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后方法視角下學生及教師對漢語課堂活動感知的對比研究①

        2017-05-10 13:18:41原鑫
        華文教學與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趣味性有效性評價

        原鑫

        (北京華文學院,北京102206)

        后方法視角下學生及教師對漢語課堂活動感知的對比研究①

        原鑫

        (北京華文學院,北京102206)

        后方法;課堂活動;有效性;趣味性;關系

        在后方法教育理念的啟發(fā)下進行師生漢語課堂活動感知的對比研究。通過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調查分析了學生及教師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趣味性的認識,以及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的關系。定量研究發(fā)現,學生與教師對課堂活動的感知存在明顯差異:學生認為語言要素的學習和信息輸入型課堂活動有效、有趣,愿意參與具有合作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教師則青睞自由型的口語交際類課堂活動。同時,教師和學生都認為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具有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結合師生訪談內容對研究結果進行了討論,并對教師的漢語課堂教學實踐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1.問題的提出

        第二語言教學的課堂活動是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媒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在漢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時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精心設計并組織了一項課堂活動,然而學生卻對之興味索然,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活動的開展達不到教師預期的效果。庫瑪(2013)提出,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和學生并沒有將同一項課堂活動看作一個潛在的學習機會,換言之,師生之間可能或常常存在一種感知失配的現象。

        Kumaravdivelu(1994)首次提出“后方法”教學論,“后方法”的提出是對“方法時代”的逆向反思和重新審視,在“方法時代”,教師的行為受到專家輸出的知識的巨大影響,“教師們通常依賴學來的理論體系和教學策略,幾乎從不認真考慮它們在實際教學環(huán)境中的有效性和相關性”(庫瑪,2014:7)。不同于“方法”對教師和學生行為的刻板限制,“后方法”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理論的自我構建和批判性反思,根據特定教學情景自主支配不同的教學法,重視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庫瑪(2013)認為教師和學習者都是學習的“當家人”(co-managers),只有師生感知失配“最小化”才能實現學習機會的“最大化”。因而在后方法教育理論的10條宏觀策略中,提出“最小化感知失配”策略。該策略主張應當認知并重視那些存在于學習者、教師的意圖與表述之間的潛在的感知失配。同時,庫瑪(2013)指出失配無法避免但可以判定和管控。教師應該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討論等形式了解并確定師生在理解課堂教學目標和活動時可能存在的差異,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教學干預措施。

        教師和學生是漢語教學活動中兩個重要的主體性因素,教師認為應該“怎樣教”和學生希望“如何學”構成課堂教學的主要矛盾。師生對于課堂活動的感知差異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將以漢語教師和漢語學習者為調查對象,系統(tǒng)調查教師和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及二者關系的感知,并分析師生感知的差異以及差異產生的原因。

        2.文獻綜述

        2.1課堂活動有效性感知研究

        研究者們意識到學習者并不是沒有思想的知識接收者,他們會嚴格評估自己參與的課堂活動(Breen,1989),而他們所獲得的取決于他們對課堂活動有效性的判斷和認識(庫瑪,2013)。那么教師與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的認識是否一致呢?研究者們在這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他們發(fā)現師生對同一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往往有著不盡相同的評價。Etlis&Low (1985)和Alcorso&Kalantzis(1985)分別調查了教師和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的感知,Nunan(1988)對兩項研究結果的對比發(fā)現教師偏愛與交際法有關的課堂活動,而學生則認為傳統(tǒng)的課堂活動更有效。Willing(1985)調查了成人移民對英語課堂活動有效性的感知,Nunan(1988)使用相同問卷調查了教授成人移民的英語教師對課堂活動有效性的認識,并對師生的認知進行了對比,結果發(fā)現師生對英語課堂活動有效性存在比較嚴重的感知失配現象。Block(1994,1996)以及Kumaravadivelu (1991)都使用課堂觀察法調查了學生對特定課堂活動目標的認識,二者的研究結果均顯示教師和學生對課堂活動的認識存在現實差距。Kumaravadivelu(1991)還基于自己的研究總結出教學過程中造成師生間感知失配的10條因素。Luppescu&Day(1990)使用Rasch模型對自編的課堂活動認知調查問卷進行效度檢驗,結果發(fā)現問卷結構準確反映教師的認知結構而對學生不具備效度。這也間接說明教師與學生對課堂活動的認知存在系統(tǒng)性差異。

