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雙
摘 要 近幾年,許多學校都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改革。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農村等偏遠地區(qū)仍是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占上風,在素質教育的實施方面改變不大。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包括教師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制約,能力的欠缺,學校教育設施的落后,當今社會評價制度改革的落后,家長重視成績的提升等等。針對這些情況應采取相應措施,如加強教師的在職培訓,提升師范院校素質教育的理念,提升教育經(jīng)費,擴大新教育理念的傳播,積極進行評價制度的改革等等。
關鍵詞 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 新教育理念 評價制度
自我國提倡實施素質教育開始,素質教育便成為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這不僅掀起了學者們的研究熱潮,更影響著實際生活中的教學。時至今日,這個新興的素質教育與老牌的應試教育發(fā)生碰撞的時候,會出現(xiàn)何樣的局面呢?以下將以為期三個多月的教學實踐基地——唐山遷安市上莊鄉(xiāng)某一農村H小學為例,淺談素質教育在農村地區(qū)的實施情況。
1案例分析
以小學三年級《巨人的花園》為例,具體談談素質教育及應試教育在課堂上的展現(xiàn)。
整篇課文共用時兩課時。第一課時先由教師進行范讀,學生在教師范讀進程中進行字音的認識及糾正。其次,由學生進行自習,第一遍要勾畫出生字、生詞;第二遍要對一些好的詞語進行標注。再次,利用輔助書給課后生詞進行組詞,教師在此期間將生字寫在黑板上并組詞。最后,由學生領讀。第二課時開始進行文本的講解。分段分析,分層標注,分別標注段意、層意,最后總結文章思想。剩余時間則由學生利用教師板書與輔助書將筆記補寫完整。至此整篇文章的學習就結束了。
在上述教學進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整篇課文基本屬于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過于關注認知能力,結構的學習,而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情感能力的提升。即在這堂教學實踐中,應試教育完勝素質教育。
在整個H小學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實際教學情況與倡導的理論要求出入太大。在本質上講,這體現(xiàn)的是在實施過程中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的矛盾。這需要探尋其本質原因,對癥下藥,真正的由“刷色式”教育①向“腌蘿卜式”教育②轉變。
2原因
2.1教師的能力欠缺
國家倡導進行素質教育,但是如何進行素質教育以及如何保證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會降低教育質量等等這些問題困擾著那些能力有些欠缺的教師,這些問題不乏學術理論的指導,但是將這些理論成功的運用于教學實踐就又會是另一番光景了,這就對教師的能力有著很大的要求。
2.2學校設備的落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許多學校具備教學改革的勇氣,卻不具備教學改革的條件。好的配置才能生產(chǎn)出優(yōu)秀的產(chǎn)品,而一些地區(qū)尤其是在農村地區(qū),教學設備的更新很難與教學改革達到同步,這也成為制約素質教育的一個潛在因素。
2.3評價制度改革的滯后
雖然部分地區(qū)實行了高考改革,但是在中小學階段尤其是農村地區(qū),依舊以考試成績?yōu)樵u價依據(jù)。H小學某教師說,“我也希望進行素質教育,但在農村,只學知識還不能學的很好,又怎么實施素質教育呢,現(xiàn)在到處看的都是成績,學生成績不好,考不上好學校,升學率上不去,家長不樂意,領導找你麻煩,在同行面前還會有壓力,這又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呢?”由此,評價制度與新課程改革的脫節(jié)而導致的這種困境,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桎梏,對于素質教育的實施來說,更是一個“攔路虎”。
2.4家長對于成績的過度重視
家長的行為選擇是受大的社會環(huán)境的引導和制約的,即在“學歷社會”社會這種大背景下,教育在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中的重要作用,導致家長對學業(yè)成績的重視。因此,許多家長認為,學生就是要學習,其他的是在浪費精力。這樣,家長對于學校成績的過度重視就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學工作,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校教學的走向。
3對策與建議
相較而言,素質教育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但應試教育也有發(fā)展的需要,并非一無是處。正確認識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將兩者有機結合,不斷推進教育改革,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為學生服務的教育使命。
3.1對教師進行培訓
加大對在職教師的訓練,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師范學校全面系統(tǒng)的傳授素質教育理念及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師預備軍的素質。
3.2加大教育經(jīng)費的投入
國家應加大教育經(jīng)費的投入尤其是在農村及一些落后地區(qū),為實際中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3.3完善教育評價制度
加大對教育評價改革制度的力度,使之與素質教育及新課程的改革相適應,促使學校教學的方向與指導轉向到素質教育進程中來,給學校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動力。
3.4促進新課程理念的傳播
大力倡導新課程理念的傳播,使之深入到每一個社會角色中去,發(fā)揮人們群眾的力量,加大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力度與效率。
4結語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非完全對立,完善教育體系,完成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過度,同時注重把握尺度,防止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