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璋榮
摘 要語文教學和語文研究當前呈現(xiàn)出一個十分活躍的局面,其中語文立場的問題,成為一個十分熱門的話題。多數(shù)的語文專家、學者和教師都贊同“語文立場”的提法和主張。但在教學實踐上,如何落實“語文立場”卻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本文以《老王》的教學為例,揭示了部分專家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相互背反的現(xiàn)象,并提出了落實“語文立場”實踐上的個案性設想。
語文立場 《老王》 愧怍
所謂語文教學的語文立場,就是指語文教學要始終以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為目標。要立足對字、詞、句、段、篇章結構、寫作特點與表現(xiàn)手法等的教學。用語文界資深專家吳格明教授的話說,語文應該教“文何以載道”,而不是教“文以載道”中的“道”。
一、語文立場的主張與實踐的背反
語文教學中的“語文立場”,這幾年成了語文學界和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個熱門詞匯。很多語文界的專家學者,都一致批評一些語文老師的語文教學偏離或背離了語文教學的“語文立場”。之所以發(fā)生這種偏離或背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陷入到語文課文的“內(nèi)容”教學中去了,而沒有站穩(wěn)語文立場。
十分吊詭的是,很多專家學者在批評一些老師的語文課沒有站穩(wěn)語文立場之后,自己的示范課或“下水課”又在一定的程度上犯了自己所批評的類似的錯誤。
當然,專家們實踐和理論的脫節(jié)或不一致,并不能認為是學者和專家的“不誠實”,或教學評價上的“雙重標準”。而主要是語文教學本身的復雜性,以及專家學者本身實踐能力與理論能力本身也不見得一定完全能齊頭并進造成的。這就好比一個優(yōu)秀的文學評論員,他未必能創(chuàng)作出比他批評的作品更好的作品,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他批評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以初中課文楊絳創(chuàng)作的名篇《老王》為例。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是因為當代語文界一批活躍的語文專家和學者都親身登臺示范了《老王》的教學,而且這些示范教學都被眾多語文專業(yè)雜志和各種媒體進行了刊載宣傳。拿這個課文的教學來說事,更具有示范意義。
而就《老王》的教學來說,本文不打算具體指名引用哪位專家的教學為例,也不打算對哪位專家的或幾位專家的教學作全面的分析,本文只是摘取一些專家共同采用過的對課文中的一個關鍵詞“愧怍”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有好些專家都用了將近一個課時集中圍繞“愧怍”展開教學,他們的教學大同小異。它代表了很多人一個類型的教法。
二、專家們“愧怍”教學的非語文立場
下面重點以某個專家的《老王》教學實錄中的內(nèi)容為例,示例性地展示專家們語文教學中的非語文立場,或者它是語文教學中的“內(nèi)容立場”。
其中一個著名語文專家圍繞“愧怍”提出了兩個問題:
1.作者為何會對老王愧怍?
2.作者愧怍什么?
仔細看課文內(nèi)容,這兩個方面并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當專家將問題去展開的時候,實際就是將師生的注意視點轉(zhuǎn)移到了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和情節(jié)上去了。它是以“內(nèi)容”立意的,而不是以語文立意的。
正因為是內(nèi)容立意的,結果師生在一節(jié)課上就大肆地從課文中找查細節(jié)和內(nèi)容,以說明作者楊絳“為何愧怍”以及“愧怍什么”。師生活動的焦點和視野始終在教材的具體內(nèi)容和情節(jié)上。結果就把老王的“蹬三輪車”“瞎了一只眼”“侄兒沒出息”“孤苦”“鑲嵌在門框里”“送雞蛋”“我拿錢”等一系列細節(jié)給翻出來對答和簡單討論。
從內(nèi)容立意看,這兩個問題都不是真問題,因為作者楊絳在文章末尾寫的很清楚:“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p>
為什么愧怍?愧怍什么?本文中實際是一個問題,它們在文章末尾已經(jīng)被作者概括得十分精準,其他任何的解釋都是畫蛇添足。
如果是語文立意,那就要抓住“愧怍”作為一個特別語文詞匯來進行教學。要讓學生深刻地領會到此處“愧怍”使用的巧妙處。
然而,眾多的專家和學者,包括很多一線教師,都在課文的內(nèi)容中打滾,從內(nèi)容到內(nèi)容。教完之后,除了熟悉了課文的一些具體內(nèi)容和情節(jié),并沒有取得教學效果。
三、“愧怍”教學的語文立場嘗試
“愧怍”作為本文一個點睛之詞,或者說關鍵詞,教材的注釋中就是解釋為“慚愧”。而《新華字典》和《辭?!肪尤粵]有找到“愧怍”這個詞條。通過上網(wǎng)百度找到的解釋就是:
愧怍,指慚愧;羞愧。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
而作為語文老師的立足點和著力點,應該是放在對“愧怍”一詞的深入、準確的理解上。
先看上面這個詞典的解釋,如果光看這個詞語解釋,應該引導學生分析一下這個詞語解釋本身的特點。
1.關于“愧怍,指慚愧;羞愧”的解釋方式
教師首先問學生一個問題:“愧怍,指慚愧;羞愧?!边@個算不算解釋?學生一般肯定回答“算”。
接著問:“這是何種解釋方式?”這個問題,學生可能會有難度。
教師接著啟發(fā):慚愧、羞愧跟愧怍是什么關系?它們在詞性詞義上是什么關系?它們是同義詞(近義詞)還是反義詞?(不斷降低難度或精準性的三個提問)
在這樣的啟發(fā)下,學生肯定會答出“同義詞或近義詞”,也就是會答出“同義關系”“相似關系”這樣的答案。
最后,引導學生得出,這個解釋方法就是用我們比較熟悉的同義詞和近義詞來解釋一個不太熟悉的、不太常見、陌生的詞語的方法。
然后歸納出一個重要的語文知識:用我們比較熟悉的同義詞、近義詞解釋一個不太熟悉不太常見的詞語,這是詞語解釋的一種常用的方法。
2.關于“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的解釋方式
教學行進于此后教師再問學生第二個問題:“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這是一種什么方式的解釋呢?