        國內英語教學研究領域,王艷(2004)調查分析了教師與學生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課堂活動有效性的認識。在漢語教學界,丁安琪(2006a,2006b,2007,2008)調查了專職漢語教師和不同國別的漢語學習者課堂活動有效性的認識,并分析了個體背景因素對師生課堂活動有效性認識的影響。

        2.2學習者課堂活動有效性及趣味性感知研究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fā)展,研究者強調重視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劉珣,2000;崔永華,2008),一些研究者在關注課堂活動有效性的同時,也對課堂活動的趣味性展開研究。Green(1993)研究了學生對于英語課堂活動有效性、趣味性的評價,并考察有效性及趣味性評價的關系。Barkhuizen(1998)調查了高中生對英語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的認識,研究發(fā)現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的認識與教師的感知并不一致,學生對機械性的語言訓練情有獨鐘,這讓研究者和教師們感到不可思議。

        在國內英語教學研究領域,魏崢(2004)使用自編問卷調查了大學英語學習者對口語課堂活動有效性及趣味性的認識,學生認為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活動對提高口語水平最有效,自由操練活動的趣味性最高。漢語教學界曾對課堂教學和教材編寫的趣味性原則進行理論層面的探討(李泉,2002;孟國,2005;劉頌浩,2008),尚未開展對課堂活動趣味性感知以及有效性、趣味性關系感知的系統(tǒng)實證研究。

        3.研究方法

        3.1研究問題

        本文的研究問題包括:

        1)學生及漢語教師對課堂活動有效性感知的調查及比較分析。

        2)學生及漢語教師對課堂活動趣味性感知的調查及比較分析。

        3)分別探討學生和教師認知中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的關系,是否有效的課堂活動也較為有趣。

        3.2研究對象

        參與調查的學生為136名青少年漢語學習者,他們在來華參加短期漢語學習期間完成本研究的問卷調查及訪談。學生被試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參與調查的教師為16名從事青少年短期漢語教學的專職教師。其中男性教師8名,女性教師8名,從教時間兩年以上者15名,占總人數的93.75%,40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15名,占調查總人數的93.75%,擁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13名,占總人數的81.25%。

        表1:參與調查的青少年學生具體情況

        3.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問卷內容包括“個體背景調查”和“課堂活動有效性及趣味性評價調查”兩部分?!皞€體背景調查”用于收集被試的基本信息,“課堂活動有效性及趣味性評價調查”中列出20項漢語教學中常用的課堂活動,學生和教師均被要求在1~5級的李克特等級量表(Likert scale)上對每一項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進行分別評分。5為非常有效(有趣),1為根本無效(無趣)。在教師版和學生版問卷中,我們會根據被試的不同視角,調整20項課堂活動的描述方式。

        20項課堂活動的分為輸入型、控制型、自由型三類。輸入型課堂活動是學生理解、記憶為主的信息接收型的課堂活動。控制型課堂活動指教師對輸出內容和形式進行限制的課堂活動,主要包括漢字、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的講練活動。自由型課堂活動是指教師較少控制或不控制學生信息輸出內容和形式的課堂活動,此類課堂活動多為鍛煉學生語用能力的口語交際練習。本研究課堂活動項目與分類基于丁安琪(2006a)的問卷設計修改而成。20項課堂活動(學生版)及其分類見表2。

        問卷調查完成后,筆者對部分教師和學生被試進行了一對一訪談,訪談的目的是為了解被試課堂活動認識行成的背后動因,為數據分析提供解釋。

        4.研究結果

        4.1學生及教師對課堂活動有效性的評價

        4.1.1 20項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分析

        我們使用spss19.0對問卷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分別計算了學生和教師對20項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的平均數及標準差,按照有效性評價從高至低的順序,列出評價排名前5位及后5位的課堂活動。

