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玲
摘 要:家庭、社會、學校一起構成了兒童學習和成長的環(huán)境。家庭教育始終處于學校教育的上游,由于家長在教育觀念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及時溝通。溝通是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學生的橋梁,而教師就是這個橋梁的紐帶,紐帶作用發(fā)揮得好,兩者之間就會常來常往,越走越近。我就從小學教師的視角,談談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家長;溝通方式;溝通技巧
一、溝通的重要性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和老師,而教師身處學校,往往看不到孩子在家的情況,父母又很難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現,這就需要兩者之間互相溝通,共同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對教師的期望也越來越高?,F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心理承受力差。家長一方面要求老師多關照自己的子女,對子女要“嚴”,另一方面,家長們“民主”意識、“維權”意識很強。老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不當言辭,細節(jié)方面的失常,都會引起家長的不滿。家長只信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把孩子交給學校,學校就有義務教育好我的孩子”,其實,這也不能怪家長,的確情有可原,因為年輕的家長們,無不渴望“子成龍,女成鳳”,可是由于工作忙,加上自身的條件,使他們對孩子只有愛的“渴望”,卻缺乏愛的“能力”。所以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對教育好每一個孩子至關重要。
二、溝通的方式
(一)定期召開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家長會上,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育目標、方法進行說明,將自己的教育理念、方式傳達給家長,家長們也能互相交流。家長會切忌流于形式,缺乏實效。
(二)家訪是傳統(tǒng)而有效的溝通方法,教師上門顯得有誠意,有利交流。家訪前應做好必要的準備:首先要預設目標,即這次家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次還要了解被訪問家庭的基本情況,即家庭狀況、家長的知識層次、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等;再根據家長的文化層次、工作性質、性格特點等差異,選擇采用何種談話方式;最后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選擇采用學生、家長、教師三方談話式,或采用家長、教師兩方談話式等。家訪要避免隨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長告狀。
(三)書信交流的方式。老師把要布置的任務,家長需注意的事項,以及自己的想法簡潔有序地寫在信紙上,讓孩子帶回家,家長閱讀后要寫回信。家長信的優(yōu)點是簡便易行,特別是有些難以開口的話可以寫在信上,讓家長知曉,以取得家長的支持或諒解。
(四)家長接送孩子時面對面交流。低年級學生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這正是教師與家長交流的良好機會。老師把孩子當天或近幾天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又能了解孩子近期在家的表現,而且是直接地、近距離地與家長接觸,便于老師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等。這種方式雖然針對性很強,但是老師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如果帶著情緒與家長交流,往往適得其反,后果是難以彌補的。
(五)利用現代通訊工具進行交流。老師可以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等,可以發(fā)布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yè),方便家長輔導孩子完成作業(yè);考試后成績優(yōu)秀的發(fā)個喜訊,讓家長高興高興;學生身體不舒服,及時打個電話通知家長,家長會覺得老師工作細致,孩子交給老師放心……現代通訊工具,是一種方便、省時、有效、靈活的溝通方式,如果利用好了,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溝通的技巧
在小學階段,教師與家長接觸是比較頻繁的,交流的機會也比較多,但并不見得與家長的溝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產生了教育的合力,所以和家長溝通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應該說,這是校園人際關系中難度較大的一種關系。因為家長的職業(yè)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觀念也不同,要讓他們都能與學校“步調一致”真的很不容易。因此,與家長的溝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一)與家長溝通,要善于傾聽。多數老師約見家長時,說得多聽得少,只顧自己痛快,“噼里啪啦”一頓數落,情緒發(fā)泄完了,自己累了,家長的耳朵也塞滿了,回去便拿孩子出氣。老師要時刻保持親切的笑容,去面對他們,去體諒做父母的心情,以一個教師特有的耐心去面對他們,通過換位思考去了解他們,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他們的孩子教育好。
(二)與家長溝通,要講究語言的藝術。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教養(yǎng)不同,難免會遇到一些“護短”的不講理的家長,對于這類人,我們要有耐心,要注意語言的分寸,既要使家長清楚地了解孩子的表現,又要使他能夠冷靜的看待孩子的問題。
(三)與家長溝通,要正確評價孩子。教師與家長接觸,往往離不開談論學生,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不能一邊倒,好的都好,壞的都壞,應讓家長聽到教師的肺腑之言,讓家長覺得你是在真心實意地為了他們的孩子,從而接受你的意見并積極配合。
(四)與家長保持適當的距離。我們提倡教師走近家長,相互了解,以取得支持,進行溝通,但是不一定走得越近越好。走得太近,教師往往會越權,或參與學生家庭的矛盾,或讓學生誤認為爸爸媽媽和老師是好朋友,自己享有特權而沾沾自喜。
(五)要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職業(yè)地位。在廣大農村,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主動權在教師手里,農村的家長普遍對老師是比較尊重的??墒牵绻鎸@種局面,教師產生過高的身份期待,即依靠身份上的特殊性,來提升個人的價值,那么家長也不會賣你的賬,即使當面不敢做什么、說什么,而心里卻不服氣、不滿意。作為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家長的認可和尊重。
做好家長工作,是每一位老師的份內之事,與學生家長溝通中選擇恰當的時機和有效的技巧,提高溝通交流的效果,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具有十分重要而長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