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芳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第三小學)
摘 要:小學階段作為人生中素質教育的啟蒙階段,是幫助未來打好基礎的一個階段,學生在小學的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年級的不同學科所蘊涵的教學任務是不一樣的,數學作為幫助學生構建理性思維的一門學科,和其他學科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小學數學中,會對“加減乘除”進行一定的接觸,在面對一些簡單計算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還不是很大,但如果學生面對的是一些略微復雜的計算,那么該學生計算能力的好壞則會高下立見。
關鍵詞:數學;計算能力;素質教育
現今的小學數學學科的學習,承載著學生數學生涯的一個過渡作用,過渡結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初中,乃至高中的數學學習成績。翻開當下的小學數學教材,從最基礎的識數、加減乘除的簡單四則運算,到一些簡單的圖形知識點計算,可以發(fā)現,無論是小學一年級的教材還是小學六年級的教材,當中都離不開數學計算。反觀當下的小學生,在面對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不高,再加上現今教材的枯燥單一,導致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小學數學計算的現狀
(一)粗心大意看不清楚題目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沒有發(fā)育完全,對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夠敏銳,加上現今小學數學教材的一些表述不夠清晰,導致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在進行計算時看不清楚題目,看錯加減符號,看錯數字等問題,沒有能夠對教材內容進行把握,就直接憑借主觀意識對其解讀導致還沒看清楚問題就已經算錯。
(二)進行主觀臆斷,對運算法則不能夠靈活運用
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數學教材和高年級階段有很大的區(qū)別,高年級階段的數學課程學習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低年級時對知識點運算法則的掌握程度。但在小學低年級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于沒有學會知識點,會對“0”進行錯誤解讀,在計算時將其忽略,或是計算過程中按照題目順序進行運算,不會考慮乘法計算和加法計算的先后順序,計算過程的臆斷導致計算結果出現問題。
(三)知識點的學習理解不到位,出現學習負遷移現象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加上學生年齡的特殊性,會影響課堂的整體教學進度和學生學習好壞。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學生自以為學會很多知識點,但其實只理解了皮毛,實質上相當于沒有學習,這就導致學生在進行數學計算時出現學習負遷移現象,影響數學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
二、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方法途徑
(一)對學生計算的興趣進行培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谛W學習階段也不例外,所以說,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對教材進行一定的把握,理清教材知識點,從而選取一定的方式在教學中對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行提高。例如,在面對枯燥的“123-55=?”時,教師可以通過舉例子的方法,說:“爸爸有123元錢,花了55元,還剩多少元?”在計算過程中結合一些生活小常識或是學生所喜歡的卡通人物形象進行問題構建,只有學生提起數學計算的興趣,才能提高其數學計算的能力。
(二)對學生的計算習慣進行培養(yǎng)
數學運算時良好的計算不僅能夠提高正確率,而且可以對學生腳踏實地的精神進行一定的培養(yǎng)。在面對復雜計算時,學生不能想怎么算就怎么算,要嚴格按照數學計算的先后順序進行,一步一步進行計算。教師要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在預習過程中就要按照先后順序計算,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杜絕心算直接寫答案的習慣,要嚴格按照先后順序進行黑板展示教學,給學生起一個好的榜樣,從而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計算習慣。
(三)對學生的口算能力進行培養(yǎng)
在小學階段,數學運算的題目不會很難,但學生進行計算的整體時間卻有長有短,這就說明有的學生在進行計算時一些簡單的步驟可以通過口算得出,而另一些學生在進行簡單的計算時也需要在紙上列豎式進行。所以說,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口算能力進行一定的培養(yǎng),可以每節(jié)課抽出十分鐘時間,由教師出題或是挑選學生出題進行口算訓練,在活躍氣氛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習興趣,吸引學生課堂的注意力。
(四)把計算養(yǎng)成一種生活習慣
現今的教育領域經過多次改革,可以說整個體系已經非常成熟了,在小學中,學生仍舊有很充裕的課外時間,教師和家長應該把課余時間進行一個科學合理的運用,教師可以每天布置10或15分鐘的計算練習,讓家長進行監(jiān)督,從而讓計算成為像吃飯、睡覺一樣的生活習慣,真正意義上踐行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
總之,小學階段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整個學習生涯來說非常的重要,但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是需要老師作為引導,學生和家長進行重視,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夠見證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烏蘭,包麗莊,姜秀娟.數學計算教學探討[J].中國培訓,2016(6).
[2]張冰倩.淺談小學生數學計算中如何糾正數學計算思路構建[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5).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