        4.1.1.1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排名情況

        根據表3,學生認知中有效性高的課堂活動包括:練習寫漢字(Q19)、語法練習(Q1)、句型操練(Q7)、聽寫生詞句子(Q20)等控制型課堂活動;觀看視頻、電視(Q12)、抄寫筆記(Q5)、朗讀課文(Q6)等輸入型課堂活動;2人課堂討論/對話(Q2)、3~5人課堂討論/對話(Q3)等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口語表達練習。

        學生認為有效性低的課堂活動包括:寫作(Q10)、演講(Q4)、辯論(Q17)、語言游戲(Q11)等自由型課堂活動,以及上網閱讀或聽漢語(Q15)、背誦(Q16)。

        4.1.1.2教師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排名情況

        根據表4中教師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的排序,在漢語教師的認知中自由型的口語交際練習(Q11、Q4、Q2、Q3、Q17、Q13)最有效。有效性低的課堂活動包括:抄寫筆記(Q5)、聽力練習(Q8)、朗讀課文(Q6)、閱讀中文書報(Q9)等輸入型課堂活動,以及語法練習(Q1)。

        4.1.2三類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分析

        對問卷中三類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的數據分析,我們發(fā)現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是控制型課堂活動(M=3.68,SD=0.80),其次是輸入型課堂活動(M=3.60,SD=0.78),有效性評價最低的是自由型(M=3.41,SD=0.77)。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三類課堂活動平均數存在顯著差異(F=4.324,p=0.014<0.05)。對三類課堂活動的兩兩比較結果顯示,控制型和自

        由型課堂活動差異顯著(p=0.004<0.01),控制型>自由型;輸入型和自由型差異顯著(p=0.048<0.05),輸入型>自由型;控制型和輸入型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數據分析結果表明,青少年學生認為控制型和輸入型課堂活動比自由型課堂活動更為有效。

        表2:20項課堂活動(學生版)及其分類

        表3:學生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排名情況

        表4:教師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排名情況

        教師認為自由型課堂活動最有效(M= 3.89,SD=0.47),其次是控制型(M=3.43,SD=0.619),有效性最低的是輸入型課堂活動(M=3.07,SD=0.641)。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三類課堂活動有效性存在顯著差異(F= 7.984,p=0.001<0.01)。三類課堂活動的兩兩比較結果顯示,教師對控制型和自由型的有效性評價差異顯著(p=0.029<0.05),自由型>控制型;輸入型和自由型存在顯著差異(p= 0.000<0.01),自由型>輸入型;控制型和輸入型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數據分析結果說明教師認為自由型課堂活動比控制型和輸入型課堂活動更有效。

        4.1.3學生及教師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的對比

        教師與學生對20項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的相關系數是-0.103,教師與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是負相關關系,說明教師與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的感知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反趨勢。師生對三類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的對比顯示,學生認為控制型和輸入型課堂活動比自由型課堂活動有效,而教師認為自由型課堂活動比控制型和輸入型課堂活動有效。

        師生對20項課堂活動的有效性評價對比顯示:師生都認為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課堂討論/對話(Q2、Q3)有效。除此之外,教師還認為語言游戲(Q11)、演講(Q4)、辯論(Q17)、完成交際任務(Q13)等口語交際練習活動有效。學生則認為練習寫漢字(Q19)、語法練習(Q1)、句型操練(Q7)、生詞句子的聽寫(Q20)等控制型課堂活動;觀看視頻、電視(Q12)、抄寫筆記(Q5)、朗讀課文(Q6)等輸入型課堂活動有效。

        師生感知的差異在于:教師認為有效的課堂活動都集中在自由型的口語交際練習一類;而學生認知中有效的課堂活動類別廣泛,包括控制型課堂活動、輸入型課堂活動和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

        4.2學生及教師對課堂活動趣味性的評價

        4.2.1 20項課堂活動的趣味性分析

        我們分別計算了學生和教師對20項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的平均數及標準差,按照趣味性評價從高至低的順序,列出排名前5位及后5位的課堂活動。