邏輯學中將概念分成外延和內(nèi)涵兩個方面。簡單地說,一個詞語它所指稱對象是外延,而它的意義、意思、性質(zhì)或?qū)傩?,則是“內(nèi)涵”。
“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這是個解釋,那么這個解釋是一種什么方式的解釋呢?由于老師做了一些知識講授,學生就能回答出是從“內(nèi)涵”來進行解釋了。
然后教師歸納出另一個重要的語文知識點:從詞語內(nèi)涵的角度去解釋詞語,也是詞語解釋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和方法。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愧怍,指慚愧;羞愧。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這是將同義詞解釋法和內(nèi)涵解釋法結合起來使用的一種詞語解釋方法。這種方法是詞語解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當然,也還有將同義詞解釋法跟外延解釋法相結合的方法。
3.“愧怍”的教材含義與慚愧、羞愧的含義關系
接著教師再問學生第三個問題:“《老王》中愧怍跟慚愧、羞愧是同義詞嗎?如果是,為何不直接用慚愧或羞愧而故意要用一個很生僻的詞語‘愧怍呢?其用意是什么?”
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和體會課文的全文內(nèi)容,讓學生感受到,愧怍跟慚愧、羞愧應該只是“近義詞”而不是同義詞。因為它們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完全相同,作者就沒必要找一個生僻詞來使用。因為,使用生僻詞,其實不僅不能給作品提升價值,反而是一種寫作的忌諱,是一種敗筆,是會損害作品的價值的。
正因為慚愧和羞愧并不能準確地表達作者文章中對老王的這種比較奇特的思想感情,所以作者為了精準地表情達意才使用了“愧怍”這個十分生僻的詞匯。
4.“愧怍”的引申義是否符合教材中“愧怍”的關系
百度對愧怍的內(nèi)涵揭示為:“引申為因有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不安?!蹦敲催@個引申義或內(nèi)涵,是不是跟教材的“愧怍”的內(nèi)涵相符合呢?
通過文本應該看出,作者是沒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的。既然如此,這個“引申義”就跟教材的“愧怍”不一致。
那么教材的“愧怍”內(nèi)涵要如何解釋呢?“我”既然沒有缺點和錯誤,我的這個“不安”是因為什么引發(fā)的呢?
這時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是你,你如果就是文章中的“我”,遇到這個情況,你根據(jù)自己與“老王”的這種關系,你會發(fā)生“不安”的心情嗎?如果沒有又是什么原因?
通過討論最終學生明白,一般的“愧怍”是由于缺點或錯誤引發(fā)的,而本文中的“愧怍”,則是由于“我”強烈的廣大的同情心產(chǎn)生的,或者是由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自古以來學人的美德引發(fā)的。從而使學生準確地理解了“愧怍”的含義。
5.詞語的靈活性與不確定性
從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一個十分重要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觀點:詞語或語詞的靈活性與不確定性問題。
因為,“愧怍”雖然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而在一般的字典和詞典中都沒有納入,可以看出這是個不常用的詞語。盡管他在歷史典籍中出現(xiàn)過,但不同時期不同環(huán)境下對“愧怍”一詞的運用也不同,要注重它的靈活性與不確定性。
愧怍,慚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彼卧枴队旨劳銎揸耸衔摹罚骸百硪顾嘉念伬⑩?。”明方孝孺《與黃希范書》:“千里遣徒,贐以束帛,而缺然無以報,不勝愧怍。”王蒙《雜色》:“這是一首曾經(jīng)叫他落淚的歌曲,落淚之后他又惶惶不安,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p>
而當“愧怍”在以上典籍或作品中出現(xiàn)的時候,有的恰恰是可以跟“慚愧”同義解釋,也是可以互換的。因為,“慚愧”這個詞,在古代,在某些區(qū)域可能也不是那么常用,他們可能更流行使用愧怍。
《老王》中的“愧怍”就應以教材文本為背景,在教材的語境中去切實領會“愧怍”的含義。而光是翻字典,甚至辭海,我們可能得不到答案。而教材的“慚愧”二字的解釋,只是給了一個近義詞,它是不能讓我們準確理解“愧怍”的意義的。
因此,教學中要明確,詞語的含義要在文本的語境中去認真分析和體味,不能試圖簡單地依靠字典之類的工具書去掌握文本中的詞語的含義,也不能簡單地套用歷史典籍上的含義和解釋。因為典籍中的語境是一個特殊的語境。詞語的含義是會隨著作者和文本的不同,而發(fā)生一定的內(nèi)涵變異與發(fā)展。如果套用新課程理論中的一個熱門詞匯,那么課文或文本的一些詞語的意義是“生成”的,是在特定的文本語境中生成的,它并不是對躺在字典或詞典中或歷史經(jīng)典中的現(xiàn)成含義或現(xiàn)成詞語的簡單照搬。
如果這樣去教學《老王》中的“愧怍”應該就是語文立場的教法了。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