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妮++魏紅寧
摘 要:以用戶需求為主導是高校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滿足用戶需求的核心是實現學??绮块T的無縫協(xié)作。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高校信息互操作平臺是當前實現學??绮块T協(xié)作的基礎。論文分析了用戶的需求,詳細研究了當前信息互操作實現方式和建設信息互操作平臺的阻礙因素,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建設高校信息互操作平臺需要解決的關鍵因素以及如何開展這方面工作。
關鍵詞:用戶需求;信息互操作;信息集成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05-0090-04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信息共享與互聯互通已成為當前高校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特別是近年來,各個高校都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但總的來看,現有系統(tǒng)中,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低,學校部門之間,甚至部門內部的信息與業(yè)務流程銜接不緊密,各類信息系統(tǒng)相對獨立,信息匯總與實時處理能力弱,信息孤島、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從而導致它們所能提供的信息和服務往往是零散的、非集成的,從而降低了信息和服務的內在價值。當前,高校信息化開始向用戶需求主導方向發(fā)展,如何滿足廣大師生的各種信息化需求,尤其是提供跨部門的、一體化的、一致性的信息和服務是當前高校信息化的核心和必然發(fā)展階段。
為廣大師生提供跨部門的集成信息和服務的核心基礎就是建立一體化的學校,也就是各部門應該無縫地跨部門相互協(xié)作。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使這個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诂F代信息技術,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提高學校各部門之間信息的有效管理、傳輸和交換是實現各部門協(xié)作的關鍵。高校信息互操作平臺就是用于輔助各部門提高信息和服務管理,支持信息和服務的交換和共享的,是當前較為可行的實現全校范圍內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的建設方案。如何建立跨部門的高校信息互操作平臺所涉及的因素很多,有技術方面的,也有非技術方面的。其中,CIO制度的建設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關于CIO制度建設已有很多文章作了介紹[1],在此不進行論述。論文將重點探討我們在建設學校信息互操作平臺工作中所遇到的和思考的一些關鍵因素。
一、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信息化設計目標
用戶是指需要訪問和使用學校信息和服務的實體。學校進行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學校的戰(zhàn)略目標。我們認為,越能滿足用戶的個體需要,學校就會變得更好,就越能實現更高的戰(zhàn)略目標。當前,學校所有的機構都是為了方便機構本身的管理工作進行設置的,并沒有以用戶為核心來設計整個組織架構。這樣,就很自然地在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務上是以機構管理工作為中心的,而忽略了用戶的具體需求。這種狀況就會帶來一個問題:與學校打交道的用戶并不總是能夠將學校的組織機構和他們的某個需求一一對應起來,尤其是一些復雜的,需要多個具有不同權限的部門一起處理的需求。一個理想的學校應該是用戶能夠在任何時候和地點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服務,而不用了解這些信息和服務到底是哪個部門提供的。因此,當前圍繞部門管理工作為中心進行的信息化工作與學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有點偏離。不同的用戶,具有不同的需求,那么,如何來把握和滿足這些需求呢。我們在參與學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通過對不同層次和類型的用戶進行的調研,了解了各種各樣的需求,但總的來說,以下一些需求是具有共性和發(fā)展性的[2]:
(1)通過單一的入口訪問學校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和服務。
(2)用戶能夠容易地得到所需的信息和服務,而不用了解這些信息和服務是由哪些部門具體提供的。
(3)保證前臺的信息和服務的提供與后臺的事務處理高度一致。
(4)可以根據用戶不同角色定制個性化的信息和服務。
(5)學校的信息化政策制定和業(yè)務流程設計的開始階段、實施階段、完成階段和評估階段能將相關用戶納入其中,體現用戶的主動性。
(6)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性要有保障。
