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潭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師范類高校英語專業(yè)現(xiàn)狀,指出課時縮短影響到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進而產生了學生語言基礎不扎實、低級語言錯誤頻發(fā)等問題;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師范類高校英漢互譯教學中的問題,界定英漢語言差異意識的概念,指出它是對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宏觀與微觀差異的全面認識并將其與英漢互譯的方法與技巧有機結合,進而形成的對方法與技巧更加深刻與全面的認識;分析語言差異與翻譯技巧的關系,并從三個方面提出培養(yǎng)學生語言差異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師范類高校 英漢互譯 語言差異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17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指導性計劃項目的中期研究成果,項目名稱:《道德經》英譯本的整體論研究,項目編號:2017-ZDJH-273
一、師范類高校英語專業(yè)現(xiàn)狀及英漢互譯教學中的問題
(一)師范類高校英語專業(yè)現(xiàn)狀
近年來,由于不少師范類高校強調應用性,向應用型高校轉型,進而增加了實踐和實訓課的時間比重。例如有很多高校師范專業(yè)將教育實習時間由一個月擴展為一個學期。公共課和教育實踐實訓課程的增加必然導致英語專業(yè)課的授課時間縮短,從而導致課程開設時間的縮短。如筆者所在學校隨著公共課和實訓課課時的增加,專業(yè)課的課時明顯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各個專業(yè)課授課時間的壓縮?!队⒄Z語法》由此前的一個學年縮短為一個學期,由考試課變?yōu)榭疾檎n;《英語寫作》由四個學期壓縮為兩個學期;《英美文學選讀》由四個學期壓縮為兩個學期;《英漢互譯》由三個學期壓縮為兩個學期。
專業(yè)課課時的壓縮致使各個課程的授課內容與以往相比明顯減少。以課題組所在學校的《英漢互譯》課程為例,該課程分為英譯漢和漢譯英兩個分課程。若授課時間是三個學期,教學時可以有較為充裕的時間給學生系統(tǒng)講解英漢語言宏觀與微觀差異、中英思維方式差異等對翻譯實踐有重要影響的理論知識。此外,有時間將英漢互譯教學中應用文、論說文、新聞報刊、科技英語和文學作品等不同類型的文本的特點及翻譯時應注意的問題等重要內容傳授給學生。課時縮短影響到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進而產生了學生語言基礎不扎實、低級語言錯誤頻發(fā)等問題。
(二)師范類高校英漢互譯教學中的問題
與綜合性高校相比,師范類高校英漢互譯教學存在思想觀念落后、人才培養(yǎng)模式單一、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一致,學生的知識結構單一、能力和素質較低、教學管理模式落后等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教師和學生缺乏危機意識,對于英漢互譯的教學規(guī)律的探索和對個人翻譯能力提高的思考不夠深入;教學內容安排中忽視英語之外的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內容,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內容陳舊;學生缺乏相關學科知識,在翻譯技能培養(yǎng)過程中過度強調技巧訓練,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問題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問題導致師范類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明顯存在語言基本功不扎實、知識面狹窄、翻譯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
(三)師范類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英漢互譯學習中的困惑
學生英漢互譯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求其具備扎實的英漢雙語基本功,豐富全面的文化知識,能夠正確使用單雙語詞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之外,還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翻譯理論和技巧。而翻譯方法與技巧是英漢互譯教與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翻譯方法和技巧雖然重要,但學生在牢固掌握和熟練運用的過程中卻存在諸多的困惑,概括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1.教材上總結的諸多翻譯技巧是怎么總結出來的?它們?yōu)槭裁磿尸F(xiàn)出書本上總結的那些要點?2.