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榕蔓
摘要:目的:探究同伴接納課程干預對小學六年級學生同伴接納水平的影響。方法:采用社會測量法對北京市京源學校小學部六年級學生在課程干預前后的同伴接納水平進行測量。使用SPSS18.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同伴接納水平顯著提高。同時,實驗組高、中、低接納組在課程干預后同伴接納水平提升不同。與高、低接納組相比,中接納組同伴接納水平顯著提高。結論:同伴接納課程干預能有效提高六年級學生的同伴接納水平。
關鍵詞:小學生;同伴接納;課程干預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和同伴關系的關鍵時期。同伴關系會影響兒童個性發(fā)展、價值觀等方面。同伴交往不僅幫助兒童更好的進行認知活動、體驗他人的情緒,也為兒童提供一些彼此學習自我控制、同伴交往、與他人合作以及社交技能的機會,為今后的同伴關系打下了基礎。
對于兒童同伴關系的提升。國外學者Strain 等認為可以通過合作、分享以及擁抱的方式來改善非目標兒童和目標兒童的社交互動模式(Strain et al ,1976)。也有些研究者采用了教授兒童友誼技能的方法來提升兒童的同伴關系。比如:積極有效地和同伴道別;給予同伴信息或提供幫助;問候同伴等。在溝通表達技能發(fā)面,指導兒童如何更好的理解說話者的意圖或觀點(Gottman et al. ,1976)。國內學者于小溪和楊玉帥在其研究中采用了心理劇的方法來提升同伴關系。學者王淑敏在提升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訓練中采用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法、問題解決法、試誤法、激勵強化法、照鏡子、空椅子對話、啞劇表演以及敏感關系訓練等等方法(王淑敏,2003)。學者曹亞杰設計了提升兒童同伴接納的訓練方法,其中包括:行為遷移法、積極強化法、指導小學生學習相關的人際交往原則與概念、行為練習法等方法進而幫助小學生提高和掌握相關的技能知識(曹亞杰,2008)。通過關于同伴接納干預研究的梳理,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四個層面的干預:社會行為干預、社會認知干預、情緒干預、社交技能的干預。社會行為層面主要是幫助兒童學會贊美、保持自信;社會認知層面主要是:幫助兒童學會如何合作、如何處理沖突;情緒層面:培養(yǎng)兒童的共情能力、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社交技能方面。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北京市京源學校小學部六年級的學生,分別選取一個班級作為實驗組進行為期2個月8次的課程干預。另外一個班級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不進行任何相關課程干預,使其處于自然狀態(tài)下。其中對照組31人,實驗組33人。學生平均年齡是12歲。
(二)方法
1.工具
采用社會測量法中同伴接納等級評定篩選表來測量每個學生的同伴接納程度。即將一個班級內每個兒童的姓名依次排列,緊挨著每個姓名的是一個五點評定尺度(很喜歡、喜歡、一般、不喜歡、很不喜歡)。要求被試標明對名單中每個人的喜歡程度。這種評定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從效度上看,大量的證據(jù)表明,同伴評定法有較好的同時效度,積極的同伴交往和評定的分數(shù)成顯著正相關,和消極的同伴交往呈顯著負相關(Hymel,1983;Rnbin等,1983)。從信度上看,小學生中間間隔6個星期的重測信度在“一起工作”上是.84,在“一起玩”的評定上是.82(Oden,Asher,1997)。
2.統(tǒng)計方法
對所有數(shù)據(jù)全部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
3.課程干預方案設計
根據(jù)相關的干預理論研究設計課程干預方案來改善同伴關系:社會行為干預、社會認知干預、情緒干預、社交技能的干預。教育課程的主題分別為:朋友你好、學會贊美、怎樣才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合作、面對的沖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傾聽。詳見課程干預方案。
二、研究結果
(一)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差異比較
研究對照組和實驗組在進行心理課程干預前是否存在差異,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前測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如下,
據(jù)上圖所示: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差異比較的結果顯示:對照組和實驗組的P值>0.05,表明實驗組、對照組前測時同伴接納水平無顯著性差異,可以認為兩組被試是同質的。
(二)實驗組、對照組后測差異比較
由于實驗組、對照組前測的同伴接納水平并不存在差異,因此,在實施課程干預后,如果兩組問卷得分出現(xiàn)差異,則說明心理課程的干預帶來了實驗組的變化。對兩組后測的差異性進行比較,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其分析結果如下,
兩組后測差異比較顯示:p<.01。結合分析結果可以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的同伴接納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三)干預前后對照組、實驗組同伴接納水平比較
為了了解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同伴接納水平的差異狀況,分別對實驗組、對照組的前后測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經過8周的干預,實驗組同伴接納水平有顯著的提高;而對照組的同伴接納水平雖然有略微的提高,但P>.05即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水平。因此,經過心理課程的干預,實驗組的同伴接納水平均有提高,對照組的同伴接納水平沒有顯著變化。
(四) 干預后不同同伴接納水平的學生其同伴接納水平的改善程度比較
為了了解干預后實驗組的高接納組、中接納組、低接納組的同伴接納水平是否有顯著變化。選取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其結果如下:
通過8節(jié)課的心理課程干預, 實驗組的中接納組的同伴接納水平改善程度較好,而對于低接納組和高接納組的學生其效果不明顯。
三、討論與反思
(一)干預后實驗組同伴接納水平提高的原因討論
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對照組在無課程干預的自然狀態(tài)下前后測差異不明顯,實驗組經過2個月8次課的課程干預,其干預效果顯著,同伴接納水平顯著提高。這不僅證實了研究假設,而且也說明了本次研究課程內容設置的有效性。關于兒童同伴接納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可能有:1.心理健康課對學生的影響和幫助。以往的研究者圍繞著社會行為、社會認知、情感、社交技能等方面進行干預的,其結果都不同程度的促進了兒童的同伴接納水平的提高。本次研究與以往研究一致,也通過對社會認知、社會行為、情感、社交技能的干預來提升兒童的同伴接納水平。因而可以說明本次研究設設計的課程是有效的,可以提高小學生同伴接納水平。也有研究證明,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樂觀自信、認知技能以及共情都是影響同伴接納水平的重要因素,并與同伴接納水平成正相關。2.評價者本身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比如更加理解周圍同學的做法,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彼此之間相處的很融洽,彼此接納程度也有所提高。對于這一結論也有相關研究表明:兒童對情緒知識的了解,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接納對同伴接納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二)不同同伴接納水平改善程度的討論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實驗組中接納組的同伴接納水平有顯著的提高。而高接納組與低接納組的同伴接納水平無明顯提高。關于實驗組中中接納組的改善程度比較好的這一研究結論與高翔的結論一致。關于高接納組的改善效果不明顯,研究者認為這種結果可能是由于在短期內同伴之間的刻板印象無法完全改變有關。因此,研究者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在班級中同伴接納水平比較低的學生,給同學留下了很深刻的壞印象,比如:欺負同學、說臟話、做一些對班級不利的事情等,長期以來積累的壞印象很難在短時間內消除。另外,相比高接納組的學生,在同伴群體中,社交地位高的兒童,更有親和力,善于幫助他人,善于與他人合作,并能夠適當運用社交策略與他人相處,因此其同伴接納水平相對穩(wěn)定,在短期的心理課程干預過程中再進一步的提升也有所難度,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有所效果。
