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菊+++謝延龍
摘 要“課間圈養(yǎng)”是指課間時間采取某種方式將學生限制在教室或學校的某個地方,變相擠占學生的休息時間,限制學生的課外活動。課間圈養(yǎng)主要分為空間上、時間上、行為上的圈養(yǎng)?!罢n間圈養(yǎng)”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學生的安全,防止校園安全事故發(fā)生,規(guī)避學校自身責任,提高學生成績。但就實際效果而言,雖然學生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但從長遠來看,偏離了教育的主要目的,阻斷了學生與外部世界的接觸,限制了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不利于學生安全教育的培養(yǎng),阻礙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需要國家、學校、教師以及學生不斷進行反思和矯正,杜絕此類情況的發(fā)生。
課間圈養(yǎng) 學生安全 自我保護
為了避免校園事故的發(fā)生,一些學校采取“課間圈養(yǎng)”的方式限制學生的課間活動?!侗本┣嗄陥蟆吩鴪蟮溃罕本?,某小學規(guī)定,課間10分鐘,除了喝水和上廁所,學生不可以出教室,午休時學生也不能到操場玩,放學后要馬上離校;上海,一年級小學生洋洋總是被老師批評“課間頻繁上廁所”,學校規(guī)定課間和午休時間不允許學生去操場玩,為了出去“透透氣”,孩子唯一的借口就是上廁所;廈門,學校出動小學生干部督導員,對課間“非常規(guī)沖跑”的學生進行記名扣分。“課間圈養(yǎng)”似乎已經成為學校預防校園事故發(fā)生的解決之道,但它的實施嚴重偏離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本文對“課間圈養(yǎng)”重新審視、理性思考,并提出矯正策略,希望有助于對該問題的把握和解決。
一、課間圈養(yǎng)的基本內涵
1.“課間圈養(yǎng)”的含義
《現代漢語大詞典》中“圈養(yǎng)”是指:把家禽家畜等關在圈里飼養(yǎng)?!罢n間”指學校兩節(jié)課之間間隙的時間。在我國現在的學校中,課間時間主要有課間十分鐘,早操、午休、下午活動時間等。“課間圈養(yǎng)”是指課間時間采取某種方式將學生限制在教室或學校的某個地方,變相擠占學生的休息時間,限制學生的課外活動。
2.“課間圈養(yǎng)”的表現
(1)空間上的圈養(yǎng)
在課間活動中,為了規(guī)避校園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學校和教師嚴格規(guī)定了學生可以到達的地方以及不能到達的地方。比如,有的學校規(guī)定,課間時間只能在教學樓上透透氣,不能去操場活動;甚至有的學校規(guī)定,學生課間只能去廁所,不能再出去到別的地方。對于可以到達的地方,學生被“圈養(yǎng)”在這里,在狹小的空間內進行某種課間活動,而對于不可以到達的地方,那里是禁區(qū)絕對被禁止,否則就要接受批評甚至處罰。
(2)時間上的圈養(yǎng)
在學校中,為提高教學成績,教師不僅擠占音、體、美等課程時間,甚至變相擠占學生的課間休息時間,主要包括拖堂和提前上課兩種方式。一部分教師在規(guī)定的課堂教學時間結束時仍不終止教學活動而擠占學生的課間休息時間,而另一部分教師則采取提前幾分鐘上課的方式擠占學生的休息時間。課間只有十分鐘,經過拖堂和提前上課兩種方式,學生的課間時間所剩無幾。教師利用這兩種方式擠占學生的課間時間,在某種程度上變相地把學生固定在教室,實際上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圈養(yǎng)”。
(3)行為上的圈養(yǎng)
有些學校和教師從入學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行為規(guī)范教育,允許學生從事哪些行為,不允許學生從事哪些行為,并用“學分制”和“扣分制”加以量化。比如,有的學校規(guī)定,學生在操場以外的地方只能走路,不能跑,更不能追逐嬉戲等。這種方式表面上是為了學生的安全考慮,最主要還是從行為上對學生進行控制,從而強化學校的管理。
3.“課間圈養(yǎng)”的初衷
(1)保護學生安全的目的性