        表5:學生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排名情況

        4.2.1.1學生對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排名情況

        表5排序結果顯示,在學生認知中趣味性高的課堂活動包括:觀看視頻或電視(Q12)、練習寫漢字(Q19)、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Q2、Q3、Q11)。趣味性低的課堂活動包括:具有個人競爭性質的演講(Q4)、辯論(Q17)以及寫作(10)、完成作業(yè)(Q14)和背誦(Q16)。

        表6:教師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排名情況

        4.2.1.2教師對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排名情況

        表6的排序顯示,教師認為有趣的課堂活動除了觀看電視、視頻(Q12),其余5項全部是自由型的口語表達練習。教師認為趣味性低的課堂活動包括:抄寫筆記(Q5)、聽力練習(Q8)、朗讀課文(Q6)等輸入型課堂活動;以及聽寫生詞句子(Q20)、句型操練(Q7)、語法練習(Q1)等控制型課堂活動。

        4.2.2三類課堂活動的趣味性評價分析

        對問卷中三類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數據分析顯示,三類課堂活動趣味性高低的排序是輸入型(M=3.35,SD=0.80) >控制型(M=3.25,SD=0.82) >自由型(M=3.22,SD=0.87)。但單向方差分析顯示學生對三類課堂活動的趣味性評價不存在顯著性差異(F=1.037,p=0.355>0.05)。說明青少年學生對三類課堂活動的趣味性評價沒有顯著差別。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教師認為自由型課堂活動(M=3.87,SD=0.441)最有趣,其次是輸入型課堂活動(M=2.73,SD=0.53),控制型課堂活動(M=2.29,SD=0.713)趣味性最低。單向方差分析顯示,教師對三類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存在顯著差異(F=32.401,p= 0.000<0.01)。對三類課堂活動進行兩兩比較,我們發(fā)現控制型和輸入型課堂活動趣味性存在顯著差異,輸入型>控制型(p=0.034<0.05);輸入型和自由型課堂活動趣味性差異顯著,自由型>輸入型(p=0.000<0.01);控制型和自由型課堂活動趣味性差異顯著,自由型>控制型(p=0.000<0.01)。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教師對三類課堂活動的評價存在顯著差異,自由型課堂活動最有趣,其次是輸入型,控制型課堂活動趣味性最低。

        4.2.3學生及教師對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的對比

        教師與學生對20項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的相關系數是0.263,說明教師與學生對課堂活動趣味性的感知存在較大差異。師生對三類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的對比顯示,學生認為三類課堂活動的趣味性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教師的認知中三類課堂活動存在顯著差異,自由型趣味性最高,控制型趣味性最低。

        師生對20項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的對比顯示,學生和教師都認為形象生動的視聽類課堂活動(Q12)、3~5人的課堂討論/對話(Q3)和語言游戲(Q11)等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課堂活動有趣。除此之外,教師還認為完成交際任務(Q13)、課堂辯論(Q17)、演講(Q4)有趣。學生則認為2人的課堂討論/對話(Q2),練習寫漢字(Q19)有趣。

        師生課堂活動趣味性感知的差異表現在:教師對口語交際練習的趣味性持全盤肯定的態(tài)度。而學生則認為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課堂討論/對話(Q2、Q3)和語言游戲(Q11)趣味性高,具有個人競爭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如演講(Q4)、辯論(17)趣味性低。

        4.3課堂活動有效性及趣味性的關系

        在學生和教師的認知中,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有什么樣的關系?有效性高的課堂活動趣味性也同樣很高嗎?

        我們以學生和教師對每一項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賦值的平均數為基礎,計算出課堂活動有效性及趣味性得分的相關系數:學生對20項課堂活動有效性及趣味性評價的相關系數為0.716,(p=0.000<0.01)。教師對20項課堂活動有效性及趣味性評價的相關系數為0.700,(p=0.001<0.01)。學生及教師對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評價均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師生都認為課堂活動有效性及趣味性密切相關、相互促進。

        同時,我們繪制出學生和教師認知中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關系的散點圖,并分別以學生對活動有效性、趣味性評價的平均數(3.57,3.27),教師對活動有效性、趣味性評價的平均數(3.48,2.97)為分界線,將20項課堂活動分為有效有趣、有效無趣、無效有趣、無效無趣四類,如圖1、圖2。

