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 要】本文以我國東方新魔幻類型電影《捉妖記》為例,對比西方一些經(jīng)典魔幻電影,剖析東方新魔幻電影的發(fā)展方向,希望能給行業(yè)工作者帶來一些思考。
【關鍵詞】《捉妖記》;新魔幻電影;東方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7-0116-02
在全球化觀影氛圍下,久經(jīng)不衰的西方魔幻電影《哈利波特》《指環(huán)王》《暮色》等進入中國影壇銀幕并備受好評。與此同時,中國廣大電影創(chuàng)作者逐漸踏上其探索之路。如今,我國商業(yè)電影試圖追趕國際電影創(chuàng)作的潮流道路,魔幻電影逐漸發(fā)展出頗具本土特色的類型及其元素技藝。2008年,“東方新魔幻”的旗號在電影《畫皮》宣傳時首次由陳嘉上導演提出,該影片上映后票房、口碑俱佳,成為2008年最高票房的電影之一。此后,一些具有相同特征元素的類型影片都使用這一旗號,“東方新魔幻”的說法與此同時也引起了電影界人士的注目,由此引發(fā)了一陣東方魔幻電影的創(chuàng)作潮風。不得不提的是,2015年7月上映的一部院線魔幻電影《捉妖記》刷爆熒屏,并以12.76億元的票房打破了《泰囧》所創(chuàng)造的12.67億元的紀錄,登頂中國華語電影票房冠軍。
電影《捉妖記》為何能刷新東方新魔幻電影類型的全新高度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一部優(yōu)質(zhì)的影片佳作,必定少不了回味無窮的故事情感美學訴求。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一個腿瘸,但兼濟天下的好男人,善良的他意外孕育了小妖王,在他父愛的包容中,小妖王茁壯成長。白百何飾演的“天師”一開始靠近小妖王是別有用心的,但漸漸的,卻由內(nèi)而發(fā)地流露出了“母親”的愛子情感。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以自己的血喂養(yǎng)小妖王,用蔬菜感化小妖王不要再嗜血,他以父愛的信任,教導小妖王做個有“心”的“人類”?!疤鞄煛庇媚笎鄣拇认椤安赣焙亲o小妖王,幫助他逃離壞人的圈套?!坝H情”的美學情感使傳說中的冷血小妖王延續(xù)了人類所具有的七情六欲。最觸動觀眾眼淚的,無非就是男女主人公兩次離開小妖王時,可愛嬌小的小妖王像一個被父母遺棄的孩子一般嚎啕大哭。倘若愛能夠包容一切,那么這樣的仰天大哭,情感簡單卻能夠觸人心弦。男女主人公在為小妖王營造溫馨可人氛圍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小妖王天真爛漫、善良懂事的個性。影片末尾音樂旋律緩慢升起,銜接著天蔭飽含淚水的畫面,他用劍決然地將小胡巴推離自己,畫面閃回至父親當年對自己的畫面。兩代父愛的延續(xù),使得愛的主題在這部影片中顯得格外珍貴。電影《捉妖記》借用人與妖的相處經(jīng)歷來折射關于成長的主題,就如同影片主題歌所唱:惟有當你“失去了保護,才可以邁向成熟。離開曾經(jīng)靠倚過的大樹,放開一切包袱,要義無反顧”,人妖世界的背后透露的是普世的親情觀、成長觀和人生價值觀。
其次,富含“中西交融”血液的影像無疑是本片一大創(chuàng)新亮點。陳建憲先生在《神話解讀》中把神話按歷史時期分為原生態(tài)神話、再生態(tài)神話、新生態(tài)神話和包括魔幻主義文學在內(nèi)的衍生態(tài)神話四種形態(tài)。魔幻電影可以被看作衍生態(tài)神話的組成部分。[2]所謂的魔幻類型電影,是指近年來伴隨著影視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以非現(xiàn)實人物或具有神奇稟賦的人物為主角的,以魔幻情節(jié)為原型,將魔幻意象與現(xiàn)實生活相融合而打造的影片。