現代教育的實質就是以學生生命的保全為核心的“生命教育”[1]。學生生性好動,喜歡追求新穎刺激的新事物,如果不加以限制,他們的生命就容易受到傷害。當活動自由與生命保全出現矛盾時,活動自由必須讓位,必須把生命保全放在突出合理的位置。校園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很大一部分發(fā)生在課間時間,尤其是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特別是課堂以外。如果能把學生限制在教室里,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發(fā)生。因此,“課間圈養(yǎng)”應運而生,從這方面講本身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推卸自身責任的規(guī)避性
在校園內,經常發(fā)生學生人身傷害事故,事故的發(fā)生往往是多種因素導致的結果,到底誰來承擔責任,一直以來爭論不止。家長認為把學生送到學校,學校有保護學生安全的義務,事故一旦發(fā)生,學校是主要的責任方;而學校認為,家長是學生的監(jiān)護人,發(fā)生事故,不能一味把責任推給學校和教師,家長應擔責。而在現實情況下,一旦發(fā)生人身傷害事故,學校往往承擔主要責任,而學校一旦對所發(fā)生的事故承擔賠償責任,對學校的經費、聲譽等各個方面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如果是民辦學校,就有可能因巨額賠償倒閉。因此,為了自身聲譽和利益,圈養(yǎng)學生成了學校規(guī)避校園安全事故發(fā)生的不二選擇。
(3)提高學生成績的功利性
近幾年,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逐步推進,衡量學生的標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分數不再是唯一的標準。但由于高校錄取學生的主要標準還是分數,因此提高學生的成績成了學校的主要追求。在學校,尤其是高三年級,學生除了吃飯、睡覺,其余的時間都被各科老師瓜分完畢,能占用的只有課間十分鐘。教師圈養(yǎng)學生,占用課間時間抓緊給學生講題、做練習,為的是學生被名牌大學錄取,學校利用錄取率吸引優(yōu)質生源,提高聲譽,實現學校和學生的雙贏。
二、“課間圈養(yǎng)”的弊端
“課間圈養(yǎng)”預防了校園安全事故的發(fā)生,使學生的生命得到保全,規(guī)避了學校自身的責任,從短期看,課間圈養(yǎng)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從長遠看,“課間圈養(yǎng)”危害極大,它偏離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身心向善的活動,身體的保全僅僅是初級目的,身體的保全不能代替向善的教育活動,追求身心合一的真善美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1.阻斷了學生與外部世界的接觸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法則。“如果你想按照正確的方式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弊匀唤逃褪且裱匀坏姆▌t,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場所。孩子喜歡與大自然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他們的想象力、意志力、思維力等都得到了增進,也學會了在大自然中保護自己的直接經驗。而“課間圈養(yǎng)”把學生困在教室內,阻斷他們與外部世界的接觸,使得他們無法習得與大自然直接接觸的經驗,他們只是困在由磚瓦筑造的堡壘中。在這里,教師主宰著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規(guī)訓,除了冰冷的文字符號所組成的教學活動,什么也沒有。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除了學習,什么都不知道。他們目光呆滯,經驗匱乏,遇到突發(fā)問題不知如何面對、如何分析、如何解決,這樣的教育是我們真正追求的教育嗎?