        圖1、圖2中師生對20項課堂活動有效性+趣味性的分類評價情況整理如表7。

        在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趣味性的綜合認知上,學生和教師既有共同點也存在差異。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最關心學生和教師都認為哪些課堂活動有效且有趣,因而我們將對表7中有效有趣類課堂活動進行重點分析。

        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學生和教師都認為形象生動的視聽類課堂活動(Q12)和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Q2、Q3、Q13)有效也有趣。師生的感知差異主要在于:除了一項視聽類課堂活動(Q12),教師認為有效有趣的課堂活動都是自由型的口語交際練習。學生認為有效有趣的課堂活動類別則較廣泛,包括控制型課堂活動(Q19、Q1、Q7);輸入型課堂活動(Q12、Q6)和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

        圖1:學生認知中20項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關系散點圖

        圖2:教師認知中20項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關系散點圖

        表7:課堂活動有效性+趣味性的分類

        5.討論

        5.1師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的評價

        研究結果顯示,師生都認為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課堂討論/對話有效。師生感知的差異在于:教師認為有效的課堂活動都集中在自由型的口語交際練習一類。而學生認知中有效的課堂活動類別廣泛,包括控制型課堂活動、輸入型課堂活動和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

        已有針對學生的課堂活動有效性感知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丁安琪(2006a、2007、2008)針對歐美、韓國、日本漢語學習者分別開展的課堂活動有效性感知調查結果顯示,歐美和韓國學生對控制型和輸入型課堂活動評價高,而日本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是自由型的口語練習,但對輸入型和控制型的部分課堂活動評價也較高。本研究中的青少年學習者認為有效的課堂活動包括語法練習、漢字練習等控制型課堂活動和觀看電視、視頻,抄寫筆記,朗讀課文等輸入型課堂活動,以及課堂討論/對話等自由型課堂活動,他們對寫作的有效性評價最低。我們的研究結果與同樣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的Barkhuizen(1998)的研究結果有諸多相似之處,后者的研究發(fā)現青少年認知中有效性排名前五位的課堂活動以語法學習、學習單詞拼寫等控制型課堂活動為主,同時包含1項課堂討論活動(該研究調查問卷中未涉及輸入型課堂活動),而有效性排名最低的課堂活動也是寫作。

        我們試圖通過訪談探究影響學習者課堂活動感知的根源性因素,訪談中我們了解到的影響學習者對課堂活動評價的因素主要包括:1)對學習效果的期待。學生們認為掌握好一門語言的各項語言要素是學好語言的關鍵,因而對練習寫漢字、語法練習等語言要素學習活動的有效性評價較高。同時學習者也十分重視語音學習,他們認為觀看電視、視頻可以加強正確語音的輸入,朗讀課文比單純的聲韻調練習更有用,也可以培養(yǎng)語感。2)個人學習風格和學習偏好。學習者很清楚自己擅長和喜愛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大部分學生認為團體合作的方式比較理想,而不希望參與具有激烈競爭性質的課堂活動。3)自身的焦慮和恐懼。學生對寫作的有效性評價最低,大部分青少年學生畏懼寫作,對寫作存在比較高的回避行為和自信憂慮。4)師生對課堂活動意圖的理解失配。學習者認為參與語言游戲、網絡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等活動只是為了休閑和放松,并沒有體會到教師組織此類活動的教學意圖。王艷(2004)認為這種理解失配的產生與教師課堂活動的組織不當有關。

        教師對課堂活動有效性的感知則十分一致。以往的教師課堂活動有效性感知研究結果均顯示,教師認為自由型的口語交際練習課堂活動更有效(Eltis&Low,1985;王艷,2004;丁安琪,2006b)。本文的研究結論與前人一致:教師認為有效的課堂活動都集中在自由型的口語交際練習一類,有效性評價最低的課堂活動是輸入型的抄寫筆記。通過訪談,我們發(fā)現教師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大多受到任務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的影響,他們普遍認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理念(趙金銘,2007),在教學實踐中傾向于采用情景對話、完成交際任務等培養(yǎng)學習者“以言行事”能力的課堂活動。對于為什么認為抄寫筆記有效性最低,教師們的解釋是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應該在使用中學會,死記硬背效果并不好。同時教師們指出,抄筆記會拖慢課堂進度,影響學生配合教師完成課堂活動。