翻譯技巧經過努力掌握之后如何在翻譯實踐中靈活、有效地運用。學生學習過程中,課題組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雖然知道某個翻譯方法的內容,但如何在翻譯練習中準確地使用卻存在很多問題。學生學完翻譯方法與技巧后翻譯的譯文與沒學習之前相比并無明顯的差別,從而使學生質疑翻譯方法與技巧的有效性。3.學生翻譯練習產生的譯文語言普遍存在語言生硬拗口、歐化程度嚴重的現(xiàn)象,與漢語的語言規(guī)范有較大的差距。上述困惑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也不利于學生英漢互譯能力的提高。針對英漢互譯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以上問題,課題組從日常教學活動出發(fā),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翻譯學習中技巧掌握不牢固、練習時不能準確熟練運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對于英漢語言的差異沒有全面深入的認識,致使只知道書本上介紹的那些方法與技巧,而這些技巧是怎么總結出來的,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學生們對此一頭霧水。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向學生傳授翻譯方法與技巧之前向他們系統(tǒng)講解英漢語言的宏觀與微觀差異,使其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在翻譯學習和實踐中培養(yǎng)英漢語言差異意識。對于譯文存在的語言不通順、歐化程度嚴重的問題,要向學生傳授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讓學生認識到中英語言習慣的差異從本質上來看是說兩種語言的人們的思維方式的差異產生的,使學生逐步培養(yǎng)中英思維方式差異意識,從而在翻譯實踐中自覺根據英語與漢語的語言習慣差異選擇恰當的翻譯方法與技巧,避免譯文歐化現(xiàn)象的產生。這樣看來,學生語言差異意識與中西思維差異意識的培養(yǎng)在英漢互譯教學實踐中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學生的語言差異意識與英漢互譯教學
英漢互譯實踐中學生的語言差異意識就是對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宏觀與微觀差異的全面認識并將其與英漢互譯的方法與技巧有機結合,進而形成對方法與技巧更加深刻與全面的認識。這種認識能加深學生對翻譯方法的系統(tǒng)掌握,進而提高翻譯實踐能力和整體英語語言技能。
(一)英漢語言差異
就整體而言,英語是綜合-分析語,主要通過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語法關系,雖然語言有顯著的綜合語特征但其語序相對固定,虛詞使用頻率高;漢語是分析語,通過語序及虛詞表達語法關系。英語具有詞的曲折變化相對簡單、詞序相對固定、虛詞使用相對頻繁以及通過語調表達思想的特征。但同漢語相比,英語在詞的曲折變化、詞序和虛詞的使用方面同漢語有較大的不同。下面就以綜合語與分析語的差異為例分析英語與漢語的差異。
曲折變化方面,英語的實詞有頻繁的詞綴變化。英語詞綴的種類、數量、規(guī)模都很大;漢語詞綴構詞的形式仍在發(fā)展中,數量和種類都不如英語。這樣,英語就可以利用形態(tài)變化的方法通過更多的途徑表達同樣的思想,而漢語的表達方法則相對單一,如:
1.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 rapidity.
2.His movement astonished us by their rapidity.
3.The rapidity of his movement was astonishing.
4.The rapidity with which he moved astonished us.
5.He astonished us by the rapidity of his movements.連淑能,2010:26
表達“他跑得很快”的思想,英語可以用更多的形式:(1)、(5)用人稱代詞+謂語動詞的結構,前者用謂語動詞move,后者用astonish,謂語動詞的差異使兩個句子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式;(2)、(3)、(4)分別以抽象名詞his movement,the rapidity作主語。同(1)、(5)相比,主語的改變必然會導致謂語動詞的變化進而改變句子的形式。(2)以his movement作主語,謂語動詞只能選用astonish,而(3)和(4)雖然都以the rapidity,作主語,但后邊的謂語動詞前者是系動詞,后者是astonish。英語可以選擇將move轉換成movement,astonishing轉換成astonish,rapid轉換成rapidity使表達方式多樣化,而漢語只能表述為“他行動速度之快,讓人驚訝?!?/p>
現(xiàn)代英語的動詞、名詞、形容詞和副詞有時、體、態(tài)、語氣以及性、數、格、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與最高級詞的形態(tài)變化。而漢語的漢字沒有形態(tài)變化,需通過詞語、語序或隱含意義等方法來表達語法意義。