2.限制了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古人之爭,對人性有“性善論”和“性惡論”?!叭诵浴惫倘皇菑碗s的,可是人是動物,基本性不外乎動[2]?!皠印笔且磺腥祟惖奶煨?,與成人相比,這種天性更多地體現在孩子身上,他們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初期,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動,只有在教室之外更為廣闊的空間才能得到身體和靈魂上的釋放,使得他們身心融為一體。而“課間圈養(yǎng)”雖然在短時間內對學生的生命保全具有重要意義,但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學生好動的天性,容易導致種種負面情緒的滋長。從長遠來看,被學?!叭︷B(yǎng)”的學生脆弱的心靈、嬌弱的身體不足以應對外面的世界。另外,“課間圈養(yǎng)”所強調的是生產出服從、溫順的學生來,而那些具有創(chuàng)造性、獨立性的學生從教育體制的觀點通常被看做是“紊亂、費神和浪費時間”[3]。“課間圈養(yǎng)”不論在身體上還是在心靈上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教育向著“真善美”的方向發(fā)展。
3.不利于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
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應該敬畏。學生,是成長中的一代,更是社會需要大力培養(yǎng)的一代,也是最需要保護的一代,學生的安全更應該擺在首位。學生的安全包括人身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旅游安全、互聯網安全及心理安全等。學生的安全教育是不斷培養(yǎng)、不斷學習的過程,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它,而不是通過“圈養(yǎng)”這種方式把學生封閉起來?!罢n間圈養(yǎng)”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校園安全事故的發(fā)生,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總有一天會離開課堂,走向社會,他們必須具有安全意識及處理突發(fā)危險事件的能力。學校安全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受教育期間具備這些基本能力,而“課間圈養(yǎng)”卻恰恰相反,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會消極規(guī)避問題,而不是積極解決問題,最終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也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
4.阻礙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教學是一種雙邊互動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組成的一種人際互動,是一種平等的互動,這就意味著教學互動對師生雙方都會產生影響?!罢n間圈養(yǎng)”不利于學生成長,也會對教師的教學活動產生消極影響?!罢n間圈養(yǎng)”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學生的安全,對教師傳遞的直接思想就是安全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他的教學活動都必須讓位于它。因此,教師在學校更多扮演的不是“教育者”,而是“保姆”、“監(jiān)管員”等角色,角色的錯位嚴重分散了教師的注意力和精力,阻礙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為了規(guī)避這種責任,很多教師不愿意擔任班主任、教導員、年級主任甚至分管安全的副校長,即使當了這些領導,也不愿意多組織活動,以防安全事故發(fā)生。在安全第一、責任第一的思想主導下,學校和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防止發(fā)生出事上,導致在課堂規(guī)定的時間內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長此以往,教學質量必然會大打折扣。
三、“課間圈養(yǎng)”的矯正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向著真善美不斷邁進。課間活動是保證教育目的實現的重要方式,但與課間活動對立的“課間圈養(yǎng)”過分地強調對學生生命的保全,限制了學生融入外部世界的機會。只有國家、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防止課間安全事故發(fā)生,不斷矯正“課間圈養(yǎng)”,教育才能更好地向真善美邁進。
1.國家應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及配套措施
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中,教育和法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罢n間圈養(yǎng)”是為了避免校園安全事故發(fā)生,一旦事故發(fā)生,就需要靠法律解決。國家應是學生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校園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國家和社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和教師之所以對學生進行圈養(yǎng),主要是校園安全事故發(fā)生后學校和教師承擔的責任最大。因此,制定完善公平合理的校園安全事故法律法規(guī)刻不容緩。
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必須具備以下幾點:第一,法律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國家制定的法律必須是針對課間活動中出現的校園傷害事故,法律的條文應盡可能考慮到課間活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在制定的過程中應多聽取不同的意見。第二,責任的劃分要有合理性。要根據我國民法的相關規(guī)定,特別是學校安全事故的特殊性,合理區(qū)分學校、家長、教師以及學生應承擔的責任,防止事故發(fā)生時將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和教師。同時,在法律法規(guī)中,應該對教師的免責情況加以明確細化,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學校和教師的后顧之憂,激發(fā)他們大膽開展課間活動,防止“課間圈養(yǎng)”。第三,后續(xù)的政策要有配套性。校園安全事故發(fā)生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侵權方沒有能力賠償,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往往找學校、找政府,認為學校有財政兜底,肯定有錢,這也是學校和教師被迫擔責的主要原因。這就要求國家完善救濟、保險、捐助等配套措施,保證校園安全事故合情合理、公平公正地解決,而不是一味地歸責于學校和教師。
