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珍珠鳥》一文的作者是馮驥才,主要是通過“我”和小珍珠鳥的和諧相處,傳遞了“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主題。我們認真解讀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信賴的前提是愛,是作者對小珍珠鳥那一種濃濃的愛。可以這樣說,有了愛,才有了后面的信賴,愛是信賴的基礎。細讀文本,發(fā)現(xiàn)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愛是相互的,而不是單向的。文本中作者通過對自己與珍珠鳥之間的描寫,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了對珍珠鳥的一種喜愛之情。也正因為“我”的喜愛,才為下一步珍珠鳥對“我”無比信賴創(chuàng)造了條件。雖然愛有點抽象,但是在文本中卻是具體的,是有跡可循的,這主要體現(xiàn)在行動上。
“我”對珍珠鳥是真的喜愛。先是給珍珠鳥做鳥巢,是用竹條編成的籠子,里面放一點干草,同時還照顧到珍珠鳥怕人的特征,專門用吊蘭的垂蔓遮擋。這種細節(jié)描寫恰恰反映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另外,具體行動還有反面烘托,比如通過對小珍珠鳥一步步接近“我”的過程描寫,文本中用了“起先、漸漸、然后、后來”等詞語。這些詞語從表面上來看是描寫小珍珠鳥的,實際上從反面烘托出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為啥小珍珠鳥能夠親近“我”,是因為“我”在具體行動中表現(xiàn)了對它的愛。因而,真正的愛是需要付諸行動的,這也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一個主題。愛自然,愛鳥類,是需要從行動開始。
信賴,在文中是相互的?!拔摇毕矚g珍珠鳥,同樣珍珠鳥也喜歡和“我”待在一起。這種信賴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需要過程的。在文本中,“我”和小珍珠鳥能夠相互信賴,也經(jīng)歷了三個過程:
第一步:珍珠鳥不怕“我”。相對而言,珍珠鳥是怕人的,但是由于“我”對它的寵愛,小珍珠鳥見到“我”能夠從一開始“躲”到敢“從葉間探出來”。這個過程對于小珍珠鳥來說,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同樣也說明了小珍珠鳥膽子逐漸大了,已經(jīng)不怕“我”了。
第二步:“我”與珍珠鳥親近。小珍珠鳥對“我”的信賴是逐步增強。文本中有一句話就點明了這一點,即“起先……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這里,正因為“我”的放手,才會讓小珍珠鳥逐步親近“我”,并且敢與“我”嬉戲。
第三步:“我”與珍珠鳥相互信賴?!拔摇狈浅O矏壅渲轼B,對它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無比溺愛。結(jié)果鳥也“愛”上了“我”,甚至敢趴在“我”的肩上睡著了。這說明“我”與珍珠鳥已經(jīng)成為了心靈伙伴,彼此融合在一起。人與鳥如此,同樣人與人也需要如此,只有這樣,才能構(gòu)建和諧社會。
對于這篇課文來說,愛不僅是行動、信賴,更是表達。而這種表達,也恰恰是作者心里的自然流露??梢赃@樣說,正因為有了這種愛,才有了這篇散文。通過這篇散文,我們也看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那種濃濃的喜愛。
比如文本開頭中“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的“真好”,雖是口語,像與人拉家常,卻能讓讀者體驗到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作者對小珍珠鳥外貌的描寫,寥寥幾句,不僅可以讓人感受到珍珠鳥的可愛,而且能讓讀者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那種濃濃的愛。另外,作者對小珍珠鳥的稱呼,用了一個“小家伙”,雖有點淘氣,但恰恰能反映出作者對其的寵愛。也正因為有了愛,作者才會去認真觀察,才會去盡情描繪,以便向讀者傳遞這種愛,分享對珍珠鳥的喜愛。
對這篇課文來說,愛是基礎,更是前提。正因為有了“我”對珍珠鳥的愛,才有了精心勾勒、描繪的小精靈,才有了所要表達的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頌歌,即關(guān)愛自然,關(guān)愛動物,也是關(guān)愛我們?nèi)祟愖约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