(7)用戶的隱私信息要做到保密。
當前以部門為中心所設計的信息系統(tǒng)是無法滿足用戶所提出的以上所有需求的。要滿足這些需求的最重要一點,就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一體化的學校,實現跨部門的信息、服務的無縫集成。這個方向是和學校的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保持一致的。換句話說,只有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一體化的學校,實現跨部門的無縫協(xié)作,才能更好地實現學校各個階段提出的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
二、高校信息互操作平臺的實現方式分析
當前,許多高校已經或正在建設數據交換平臺和數據集成平臺[3],在信息互操作層面向前邁進了一步。在實現跨部門的信息相互協(xié)作中,通常有以下一些具體的實現方式:
(1)各個部門仍然提供原有的服務,所提供的服務接口方式為標準方式,而且各個部門所管理的數據采用相互認可的數據標準定義,特別是那些需要共享的數據。但在各部門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務之間并沒有在技術上做到集成。
(2)通過服務主題的方式將各部門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務分類聚集在一起。這些信息和服務內在并沒有集成。把它們聚集在一起的目的只是為了輔助信息和服務搜索以及方便完成所需要的涉及多個部門的服務。
(3)建立一個信息和服務的集中提供平臺。這個集中提供平臺通過代理的方式和后臺各個部門的信息系統(tǒng)相互聯系實現相關信息和服務的共享和集成。用戶只要訪問這個信息和服務的集中提供平臺來獲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務,具體所需的信息和服務由哪個部門提供無需知道。
(4)按照嚴格的業(yè)務流程方式將各部門的服務進行改造并集成起來。這種方式所涉及的集成工作最復雜,工作量太大,具有極大的實際推廣難度。
(5)在以上四種實現形式中,前兩種是初級形式,最容易實現,但由于后臺信息系統(tǒng)并沒有真正集成起來,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部門協(xié)作。第四種方式所涉及的集成方面的阻礙因素太多,在實際工作中較難實現。從當前的分析看,第三種方式是較為理想的方式,它既能較好實現跨部門的相互協(xié)作,又能較好地繼承原有的信息化成果及原有的組織架構,我們學校就是采用的第三種方式,它的架構示意如圖1所示。
三、阻礙高校信息化互操作平臺建設的主要因素分析
不少高校已經或正在推進信息互操作平臺的建設工作,有進展順利的,也有遇到很大阻力的。那么,當前進行這項工作的阻礙因素到底有哪些呢?以下是對這一問題的分析:
1.當前的政策和規(guī)章制度所帶來的阻礙
在具體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相關部門出于政策法規(guī)方面的要求,對他們認為可能涉及師生員工隱私權、保密性或知識產權等信息的訪問,做了較大的限制。有時還可能借口于某些政策法規(guī)或對政策法規(guī)的不完全理解來限制本部門信息的合理共享。應該來說,不會有任何學校制定相應政策來抑制信息共享,但在信息共享的細化方面,也就是,哪些信息可以共享,共享范圍如何等方面所制定的政策法規(guī)不夠或不明確。從而會帶來對同一信息是否能夠共享,各個部門有各自的理解。在政策和規(guī)章制度方面所存在的阻礙,有時看起來簡單,但解決起來可能非常困難,因為它要改變當前的政策,就需要復雜的制定和修改政策的程序。
2.當前的組織結構所帶來的阻礙
現在,大多數組織結構的設置都是為了方便部門本身在管理工作的需要。這種結構設置對于領導追蹤和評價部門工作非常有效。但這種組織管理方式對于是否真正滿足師生需求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因為這種組織結構并不是以服務用戶為核心進行設置的。在某些服務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完成時,這種組織結構所表現的阻礙性更大。
3.操作層面所帶來的阻礙
在操作層面所表現出來的阻礙是和組織結構相關的。對應于當前的組織結構,它的評價機制往往基于本部門,對于部門之間的協(xié)作很少涉及。因此,在具體的部門協(xié)作時,可能具體表現出以下一些阻礙:
(1)擔心信息的質量或信息的濫用。相關部門害怕按特定目的或關聯關系收集的信息可能被其它用戶不合適地使用?;蚝ε滤玫降男畔⑹遣粶蚀_的或是不完整的。
(2)擔心部門經濟利益或信息擁有權的喪失。有些部門對于訪問他們的某些數據可能需要收費。如果建立了信息互操作平臺,不能保證他們這種權利的延續(xù),可能會遇到較大阻力。
(3)很多部門不愿意把精力和經費上投資在跨部門協(xié)作的建設項目中,而只愿意投資在對自己部門產生直接效益的項目。
(4)由于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和信任,現有數據通常很難被充分利用。很多部門在不清楚某些信息是否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又開始對一些信息進行新的采集活動。導致學校內部信息的混亂。
(5)如何描述部門之間的接口?在協(xié)作環(huán)境中,每個部門責任如何界定?每一個參與集成服務的角色如何被表達?在集成環(huán)境中,每一個角色在時間、經費、人力等方面的貢獻如何劃分?