2.學校應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并負責落實
校園課間活動,哪些活動是允許的,哪些活動是禁止的,在我國現階段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只有制定明確的課間活動規(guī)則,才能最大限度防止校園安全事故發(fā)生,矯正課間圈養(yǎng)。
這里必須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如何制定規(guī)則?規(guī)則需要實施方和受施方共同制定,才能保證規(guī)則的實施,但考慮到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成熟,規(guī)則就需要學校和教師來完成。隨著學生認知的發(fā)展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應逐步引導學生參與規(guī)則的制定。課間活動規(guī)則可以分為允許性規(guī)則和禁止性規(guī)則,允許性的規(guī)則是學生自愿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會造成意外傷害,禁止性規(guī)則是絕對不允許學生做的,一旦觸犯,必須受到懲罰。第二,落實規(guī)則的主體是誰?任何活動有相應的規(guī)則才能保證其順利進行,規(guī)則的制定和落實是必要的。就如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一樣,規(guī)則一旦內化到學生的內心,就可以減少事故的發(fā)生。在落實規(guī)則方面,學校和教師無疑是責任的主體。第三,違反規(guī)則如何處理?在規(guī)則的落實中,必須讓家長和學生充分意識到規(guī)則是必須嚴肅對待的,學生一旦觸犯規(guī)則,必須接受懲戒。懲戒不是懲罰學生,而是教育學生和家長,通過懲戒讓家長和學生明白安全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社會的責任。
3.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安全的引導
學生的安全問題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保障。學生聯系最為密切的群體就是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他們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最為重要。學生是發(fā)展的個體,他們的思想不穩(wěn)定、不成熟,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加強學生安全教育方面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師要發(fā)揮示范作用。課間活動是學生最為期盼的活動。教師要做好示范作用,堅決杜絕拖堂和提前上課的現象,這樣可以使學生心情愉悅,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發(fā)生。第二,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規(guī)則的掌握,對于制定的規(guī)則,教師要在落實規(guī)則方面發(fā)揮引導性作用,尤其在學生開學之初,教師要確保每一位學生學會學懂規(guī)則,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教師要發(fā)揮懲戒作用。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不對錯誤懲戒,就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教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必須認真懲戒。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教師要指出錯在哪里、錯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錯誤發(fā)生,使得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防止錯誤再次發(fā)生。
4.學生應不斷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自我保護是人的本能,強化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提升自我保護能力是學生成長的關鍵。學生是自我保護的主體,任何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及引導必須被接受才能轉化為實際行動。
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學生應首先具有自我保護意識,認識到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應該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學生要有法律意識,應認識到法律是維權的保障,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權利,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通過法律保護自己。學生更應該認識到什么可以為,什么不可以為,對于禁止的校園活動,要堅決不做,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第二,掌握自我保護技能。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個人獨立生活能力較差,面對突發(fā)事件往往不知所措。大多校園安全事故本來可以避免,但由于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差導致發(fā)生次生災害。因此,學校要開設安全教育課程,經常開展安全事故演練,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技能,使學生面對突發(fā)事件可以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第三,提高心理承受能力?,F在的學生大多長在溫室里,從小嬌生慣養(yǎng),沒有受過一點委屈,經不起一點挫折。因打架發(fā)生的校園安全事故原因大多是這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強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遇到突發(fā)事件,才能臨危不亂,處事不慌。
參考文獻
[1] 李長偉.課間圈養(yǎng):由來、問題與道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8).
[2]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 里茨爾著.社會的麥當勞化[M].顧建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