一方面在于不同觀察者所持有學術角度的不同,另一方面在于游戲的多元化復雜性。
皮亞杰從認知的角度理解兒童游戲的發(fā)展。他認為游戲是智力或認知活動的一個方面,游戲也是同化超過順應的表現。因為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是認知或適應活動的特征,如果順應作用大于同化,主體則完全不考慮現實的客觀特征,而只是為了實現某種愿望去活動,去改變現實,這就是游戲。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決定著游戲的發(fā)展水平。皮亞杰把游戲的演化過程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即練習游戲、象征游戲和規(guī)則游戲,分別與他的認知發(fā)展三個階段即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思維階段和具體運算思維階段相對應。皮亞杰把假裝游戲稱作象征游戲,認為它是使用符號表征事物的一種手段。從幼兒的假裝游戲中,可以看到幼兒渴望模仿和參與成人的社會活動,而他們本身又缺乏這種能力,游戲恰好提供了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幼兒在假裝游戲中通過同化作用改變現實,這既滿足了他們的情感和智力發(fā)展的需要,又使頭腦中的“表象格局”得到練習和發(fā)展的機會,促進了認知發(fā)展。皮亞杰正是從這種生物適應的角度論證了游戲在幼兒心理發(fā)展中的作用。所以,游戲是認知興趣和情感興趣之間的一個緩沖地區(qū),其主要功能就是通過同化作用來改變現實,以滿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
那么兒童究竟從這些游戲中獲得了什么呢?
社會學家貝特森曾經提出游戲的元交際理論(或后設交際理論),他認為游戲是一種元交際過程,在人類文化演進與個體社會化中有重要意義。元交際(或后設交際)指交際活動中交際的雙方識別、理解對方交際表現中的隱含意義的活動。人類社會是一個表征世界,人類的交際活動也帶有豐富的深層含義,交際雙方只有理解了交際活動背后的深層含義才能達到真正的溝通,所以,元交際在人類交往中相當重要。游戲正是一種元交際的機會。游戲是以“玩”、“假裝”為背景來表現種種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只有理解了這些行為背后的含義,參與者才能真正進入游戲情景。游戲實際上是將人類的表層活動與活動的深層含義聯(lián)系起來,也體現了活動及其含義之間的差異與統(tǒng)一性,能引導游戲者在聯(lián)系中增進認識。所以,包含元交際活動在內的游戲,對于兒童理解和建構表征世界具有先導作用。兒童游戲的價值不在于教會兒童某種認知技能或承擔某種角色,而在于向兒童傳遞特定文化下的行為框架,并教兒童如何聯(lián)系所處的情景來看待行為,以及如何在聯(lián)系中評價事物。
通過分析兒童從游戲中的所得到我們可以得知:在游戲中,兒童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來模擬社會生活及人際關系準則,體驗不同的情感,這就大大地促進了兒童社會交際水平能力的發(fā)展,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了基礎。所以游戲給人以歡樂、自由、滿足、內部和外部的平靜,同周圍世界的和平共處。兒童早期的各種游戲是整個未來生活的胚芽。
特別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中國兒童教育的整體大環(huán)境是: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所以獨生子女們更應當通過游戲來更好的得到與其他人接觸相處的機會?,F在的獨生子女與同伴交際的機會較少,合作、依從能力較差,而開展角色游戲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好辦法。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模仿成人尊老愛幼、盡職盡責,這種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幼兒成年后處理人際關系是一種很好的準備。
那么我們如何通過有計劃性的前提引導,從而在游戲中幫助兒童建立更好的健全的心理及社會技能呢?
我認為是通過游戲中的一種:角色游戲,來更好的幫助兒童學習、熟練及掌握如何建立與其他人的關系。角色游戲是溝通幼兒與成人世界的橋梁。通過角色游戲,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孩子善解人意。通過移情,孩子得以學會理解、體諒和關心他人,即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或立場來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最終成為受歡迎的人;理解人與人、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遵守社會規(guī)范、準則與行為方式。提高兒童的移情能力,能極大地提高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的水平。
許多研究考察了角色游戲訓練對處境不利兒童,例如:包括社會經濟處境不利、文化處境不利兒童、有學習障礙或情感障礙的兒童等的發(fā)展所具有的補償作用,其中以角色游戲對社會經濟處境不利兒童的研究最為著名。大部分研究結果表明,接受一定時間的角色游戲訓練后,處境不利兒童在認知、情感、社會性參與和自我發(fā)展上均有所提高。由此證明,角色游戲是一種頗為有效的補償教育或早期干預治療手段。
游戲是一種十分復雜而又影響很廣的重要活動形式,是正在成長中的兒童最大的心理需求。游戲對于學前兒童發(fā)育上的作用,在于游戲能夠觸及兒童整個心理發(fā)展的各個重要方面。游戲對于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的價值,并不僅僅局限在兒童時期,它還表現在兒童成年以后的生活中。也就是說,游戲對于兒童心理的發(fā)展,不僅具有重要的近期效果,而且還具有深遠的后效。不論是哪種形式的游戲,都使兒童獲得身心的發(fā)展。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對兒童進行健康的引導,在其今后與人交往,合作等方面進行有意識地培養(yǎng)。不僅僅對其日后融入社會有巨大的幫助,更能提高個體社會技能、身心健康、工作效率等。
故我們可以看到:學前兒童從每天伴隨著他們生活的游戲中獲得今后所需的技能是相當可觀的。因此,我們不應當用繁重的學前教育,興趣培養(yǎng)來使孩子們失去他們自然學習的機會。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心理研究者應當深思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