詞序方面,由于英語的實詞大多有形態(tài)變化,英語的語序也相對靈活。漢語是典型的分析語,詞沒有形態(tài)標記和曲折變化。句子中詞順序相對固定,詞語之間的語法關系主要通過語序及使用虛詞來實現(xiàn)。英語句子的靈活性突出表現(xiàn)在英語語言中頻繁出現(xiàn)的倒裝現(xiàn)象。
此外,英語與漢語相比,定語和狀語的位置有明顯的差異。英語定語的位置靈活,可以借助形態(tài)變化和連詞等手段置于所修飾名詞的后面,而漢語的定語通常只能放在名詞的前面。英語定語可以與所修飾名詞分離,中間插入其他句子成分,而這種現(xiàn)象在漢語中則不存在,如:
The second aspect is the application by all members of society, from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to the ordinary citizen, of the special methods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at scientists use in their work. (連淑能,2010:34)
上面句子中application 與其所有格結構of the special methods……被兩個介詞短語by all members of society和from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to the ordinary citizen隔開。但借助英語語法中前后一致的原則,我們并不難厘清句子的結構。而漢語的定語必須放在所修飾名詞前面,因此上述句子漢譯時必須調整譯文的順序:
第二方面是科學家在工作中所使用的特殊的思想方法和行動方法。社會所有成員,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市民都要使用這些方法。
(二)英漢語言差異與英漢互譯的方法技巧間的關系
英漢互譯的方法與技巧包括英譯漢和漢譯英兩大方面。英譯漢的翻譯技巧涵蓋詞、句子、修辭格以及聲色詞等的翻譯。漢譯英的翻譯方法同樣涵蓋詞、句子、習語、聲色詞以及修辭格等。詞的翻譯方法包括選詞、詞義部分對應及不對應詞的處理方法、成語及四字結構的翻譯等。句子的翻譯方法包括句子主語與謂語的確定、主謂一致、語序調整、否定句的英譯以及句子功能再現(xiàn)等方面。
下面就以減詞為例,分析其與英漢語言差異間的關系。
減詞這個翻譯技巧通常是按照語法的要求減去漢語中沒有而英語中有的詞類以及按照意義的需要減去一些重復的短語和詞。這同樣是漢英語言差異的客觀現(xiàn)實使然。英語是一種剛性的語言,句子有嚴謹的主謂結構,必須有主語和謂語。各種紛繁復雜的句子形式通過變形、擴展、并列連詞等形式轉換而來,因此英語中有許多形態(tài)標記,如代詞的各種變格、冠詞、介詞。也有很多連接詞語從而實現(xiàn)句子的銜接與連貫如并列連詞和從屬連詞。而漢語是一種柔性的語言。主語可有可無,經常出現(xiàn)省略主語的情況,而且充當主語的成分也比較多樣,不局限于名詞和名詞短語。漢語的謂語同樣形式多樣,形容詞、動詞、名詞都可以充當。英語是一種形合的語言,句子成分需要用關系詞、連接詞、介詞以及名詞的性、數、格和動詞的時、體、態(tài)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而漢語很少用連詞等形式,而是通過詞序、時間以及事物的邏輯關系等手段來表達意義和各種關系。(華先發(fā),2013:21)在這種情況下,翻譯時就需要根據英漢語法的差異省略代詞、冠詞、介詞以及表示原因、條件、假設時間等關系的連詞。
(三)培養(yǎng)學生語言差異意識的途徑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差異意識,首先要加強對英語語音、詞匯、句法、語用等各個層面特征的認識,深刻理解英語在語言各個層面的特點。從理論的高度加深對漢語詞匯、句法、修辭等方面特征的認識。其次,要鼓勵學生養(yǎng)成研究性學習的習慣,積極探求這些譯法與技巧的成因,自己去比較英語和漢語在各語言層面特別是詞匯和句法方面的不同,從而形成兩種語言差異的感性認識。最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突出引導職能,通過理論講解、文獻介紹等方法適時將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感性認識轉化為對英漢語言差異的理性認識。
三、結語
英漢互譯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語言差異意入手,解決學生翻譯學習中存在的語言基本功不扎實、知識面狹窄、翻譯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使翻譯方法和技巧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語言轉換能力,從而實現(xiàn)提高學生語言技能和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Cable,Thomas.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王菊泉,鄭立信.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4] 華先發(fā).新編英譯漢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