東方魔幻類型影片敘事相對簡單,猶如寓言故事,以多維的影像視覺將魅力十足的想象空間層層剝開,帶給觀眾極佳的視覺體驗。此類電影欲將天馬行空的文學作品演繹成影像時,必須擁有高超前沿的技術作為后盾,不然影片就毫無生機,難以吸引到審美觀日漸提高的民眾。現(xiàn)今,CG技術發(fā)展突飛猛進,為東方新魔幻電影建構熒幕奇觀提供了足夠的技術土壤。翻開新世紀國內(nèi)院線大電影,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電影無論是技術還是資金都已經(jīng)形成了全球范圍內(nè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雜糅并進特征,而這種特征體現(xiàn)在國內(nèi)魔幻電影中,就應當是既有全球亮點,又有屬于我國語境中的本土元素。當觀眾被《魔戒》《阿凡達》等西方魔幻電影所震撼時,是不是未曾有過“回味無窮”的精神愉悅感?而人情味十足的《捉妖記》出現(xiàn)時,立刻滿足了觀眾全新的觀影體驗。技術層面無需多言,“怪物史萊克”之父的許誠毅精通業(yè)內(nèi)先進的特效技術,他的操刀必會將視聽感官推至一個新的高度。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是《捉妖記》劇情的血肉之魂,敘事的流暢和簡潔,凸顯了其改良好萊塢典型魔幻電影劇情的“刀工”。而其中的“妖”和“天師”等具有中國魔幻形象的人物角色則瞬間將觀眾帶至東方傳統(tǒng)文化時空中,使其同影片中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兼具時代高新技術與文化內(nèi)涵的《捉妖記》自然完成了中西精髓的一次完美舞姿,進化了“技術與內(nèi)容為王”的碰撞。不論技術如何演進,真正值得廣大觀眾青睞的必將是越過國界卻與各族人民的情感處于一個平率的情感交融。而《捉妖記》不僅能引進最新的敘事藝術表達方式,還將東方新魔幻類型元素完美切入其中,讓人不得不嘆服導演的睿智。
最后,喜劇特征的鬼妖角色演繹是本片的一大笑料催化劑。近年來,隨著《泰囧》《西游·降魔記》等一系列喜劇影片的登場,喜劇影片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嬉笑怒罵中將道理娓娓道來。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已談到喜劇的特征,他指出:“喜劇是對于比較壞的人的摹仿,這里的壞是指與丑相關的一種東西,其中的一種類型是滑稽。”[2]透過鏡頭語言的傳達,在接受儀式感的觀影氛圍中,觀眾會不知不覺被《捉妖記》中的戲劇性角色所打動,從而輕松愉快地“吸收”該片“鬼妖角色催化劑”。真正的喜劇氛圍,不是簡簡單單地使觀眾揚起嘴角就結束了它作為第七藝術的娛樂功能。進一步分析,東方新魔幻電影《捉妖記》是一部“笑有所思”的正能量佳作。影片中為了突出喜劇氛圍,邀請了多名演藝圈頗具聲望的喜劇演員,如姚晨飾演的大廚這一角色的滑稽喜劇動作設計就在于與小妖王對峙遭遇挫敗后的造型,這也再次復活了人們記憶中熟悉的喜劇女神“郭芙蓉”的印象。而曾志偉及吳君如兩位喜劇演員的助陣,更是為影片帶來了靈動而鮮活的“港式幽默”。再如片中操著一口純熟東北話的廚娘姚晨、喜好搓麻將的湯唯、不孕之困的閆妮等。換個角度看,《捉妖記》作為一種動畫真人相結合的東方新魔幻電影,人物形象夸張生動,眾多人物身上的特點都被刻意放大,特別是幾個“妖”的形象,如忠實護主的兩妖被四錢天師羅剛抓獲后,以諧趣幽默的唱詞與淘氣的扭跳動作道出了人妖的心聲,人界與妖界的情感共鳴在瞬間爆發(fā),使得觀眾與羅剛一道沉浸在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中。因此,與其說是精彩的歌舞表演混淆了天師的監(jiān)禁,不如說是頗有感觸的羅剛在有意無意放下偏見,試著敞開胸懷,來得更精準細膩。
《捉妖記》作為東方新魔幻類型電影的一次勇敢大膽嘗試,無論是情感訴求、中西合璧還是喜劇影像風格,無疑都突破了此類影片的原有道路。那么,新東方魔幻電影離優(yōu)質(zhì)還有多遠?縱觀中國大熒幕,這期間向來不乏東方新魔幻電影,但東方新魔幻電影在創(chuàng)作和生產(chǎn)鏈上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完善的商業(yè)模式,其與好萊塢魔幻電影仍有較大差距。如何將高科技和民族元素巧妙融合?譬如植入富含獨特文化元素、進行本土味道魔幻妖怪人物角色的設計,架構宏大而與時俱進的世界觀等等……在數(shù)字技術帶來新高度電影美學的今天,這些都是未來東方新魔幻電影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162.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