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迎春
摘 要:牧式教學比較自由,在學習的選擇上有一定的權利,是以學生的體驗和感知為主,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深受教師和學生歡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被廣泛使用。而小學語文的核心內容是讀寫教學,不論是對語文教學的發(fā)展,還是對學生自身的技能形成都有著很大作用。
關鍵詞:牧式教學 小學語文 讀寫教學
本文通過牧式教學這種新的教育理念,論述了小學語文讀寫教學方式的轉換和變革,探究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新課改之后倡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發(fā)展、要創(chuàng)新、要跟上時代的進展,對于小學語文讀寫教學效率的提高上,小學語文教師也一直在努力做出成績,提高語文讀寫教學效率也成為教師不斷實踐和探索的主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牧式教學,用一種充滿生機、活力四射的教學方式教導語文知識,在教學上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牧式教學的含義
牧式教學是以學生的體驗和感知為主,注重學生與生活的聯系,加強學生對實踐領悟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性[1]。與傳統(tǒng)教學對比來講,牧式教學是非常自由、開放的,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思維和實踐的權利,倡導不被動讓學生接受任何事項,而是教師引導學生,使學生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把需求說出來等等,促進學生能夠自主形成學習知識和體驗實踐感悟的能力,從最基本著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
二、牧式教學的認識
牧式教學過程包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開放、自由的。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傳遞知識,學生學習知識,學生習慣了這種直接接受知識的模式,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一直是單獨的個體,不能和其他同學分享經驗,也不習慣和同學合作學習,教師對學生教學模式也是習慣于只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不能帶動課堂積極性,也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必然不是合適的教學模式[2]。牧式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包含許多合作關系,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通過這樣的合作互動,在課堂上將學生帶動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牧式教學提倡的是讓學生更加有自主性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去了解學生對學習的需求,了解學生對學習的想法,傾聽學生對學習的感受,對教材的理解,這樣方便在授課前采取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牧式教學方式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對學生思想的溝通,在師生交流之中要讓學生覺得師生之間是平等關系,與學生一起討論教學方式,一起探討問題,這樣教師才能發(fā)揮出引導者的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對學習和實踐變得更加主動。
牧式教學是比較開放、自由的教學體系,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比擬下,牧式教學顯得更加自由,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思維和實踐的權利。學生之間存在性格、學習能力、接受知識程度等多方面的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對教學方式調整,使學生在學習上或得主動權,將學生開放、自由的學習模式進行掌控,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也要將學生設定在可控的范圍之內。在教學設計上要多追求輕松愉快,讓學生在課堂上既有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又不脫離基本教學課程,做到適度、可控,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下輕松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三、牧式教學下的小學語文讀寫教學方式
1.小學語文讀寫教學更加生活化
學習來源于生活且回歸生活,教學方式生活化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小學語文讀寫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文章,從中感受文章思想,將自己的生活感受與文章相結合,并能夠抒發(fā)情感,用文字表達出來[3]。以往的傳統(tǒng)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大多都是利用閱讀文章,讓學生按部就班的學習,沒有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導致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很片面,不能真正感受文章主旨來抒發(fā)出學生的情感。但是,牧式教學在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這一現狀,牧式教學更傾向于生活化,號召學生多與實際生活相融合,引導學生能夠對自身經歷和生活經驗等得出自己的觀點,不斷在社會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獲得豐富經驗,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小學讀寫教學已走向生活化,在轉換的過程中要借助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當時社會環(huán)境因素和現實生活的延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章創(chuàng)作時的社會環(huán)境、風土人情等情境帶入課堂當中,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容易思考且方便學生理解的空間。例如,在讀《歡樂的潑水節(jié)》時,教師先播放一段傣族人民過潑水節(jié)的視頻,人們提著桶,端著盆,來到了大街上。大街的兩旁早已準備好了清水,清水里有的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開始潑水了,大家互相追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潑。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兒,個個身上濕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有了這樣的情景體驗,孩子們理解起來就很簡單,表達起來就有話可說。通過這樣這樣的經驗積累,學生的理解和想象逐漸豐富起來,讀寫能力的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2.小學語文讀寫教學轉向體驗式
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如果一味的向學生灌輸知識,就無法讓學生真正會通過閱讀來抒發(fā)自身情感[4]。但牧式教學的應用,使原本灌輸式教學轉為了讓學生體驗式的教學方式,如果在讀寫方面能夠運用感性體驗、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出發(fā),就能讓學生在多方面的體驗中得到經驗,對文章的內容能夠更容易理解,在抒發(fā)情感寫作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3.小學語文讀寫教學更加注重交流
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改變了以往教學的操作方式,在課堂上建立了開放、自由、平等的多元化對話形式。在讀寫教學方式上形成了用文本對話、師生對話、自我心靈對話的形式,教師在教學讀寫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讓學生們有時間和空間進行書面交流,再加上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分享,展開有效的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在讀寫水平上會得到顯著的成績。最后還要學生進行自我心靈的對話,學生通過自我反思,能夠回顧學到的知識,還能發(fā)現自身的不足,這也對學生的讀寫能力有很大幫助。
結語
總之,牧式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的方式和觀念,在教育教學方法上脫穎而出,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利用,其價值有目共睹。但在實際牧式教學的應用上,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對學生開放,要給學生設定一個可控范圍,在可控范圍內讓學生在其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真正在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發(fā)揮出作用。
參考文獻
[1]孫永明.牧式教學:小學語文讀寫教學的范式轉換[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68-71.
[2]周云仙.基于牧式教學分析讀寫教學的范式轉換[J].小學教學參考,201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