        5.2師生對課堂活動趣味性的評價

        我們發(fā)現學生和教師都認為觀看電視、視頻,3~5人的課堂討論/對話和語言游戲等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課堂活動有趣。師生課堂活動趣味性感知的差異表現在:教師對口語交際練習的趣味性持全盤肯定的態(tài)度。而學生則認為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趣味性高,具有個人競爭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趣味性低。

        以往的學習者課堂活動趣味性感知研究少有一致結論,Green(1993)和魏崢(2004)課堂活動趣味性感知研究結論顯示:大學生英語學習者認為課堂討論、語言游戲、聽學英文歌曲、講故事等自由表達類的課堂活動趣味性高。Barkhuizen(1998)的研究結果則顯示:青少年英語學習者對學習單詞拼寫、語法學習等控制型課堂活動趣味性評價高。本研究的結論表明:青少年漢語學習者認為看電視、視頻,練習寫漢字,以及課堂討論/對話等團體合作完成的口語交際練習有趣,而具有個人競爭性質的辯論、演講趣味性低。

        我們通過訪談了解到,影響學習者課堂活動趣味性感知的因素包括:1)學習者的性格特點。本研究的被試以華裔學生居多,總體而言,華裔學生還是具有一般中國人內向、中庸、保守、自謙的性格特征,在課堂上文靜有余、活潑不足(李善邦,2002;羅平立,2009),在訪談中很多學生表示當眾演講會感到很緊張,也不愿與同學展開激烈的辯論,甚至一些學生認為激烈競爭的活動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友好關系。2)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們的訪談對象中,無論華裔、非華裔都普遍表達了對漢字學習的重視,學習者認為只有學會寫漢字才可能真正地學會漢語,學習者也表示對學習漢字的部件及書寫規(guī)則很感興趣。

        本研究結論表明教師認為自由型的口語交際練習都很有趣。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教師對課堂活動趣味性的感知受到任務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的影響。同時,教師們普遍重視課堂氣氛的調動,教師們希望通過開展自由型課堂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表達的機會。

        5.3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的關系

        在漢語教學領域,研究者們曾就趣味性原則在課堂教學及教材編寫中的地位展開討論,李泉(2002)認為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趣味性原則是教材編寫的首要原則,張江麗(2014)對學習者教材需求的實證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孟國(2005)、劉頌浩(2008)則認為在課堂教學及教材編寫實踐中,趣味性原則并不是核心原則,它和對外漢語教學的其他原則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依附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其他原則。Green(1993)的研究得到課堂活動有效性及趣味性顯著正相關的結論,研究傾向于認為有效性和趣味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趣味性會增強有效性,有效的課堂活動也會讓人感到更有趣。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我們認為,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具有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

        6.結論及啟示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及訪談考察了學生及教師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趣味性以及二者關系的感知和認識。研究發(fā)現,學生和教師都認為形象生動的視聽類課堂活動和具有團體合作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有效也有趣。同時,教師和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的感知存在明顯差距:學生認為語言要素的學習和信息輸入型課堂活動有效也有趣,愿意參與具有合作性質的口語交際練習;教師則青睞自由型的口語交際類課堂活動。教師和學生都認為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緊密聯系、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

