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秀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有效的質疑不僅可以體現(xiàn)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還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學中,教師應做到以質疑促創(chuàng)新、以質疑促探究、以質疑促生成,從而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疑;教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0-0053-01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質疑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真正解決心中疑惑。與此同時,在這個質疑的過程中,語文課堂也會顯得更具活力。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展開探討,從而使質疑的教學價值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發(fā)揮。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定會得到極大提升。
一、以質疑促創(chuàng)新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把教學的重點僅僅放在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上,而要根據課文內容特點,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對相關內容產生質疑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答疑、解疑,并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時,在學生讀了課題以后,教師鼓勵學生就課題展開質疑。有學生提出問題:“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有學生說:“徐悲鴻勵志學畫的原因以及結果怎樣?”“徐悲鴻在學畫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還有的學生試著把課題改為“立志、勵志”等詞語。教師借機讓學生談談這些詞語可不可以在題目中進行互換,為什么。就這樣,在解疑、釋疑的過程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此同時,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主要鼓勵學生就課題展開質疑。這樣教學,學生思維活躍,紛紛各顯神通,表達著自己對課文獨到的見解。以質疑促創(chuàng)新,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以質疑促探究
新課程提倡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使學生探究的目的性更強,并對所要探究的問題充滿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開展有效質疑入手,然后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時,教師沒有直接就第一自然段展開教學,而是先讓學生閱讀文中描寫樟樹的段落。在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到樟樹的品質,以及作者對樟樹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時,教師問學生:“讀到這兒你有什么疑惑嗎?”由于有了先前的閱讀作為基礎,此時,學生很容易就產生疑問:“樟樹不過是一種樹木,作者在開頭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呢?”針對學生的質疑,教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鼓勵他們自己去探究。這樣一來,學生通過查找資料,閱讀宋慶齡的相關事跡,明白了宋慶齡與樟樹都具有同樣的品質,這是一種借物喻人的寫法。就這樣,學生在質疑中,在探究中,對文本的理解走向了深入。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沒有直接出示相關問題或者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而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質疑的平臺。這樣一來,學生心中自然有疑,在解疑、答疑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更近了一層。
三、以質疑促生成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一個不確定的,向未知彼岸發(fā)展的過程。因此,關注課堂生成也就成了每節(jié)課的目標。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生成雖然不需要刻意去強調,但也離不開教師必要的引導與點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在疑中學,在學中疑。這樣教學,學生不僅學得快樂,還可以促進語文課堂的有效生成。
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主要通過高爾基給兒子的信教育學生要勇于付出,并明白“給”永遠比“拿”愉快的道理。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筆者鼓勵學生就信的內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就“‘給永遠比‘拿愉快”提出了自己的質疑:“‘給一定比‘拿愉快嗎?我看不見得。有的人給別人多了,當他沒有收到相應的回報時,就會覺得別人對不起他,虧欠他?!背弥@一教學契機,教師又讓學生就這個話題展開辯論。在爭辯中,學生對于“給”與“拿”的理解認識更加深刻了。這樣教學,不僅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而且也使語文課堂更具活力,教學效果更為顯著。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主要從促進課堂有效生成出發(fā),引導學生質疑,并由此展開辯論。這樣教學,在質疑中,學生對課文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的認識將更深刻,課堂也在學生的質疑聲中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總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質疑就是為學生“高飛”或者“魚躍”搭建的一個很好的平臺。教師要引導學生好好地利用這個教學平臺,解自己心中所疑,并且盡情地展示自己。在有效質疑的引領下,語文課堂將會煥發(fā)出充滿生命活力的光彩。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