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要】小學體育教學是解放學生學業(yè)壓力,豐富他們精神世界的一種重要途徑,也對于他們個人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身體素質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受到我們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學校長此以往加大對文化課程的教學投入,而未能正確對體育教學給予恰當指導。在體育課上僅僅滿足四十五分鐘的教學,而未讓學生意識到體育活動對個人的重要性,就當前教學中心而言應該是激發(fā)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意識。
【關鍵詞】小學體育 體育教學 終身體育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219-02
在當前的形勢下,各方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同時日益增重的學業(yè)負擔致使學生的空閑時間越來越少,使得學生缺乏鍛煉機會,身體素質難以提升,成為導致小學生健康問題的主導原因。如何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抓住機會,改變我們小學體育教學重視不夠成效不佳的窘境,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是我們每一個體育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那么筆者將針對小學體育教學,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展開簡要討論。
一、加強社會體育文化建設
文化是一種厚重的積累與傳承,而對于體育教學而言,一直缺乏的就是這種文化的傳承,導致出現(xiàn)了不重視體育教學的現(xiàn)象,體育課堂屢屢被占甚至“停擺”,這就是當前社會對體育教學的漠視態(tài)度。想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加強整個社會對體育文化的建設是必要的。
(一)樹立良好的體育氛圍
在過去我們向老百姓傳送的思想是金牌強國,培養(yǎng)運動員代表國家爭金牌。這其實是非常不正確的思想,完全違背了體育運動開展的初衷。進行體育活動的目的在于強身健體,擁有強健的體魄才是成功的基石,如果硬是把體育與競技、金牌聯(lián)系在一起,難免把體育活動變得功利性。就這樣久而久之,人們把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競技為了奪金,那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不是就不能參加體育活動呢?所以相關部門加強樹立整個社會良好的體育氛圍是當前形勢所迫的必要事情,把“健康第一”的思想傳播到千家萬戶家中,讓百姓熟知參加體育活動是為了有強健的身體而不為其他,就這樣下來體育活動得以正名,人們也都通過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
(二)突顯體育“育心”魅力
對于體育來說,最直觀的好處就是通過體育鍛煉使身體素質得到提高,而我們卻忽略了實際上更深層的東西,那就是體育的“育心”作用,在體育活動中往往都磨練著人們的意志力與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同時在團體項目中還培養(yǎng)我們的合作意識與團隊協(xié)作能力,這些素質都是在當今社會生活和工作都急切需要的精神品質,若是能夠發(fā)揚體育的育心作用,將會為社會輸送更多的人才,實現(xiàn)社會的長遠發(fā)展。
二、深化體育教學改革
(一)改革體育的應試模式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體系中,體育儼然成為了一門課程,同時也有了考試,所以體育課的誕生也就是為了考試而誕生,失去體育的本身色彩。如今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我們要抓住改革的契機對體育的應試模式進行改革。首先改變應試的模式不是直接通過取消體育測試,而是改變測試方式。舉一個簡單的,我們可以把測試放入到每天的體育鍛煉中,通過自己的體育鍛煉每天自己做一個簡單的測試,日復一日,體育活動的效果達到了,長此以往的體育活動也幫助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yǎng)成。
(二)改變傳統(tǒng)教學手段
根據(jù)筆者大量的走訪調查,我們普遍的小學體育課堂都是這樣的:課堂前十分鐘對專業(yè)知識技能進行講解教學,之后二十分鐘組織集體實訓,最后留下幾分鐘給學生自由活動。這樣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適合當前的體育教學了,過于機械化的過程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同時刻板的教育也失去了體育本身的色彩,更不必說來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了。所以,改變當前的教學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改變教學手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師要加強對運動基本常識和日常健身知識的講授,往往太過于重視專業(yè)知識的講解會使課堂變得枯燥,而加入與生活相關的內容能有效幫助學生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第二,改變簡單的授課方式,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僅僅由口頭表達,現(xiàn)如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可以積極擴大學生的感官,教學中引入何嘗不是好方法;第三,傳統(tǒng)的教學分組都是根據(jù)性別,而以興趣分組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對體育教學進行合理改革是當前最有效直接的方式。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針對小學體育對我們學生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成為了順應時代的一種發(fā)展趨勢。不但是提升學生個人身體素質的需要,更是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馬啟偉.體育心理學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5)
[2]樊臨虎.體育教學論 [J].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