        根據本文研究結果,我們給漢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以下建議:1)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了解教師、學習者對課堂活動的各種不同觀點,并探究教師意圖與學生理解之間產生失配的原因,從而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監(jiān)控、反思和調整。2)教師不應拘泥于一種教學法,而是應該充分發(fā)揮自主性,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靈活調整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各種課堂活動,形成適用于施教對象和施教環(huán)境的教學理念和方法。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同時關注課堂活動有效性和趣味性這兩個原則,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后方法”不是一種可采用的具體的第二語言教學法,而是一種靈活、動態(tài)、開放的第二語言教學思想(趙金銘,2014)。在這種思想的啟發(fā)下,我們認識到:由于實際教學中教學對象、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容和目標,以及教師自身風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師生對課堂活動的感知失配不可避免,且存在較大復雜性。因而并不存在萬能普適的最佳教學法,“后方法”試圖打破固有方法對教師的束縛,賦予教師建構自身教學實踐理論的權力(庫瑪,2013),同時強調教師教學實踐理論的構建應建立在對特殊情境的全面解釋基礎之上(庫瑪,2014)。教師既不能全然不顧教學對象和教學環(huán)境,也不應被動地適應學生,而是“有必要均衡地去理解教師、學習者和觀察者對課堂活動不同甚至是矛盾的觀察視角”(庫瑪,2013:228),找到并削弱造成觀念差異的根源,形成適應施教當地個體、機構、社會和文化語境的教學理論。

        崔永華 2008 什么是好的語言課堂活動——漢語課堂教學策略探討[J].海外華文教育(2).//Cui Yong?hua 2008 What are good language classroom activi?ties?:A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in Chinese classroom[J].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2).

        丁安琪 2006a 歐美留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的分析——對外漢語課堂活動系列調查之三[J].漢語學習(5).//Ding Anqi 2006a An analysis 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hinese learners’perceptions of CSL classroom activities[J].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5).

        —— 2006b 專職對外漢語教師對課堂活動看法的調查——對外漢語課堂活動系列調查之一[J].語言教學與研究(6).//Ding Anqi 2006b A study on full time TCSL teachers’attitudes towards classroom activities[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6).

        —— 2007 關于日本本科留學生對漢語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的分析——對外漢語課堂活動系列調查之四[J].世界漢語教學(1).//Ding Anqi2007 Japa?nese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SL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a Chinese context[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1).

        —— 2008 關于韓國本科留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的分析——對外漢語課堂活動系列調查之二[J].人文叢刊.//Ding Anqi 2008 Korean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SL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China[J].Journal of Humanities.

        庫 瑪 2013 超越教學法:語言教學的宏觀策略[M].陶健敏(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2,55-57,67-70,228.//Kumaravadivelu,B. 2013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Tao Jianmin,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2,55-57,67-70,228.

        —— 2014 全球化社會中的語言教師教育:“知”“析”“識”“行”和“察”的模塊模型[M].趙 揚,付玲毓(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7-8.//Kumaravadi?velu,B. 2014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for a Global Society:A Modular Model for Knowing,Analyz?ing,Recognizing,Doing and Seeing[M].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Zhao Yang&Fu Lingyu,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7-8.

        李 泉 2002 論對外漢語教材的趣味性[A].載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59-478.//Li Quan 2002 On the interestingness of TCFL textbooks[A].InPro?ceedings of 7thSymposium 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459-478.

        李善邦 2002 華裔學生的漢語口語教學及其相關因素[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Li Shanbang 2002 Teaching colloquial Chinese to for?eign students of Chinese origin and relevant factors[J].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4).

        劉頌浩 2008 關于對外漢語教材趣味性的幾點認識[J].語言教學與研究(5).//Liu Songhao 2008 Remarks on the principal of interest in textbook devel?opment for CSL learners[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5).

        劉 珣 2000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306.//Liu Xun 2000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306.

        羅平立 2009 華裔留學生漢語口語教學淺談[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Luo Pingli 2009 Teaching spoken Chinese among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J].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1).

        孟 國 2005 趣味性原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J].語言教學與研究(6).//Meng Guo 2005 The role and status of the principle of interest in 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 students[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6).

        王 艷 2004 對學生和教師關于課堂教學活動看法的調查與分析[J].國外外語教學(3).//Wang Yan 2004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students'and teach?ers'perceptions on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3).

        魏 崢 2004 英語學生對口語課堂教學活動的直覺認識[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4).//Wei Zheng 2004 English learners'perceptions of oral English classroom activities[J].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4).

        張江麗 2014 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課堂需求分析[J].對外漢語研究(1).//Zhang Jiangli 2014 An anal?ysis of learning needs of Chinese learners in TCSL[J].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1).