(6)現有的技術架構或技術安全措施可能會對部門之間信息的有效共享產生阻礙。
4.文化層面所帶來的阻礙
跨部門協(xié)作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組織界限,需要在部門工作的思想和文化層面有較大提升。在這方面,可能會遇到以下兩方面的阻力:
(1)不同部門管理者之間可能很難共享一些建設目標和評價機制,尤其是在他們較少控制和影響的地方。
(2)一些部門管理者由于視野或思想的局限,很難看到他們所從事領域以外的世界,對于跨部門協(xié)作的意識并不強烈。
四、高校信息化互操作平臺建設實踐中需要解決的關鍵要素
隨著師生員工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極大提升、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高校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學校各項改革的進行,這些變化極大地放大了學校各方面的需求,勢必要求學校提高信息服務的能力。這種能力沒有跨部門的協(xié)作是無法得到的。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實現學??绮块T的無縫合作已成為可能。高校信息互操作平臺是當前實現這種可能的最佳方式。要在實踐中實現信息互操作平臺,除開要具有CIO制度的保障之外,在第三節(jié)中所分析的阻礙因素也是我們必須克服的。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關鍵因素的解決:
1.相關人員要充分理解與信息共享相關的法律、政策和行政規(guī)定
在這方面,可以開展以下工作:
(1)從上到下努力營造一種氛圍,把信息作為資產和戰(zhàn)略資源進行管理。為整個學校的信息充分共享和利用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的政策環(huán)境。
(2)尋找、識別和理解那些對學校信息提供和使用有影響的法律和政策,如:安全保密、隱私等。對于校內不合理的政策規(guī)定進行必要的修訂。
(3)將信息訪問和使用的條件寫入正式的文檔并采用適當方式公布。并且,進行定期的審計和評估。
(4)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法律、政策、責任和信息使用條件方面的培訓。
2.加強部門之間協(xié)作,形成健康的合作伙伴關系
要順利實現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和交換,部門之間在信息需求、業(yè)務驅動、法律和政策、合適的資金和人力支持、責任的劃分等方面需要有共同的認知。部門之間的信任和合作對于達成這種目標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這方面,可以開展以下工作:
(1)把部門信息管理和互操作的責任交給部門的主要領導。對這些領導進行本部門信息管理能力、部門之間信息互操作原則、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和交換所帶來的益處等方面進行培訓。
(2)識別出與本部門有信息共享和交換要求的其它部門,相互學習彼此的相關業(yè)務流程、政策和法律義務,提高相互的合作意識。
(3)相關部門共同協(xié)作建立信息管理和交換規(guī)劃、信息標準、信息實踐和監(jiān)管計劃等,共同提高跨部門信息交換能力和信息監(jiān)管能力。
(4)共同承擔責任確保信息共享和交換得到合理的經費和人力支持。
3.采用合理的技術架構、相應的數據標準和安全可靠的網絡通信協(xié)議等技術手段
在這方面,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所采用的信息互操作平臺系統(tǒng)架構應能適應以下目標的完成:能夠對不同數據庫和應用系統(tǒng)進行集成與整合,將原有分散的系統(tǒng)以及將要建立的系統(tǒng)組成基于共享的新的應用系統(tǒng)。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保護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原有投入,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信息互操作平臺應遵從松耦合體系結構,實現應用系統(tǒng)的獨立性和耦合性。
(2)在學校層面建立遵從數據標準的信息管理原則和程序。
(3)盡可能識別和采用已存在的權威數據標準或已通過法律程序頒布的數據標準。如: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行業(yè)標準》。
(4)對于需要自定義的標準,應采用相關部門共同協(xié)商、共同實踐、成立標準制定小組、組織標準工作論壇等方式完成。
(5)在信息互操作集成環(huán)境中應用系統(tǒng)之間的信息交換所采用的網絡傳輸協(xié)議應能跨越防火墻,支持加密保護和身份認證。能在所需安全級別下實現多校區(qū)、跨區(qū)域的信息互操作。
4.建立各類信息的權威信息源并以正式文檔的方式確立
每個信息都應該具有明確的單個權威信息源出處以及清晰的信息源管理責任。
5.建立合理的信息監(jiān)管架構,增強管理層對信息共享和交換的信心
在這方面,可以做以下一些工作:
(1)將信息互操作的責任賦給較高的領導層。在此基礎上,建立跨部門的監(jiān)管措施和政策來支持跨部門的信息交換。
(2)要定期完成關于信息互操作進展的正式報告并呈送給高層管理者。
(3)評價現有的信息監(jiān)管措施是否在合適的部門,是否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4)在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建立清晰的、責任明確的監(jiān)管措施,引入合理的審計和評價指標評測執(zhí)行情況。信息生命周期包括信息規(guī)劃階段、信息的生成和收集階段、信息的組織和存儲階段、信息的訪問和使用階段以及信息的維護階段。
(5)依據信息的類型的不同,實施的監(jiān)管措施也應不相同。例如:不敏感的信息就應少監(jiān)管,而那些高度敏感的信息,如:個人隱私、科研保密信息等,就需要較多和詳細的監(jiān)管。
五、結論
建立跨部門的無縫協(xié)作,實現一體化學校,是滿足用戶各種需求,實現學校戰(zhàn)略發(fā)展的核心。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信息互操作平臺,使高??绮块T有效協(xié)作成為可能。要建立高校信息互操作平臺,所涉及的因素很多,有技術層面的,也有非技術層面的。文中所指出的高校信息互操作平臺建設的阻礙因素和需要解決的關鍵內容以及如何開展這方面工作只想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便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的工作中對所涉及的問題從多角度去考慮,得到一個更加妥善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李逢慶,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09(1):25-29.
[2]段凡丁,鄧碧敏,魏紅寧.信息服務集成門戶平臺建設[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0):107-109.
[3]郭智敏,魏紅寧,鄧碧敏.基于JMS的高校信息互操作平臺數據共享的研究與實現[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5):268-271.
(編輯:王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