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李蓉
一、備課思路
我一貫主張,對于每一篇課文,在備課時要歷經(jīng)三個過程:首先是不看任何資料,自個兒讀完課文,對課文寫了什么人、物、事,說了什么理,抑或是抒了什么情,有一個初步的感受,并對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等方面的好壞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初步判斷;其次是廣泛閱讀教參、互聯(lián)網(wǎng)、報紙雜志以及專著上關于課文的賞析、研究、批評的文章,之后形成對課文較完整的理解;第三是根據(jù)教學實際確定教學內(nèi)容,即從自己掌握的大量信息中確定什么是必須或是可以奉獻給學生的,然后根據(jù)教材和學情,尋找教學突破口,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這一做法,是我前幾年在讀于漪老師的文章時想到的,一路堅持下來,受益匪淺。
對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閱讀之初,我是抱著極為欣喜和崇敬之情的,然而,讀著讀著,在領略了作家對小鳥的喜愛之情和所謂的呵護、關愛備至的同時,我不禁暗自心驚:難道作家對小鳥的愛就是讓珍珠鳥一家三口始終窩在狹小的房間里一個更小更小的籠子內(nèi)供人玩賞嗎?恐怕不會吧?我急急讀下去,希望作家能在文章的結(jié)尾意識到囚禁生命的罪孽和對因一己私欲而剝奪其他生靈自由的懺悔,并希望能夠看到作家將珍珠鳥送回美麗幽深的森林,或?qū)⑺鼈兎棚w于蔚藍的天空。但是,我沒有看到,我只讀到“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蔽也粌H愕然、震驚。難道為了玩賞,就可以將渴望自由的生靈囚禁嗎?難道給自己的囚徒一些小恩小惠就是信賴,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我為作家無意識對生命自由的漠視而感到吃驚。
我注意到教參對《珍珠鳥》評價極高,說此文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頌歌,”此文能讓讀者感悟到“信賴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我認為教參的理解只是企圖再現(xiàn)或還原作家創(chuàng)作時的意圖,而對作品本身缺少認真的解讀,對作家潛意識里以囚禁自由生命為津津樂道的事實麻木不仁,是淺層的、遲鈍的、人云亦云式的閱讀。
二、《珍珠鳥》一課教學思路已基本明晰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三)說說整體感知:
1.文章寫了什么事?
2.文章作者通過他所寫的事表達了什么感受?
3.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四)研讀探究,深化感受。
1.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示“美好的境界”的句子,品讀。
2.引導學生探究“美好的境界”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由“我的舉動”到“小鳥的反應”,引導學生體驗“信賴”的意義。
(五)啟發(fā)思維,質(zhì)疑文本。
1.你認為作者對鳥的信賴,愛護夠嗎?
2.你希望得到這種“愛”嗎?假如你是鳥,你愿意被人關在籠子里玩賞嗎?
(六)拓展延伸:對作者說一段話,談談你讀《珍珠鳥》的個人感受。
教學實錄(略)
三、教學反思
(一)始終貫徹了平等對話。在整個課堂對話中,我始終把自己定位在與學生“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充分重視學生自己的品讀感悟與體驗,而不是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更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
(二)既引導學生敢于進行批判性閱讀,更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按我對《珍珠鳥》的理解,我對作者以囚禁生命自由為快樂的思想是深惡痛絕的。但我不會直接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在與作品對話的過程中逐步體驗與感悟,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討論交流中形成自己個性化的理解與看法。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先是與學生一起遵循正常的閱讀規(guī)律,從文章寫什么事,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入手,初步理解“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境界”這一作品命意。然后以“珍珠鳥一家三口都與文中的‘我親密相依還是只有小鳥與人親密”這個問題為突破口,將讀者與作者的對話引入愛護、尊重與囚禁自由的深層境界。接著用“大恐龍喜歡人類,把你關在籠子里喂養(yǎng)、玩賞”這一假設引導學生對喪失自由的模擬性體驗,逐步將“尊重生命自由”這一話題深入到底,給學生以心靈的震動。最后亮出裴多菲的《自由》詩,為學生的精神打上尊重自由、崇尚自由的底色。
(三)充分體現(xiàn)了育人與養(yǎng)能的和諧統(tǒng)一。我一直認為語文教育首先是為了育人,語文教育是以“奠定人的精神根底”為根本的。同時,我堅決反對脫離語言文字空談人文性的做法。在我的課堂里,我始終追求“著意精神,著力語言,得益能力”的教學境界,因此,我始終引導學生緊扣文本本身的語言文字,從字里行間反復品味中培養(yǎng)精神,提升語言能力。在上《珍珠鳥》時,不管是引導學生讀懂作者意圖,還是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作者的思想,我都要求學生從文章本身找到文字依據(jù),再談自己的體驗。只有這樣,語文課才不會蛻變?yōu)檎握n,也不會拘泥于文字課,語文才會擁有語言文字、文學、文化三者合一的香醇芬芳。
但是,語文是一門讓人充滿遺憾的藝術。如何完善語文教學,實際上存在著一些令人困惑的地方,如: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自由”含義理解上的淺層性,是讓他們保留著雖然膚淺但屬于他們自己的理解,還是引入一些對比性文章來深化他們的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