        趙金銘 2007 對外漢語教學理念管見[J].語言文字應用(3).//Zhao Jinming 2007 Views on th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3).

        —— 2014 附麗于特定語言的語言教學法[J].世界漢語教學(4).//Zhao Jinming 2014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based on specific languages[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4).

        Alcorso,C.&M.Kalantzis 1985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Being a Learner in the AMEP[R].Report to the Committee of Review of the Adult 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Ethnic Af?faires,Canberra.

        Barkhuizen,G.P. 1998 Discovering leaners'percep?tions of ESL classroom teaching/learning activities in a south african context[J].TESOL Quarterly32(1).

        Block,D. 1994 A day in the life of a class:Teacher/ learner perceptions of task purpose in conflict[J].Sys?tem(22)4.

        —— 1996 A window on the classroom:Classroom events viewed from different angles[A].In K.M.Bai?ley&D.Nunan(eds.),Voices from the languageClassroom: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68-194.

        Breen,M. 1989 The evaluation cycle for language learn?ing tasks[A].In R.K.Johnson(ed.),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7-206.

        Eltis,K.&B.Low 1985AReview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Adult 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R].Re?port to the Committee of Review of the Adult Migrant Education Program,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Ethnic Affaires,Canberra.

        Green,G.M. 1993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communica?tive and non-communicative activities:Do enjoyment and effectiveness go together?[J].Modern Language Journal77(1).

        Kumaravadivelu,B. 1991 Language-learning tasks:Teacher intention and learner interpretation[J].ELT Journal,45.2(2).

        —— 1994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28(1).

        Luppescu,S.&R.R.Day 1990 Examining attitude i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need to validate question?naire data[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6(2).

        Nunan,D. 1988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88-95.

        Willing,K. 1985Learning Styles in Adult Migrant Edu?cation[R].Sydney:NSW Adult Migrant Education Servi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udents’and Teacher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lass Activities from the Post-method Perspective

        Yuan Xin
        (Beij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Beijing 102206,China)

        post-method;classroom activities;effectiveness;enjoyment;relationship

        This paper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achers'and student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lassroom activities in light of the post-method theory.By employ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students'and teachers'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enjoyment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ectiveness and enjoyment were analyzed.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disparity between the teachers'and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classroom activity:students think classroom activities,such as the language points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input are all effective and enjoyable,and they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operative oral communicative practice;while teachers are in favor of free oral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activities.Mainwhile,the effectiveness and enjoyment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are mutually beneficial.Finally,the results of teachers'and students'interview are discussed,an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teaching are put forward.

        H195.3

        A

        1674-8174(2017)01-0075-12

        【責任編輯 劉文輝】

        2016-10-27

        原鑫(1986-),女,江蘇徐州人,北京華文學院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及語言測試。電子郵箱:cecily_yuan@163.com。

        ①感謝《華文教學與研究》編輯部及匿名審稿專家對本文提出的寶貴意見!

        猜你喜歡
        趣味性有效性評價
        “揪”出音樂教學的趣味性
        井岡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30
        SBR改性瀝青的穩(wěn)定性評價
        石油瀝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制造業(yè)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實現
        提高化學實驗教學趣味性的實踐探索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提高家庭作業(yè)有效性的理論思考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把握民生新聞趣味性的幾點思考
        新聞傳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船舶嚴重橫傾時應急行動的有效性
        中國航海(2014年1期)2014-05-09 07:54:30
        保加利亞轉軌20年評價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免费砚床|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 |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av网址不卡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日本丰满少妇xxxx| 中文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五月婷| yy111111少妇影院| 中文字幕av素人专区| 中国午夜伦理片| 欧洲-级毛片内射|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 日本熟妇中出高潮视频| 小说区激情另类春色|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国产一区| 日本免费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理论片yy6080私人影院|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成av在线免费不卡|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久久| 一本久道综合色婷婷五月| 日本阿v网站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欧美国产日产综合不卡| 精品熟女av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538一区二区在线|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日本福利视频免费久久久|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亚欧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香蕉国产熟女线看| 国产午夜伦鲁鲁| 日韩在线第二页|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