(三)教學策略反思
本研究得出關于本次課程干預的教學策略主要包括:角色扮演、游戲、講故事、小組討論、集體活動等五個方面。1.角色扮演法由美國學者雅各布(Jacob)倡導的一種方法。學生通過對角色和劇情的理解和分析,力圖生動再現(xiàn)真實情景,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程度,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這種教學模式正好有利于我們更好的干預同伴關系。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多設置一些問題情境,邀請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自己在表演的過程中主動的去探索化解沖突的方法或途徑,對于提升學生的同伴關系,提高學生的社交技能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2.游戲也是學生非常喜歡的教學模式之一,恰當?shù)膽貌粌H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實現(xiàn)有效教學還有利于促進兒童身心、智力以及品行等方面的提高。但是我們在設置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是適配性要高,設計出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游戲,趣味性強的同時也需要顧忌游戲本身的意義,找到教學和游戲的最佳銜接點。比如在合作那節(jié)課中,研究者利用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尋找本節(jié)課的精髓,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探索,引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力及觀察力,玩游戲、悟道理,寓教于樂。3.講故事,筆者在了解中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知識性強的小故事,可以發(fā)人深省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環(huán)境中也提醒教師在選擇故事的時候注意故事的知識涵蓋量,同時也要起到能夠說明問題、啟發(fā)人的作用。4.小組討論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也經常用到,主要用于發(fā)散學生思維,進行頭腦風暴。當然,在某種程度上小組討論也是實現(xiàn)同伴互動的一個形式,增加同伴之間的熟悉程度和交流機會。5.集體活動主要體現(xiàn)了集體互動,學生在集體互動的過程中把個體自覺回歸到集體中去,利用一種有趣的方式把一些經常游離于群體之外的學生重新吸引到集體中來,增強歸屬感和團結感。因此,綜合以上五個方面的討論,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喜歡的教學模式,為今后的教學活動提供更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參考,同時也探索出了有利于促進同伴關系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教學模式,提升同伴關系。
參考文獻
[1]曹亞杰.小學生同伴沖突與社會技能的培養(yǎng)[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40-41
[2]陳會昌.青少年對家庭影響和同伴群體影響的接受性[J],心理科學,1998:3,8-9.
[3]陳會昌.小學兒童的交友狀況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03).
[4]程利國 高翔.影響小學生同伴接納因素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2):35-41
[5]高翔 程利國.改善小學生同伴接納的干預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6-8
[6]毛志宏,陳青萍,幼兒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及其與同伴接納關系的實驗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7]李杜芳.改善兒童同伴關系的幾種方法.[J].中國教師.2008(75):5-6
[8]孫曉軍,周宗奎.兒童同伴關系對孤獨感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01).
[9]吳立奇,小學兒童孤獨感應對方式及其與同伴關系、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西南大學,2008
[10]王淑敏.小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指導與訓練[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3 (7):16-18
[11]于小溪 楊玉帥.心理劇干預對改善兒童同伴關系的對照研究.[J].基礎教育研.2001(7):47-51
[12]張富洪6-8歲兒童的同伴關系及社會技能訓練2002,碩士學位論文
[13]鄒泓.社交技能訓練與兒童同伴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6(1):46-50
[14]Peer interactions,relationships,and groups [ A].Eisenberg .N.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3[M].New York: Wiley.
[15]Strain, P. S., Shores, R. E., & Kerr, M. M.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behaviorally handicapped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976, 9, 31-40.
[16]Gottman, J., Gonso, J., & Schuler, P. 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isolated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976, 4, 179-197.
[17]Rubin K H,Chen X,Hymel S.The socio-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ly aggressive and extremely withdrawn children.Merrill-Palmer Quarterly,1993,39:518-534.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