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瓊
【摘要】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為交際掌握運用英語的能力,而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中學生學習英語主要依靠課堂教學來完成,學生英語課堂學習的效益優(yōu)劣將直接影響學習的成績,影響學生英語技能的發(fā)展。所以,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提高英語課堂學習方法和技巧的指導,促進學生更好的獨立地學習英語新知識,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為學生實現(xiàn)在學校“一次求學”所獲得的能力轉(zhuǎn)變成“終身求學”的能力。
【關(guān)鍵詞】課堂教學 合理的輸入 交際活動
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中學生學習英語主要依靠課堂教學來完成。課堂教學集中體現(xiàn)了中學教學的指導思想、目的要求、教學內(nèi)容、原理、過程、模式和方法體系。如果學生能在英語課堂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用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技巧來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知識的規(guī)則,應用英語知識進行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那么學生就能夠較好地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益,英語成績就會不斷提高,而且能促使他們學會今后繼續(xù)獨立地學習英語新知識,掌握專業(yè)所需的英語技能。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得法。下面,筆者就英語課堂學習方法談幾點建議。
一、掌握課文重點、難點
《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課文綜合體現(xiàn)了語音、詞匯和語法,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和語音知識教學的綜合性材料?!背醺咧须A段課文的每個unit的語言知識交叉重疊,都有自己獨立的話題、完整的情節(jié)以及用于表述話題和情節(jié)需要的重點詞語、句型和語法知識。在課堂上,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講解過程中,積極主動去理解掌握“詞匯、短語、句型”。
1.詞匯。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離開詞匯就難以表達思想。更談不上交際運用了。在初中學習英語知識的基礎(chǔ)上,學生對于單詞的音、形的學習均能自行掌握詞的重點、難點。1)在詞義方面,英漢詞義的概念存在一一對應的詞是少數(shù),如:oxygen:氧。一詞多義或一義多詞卻占絕大多數(shù),如:suggest:暗示;建議。Hollow,empty:空的。還有一詞多性,如,benefit(動詞、名詞);同根詞,如care—careful—carefully;wonder—wonderful—wonderfully;復合詞,如,good-looking,five-year-old…。理解掌握這些詞的構(gòu)成,有利于增加詞匯量和記憶單詞。2)掌握近義詞的區(qū)別和用法。如try和manage(設法);advise和suggest;light和lamp(燈)等。學生應在教師安排的語言實踐中理解和運用它們。
2.短語。英語的短語在這門語言中比較生動,如果學會了靈活應用,能使句子潤色許多。短語大多是由已學過的、較簡單的詞組合而成的,常與原來的詞意不同。如,The boy is too young to dress himself.= The boy is not old enough to dress himself. 學習時,要注意它們的意義及構(gòu)成。
3.句型。句型即句子結(jié)構(gòu),是從大量的句子中概括出來的典型句子,是語言構(gòu)成的模式。如能將學過的單詞、詞組活學活用,運用已學過的詞、詞的搭配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如,表示“一……就……”的句型“Hardly…when…”或“Not sooner…than…”中就有時態(tài)、詞的搭配等用法。
Hardly had we gathered in the wheat when it began to rain./No sooner had we gathered in the wheat than it began to rain.兩句中要求①主從句時態(tài);②連詞搭配,即hardly與when連用,而no sooner與than連用;③因hardly或no sooner在句首,主句倒裝。把表達同一意義的句型歸納在一起,以便區(qū)分和正確地使用它們。
二、加強可理解性的輸入
“輸入”在克拉申的理論中指學習者通過聽和讀吸收語音材料。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語言輸入要充分。章兼中教授在《外語教育學》一書中明確指出英語課堂教學要實行“多信息、高密度、快節(jié)奏”的原則,以增加輸入量。
當然,輸入量要有分寸,有難易之分。若材料太簡單學生以為英語不過如此,導致興趣索然;若語言材料太深學生會以為英語高不可攀,覺得大概不是學英語的材料,會半途而廢。所以克拉申一針見血地提出,輸入應是“可理解性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他又進一步提出“i+1”輸入公式。如果i代表學生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i+1表示略高于原來的語言水平。學生通過合理的輸入強化可以學到更多的語言。
我國英語課堂教學,可以說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語庫和主要輸入源。掌握任何知識都要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對于英語課堂學習來說,首先要完整地理解課文語言材料,再理解具體的語言知識,最后又回到完整的語篇中運用所學語言材料以達到全面掌握運用英語的能力。
1.課文的理解 根據(jù)系統(tǒng)論的整體觀點,英語教學必須從指導學生整體閱讀入手,以達到對英語教材的結(jié)構(gòu)、內(nèi)涵和外延整體理解的效果。一個好的英語教師往往會利用課文材料、主題和情節(jié),為學生創(chuàng)設聽、讀、理解課文的環(huán)境。
2.知識的理解 聽、說、讀、寫能力的掌握,要理解語言知識,沒有語言知識也不能實現(xiàn)語言的運用。在整體理解了課文之后,教師再把一個個語言知識點呈現(xiàn)給學生。如,表示“也如此”的知識點有:
(1)You work hard,and so does he.= You work hard,and he works hard,too.
(2)It is sunny here,so is the weather in Australia.= It is sunny here,the weather in Australia is sunny,too.
(3)My granny cant carry the box,neither/nor can my sister.= My granny cant carry the box,my sister cant carry it,either.
雖然它們表達同一概念,但結(jié)構(gòu)、用法上有區(qū)別。
3.知識的歸納 把課堂上所學的單詞、短語、句型,根據(jù)用法、結(jié)構(gòu)、意義把它們與以前學過的知識歸納一起,有利于掌握、記憶。同義詞的歸納、詞形相近的詞、同根詞的歸納、用法相同的詞的歸納。
三、積極投入聽、說、讀、寫的交際活動
英語學習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積極參加課堂言語實踐活動。言語活動有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它們既是教學目的,又是教學手段。學習英語必須掌握語言知識,但它不是目的。語言知識只有通過聽、說、讀、寫的基本言語活動,才能達到運用言語進行交際的目的。因此,學生要把所學的語言知識放在有上、下文的句子中去練習,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根據(jù)自己已有的能力,參與到教師設置的聽說讀寫的情景中去,培養(yǎng)自己運用英語的能力。
課堂教學的進程就是師生思維共同活動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在課堂上,學生要勤于思考,積極主動地接受英語知識信息,大膽質(zhì)疑和推測,全面地認知和靈活地運用知識,養(yǎng)成辯證思維和立體思維的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英語課堂的學習效益。
參考文獻:
[1]章兼中.外語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茹克葉·穆罕默德.外語教學新方法[M].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