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圍繞深入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活動并謀求良好的教學質效,通過開放性教學過程,根據學情,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情趣化教學、靈活性教法、多學科整合、自主化教學和發(fā)展性評價等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中職教育;開放型教學;計算機應用基礎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3-0084-02
1 前言
在中等職業(yè)教育中,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融理論、技能和實訓于一體的基礎性課程。通過學習,有利于學生掌握在信息社會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相對系統(tǒng)地建立計算機概念和微機操作技術,能夠熟練掌握網絡獲取和信息交流的能力,為促進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個性化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那么在中職教育中如何有效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開放性教學活動呢?
2 對中職基本學情的分析
新課程教育高度重視并特別強調“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核心理念。所謂“以生為本”,就是必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因此,要了解并有效掌握學生及其學習活動的基本情況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客觀基礎和必要前提。中職學生的基本學情究竟如何呢?
首先,中職生生源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學習基礎較差,繼續(xù)努力、不懈進取的動力不足。
其次,中職生群體的計算機基礎水平普遍較低,對計算機的認知程度和掌握水平上參差不齊,新生入學門檻低加劇了這一矛盾,從而為計算機應用基礎等教學活動正常開展帶來了一些困難和挑戰(zhàn)。
最后,中職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多集中在上網聊天和玩游戲等,而對于包括文字錄入、辦公自動化和CAD等整個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普遍興趣不高。
由于中職教育的專業(yè)類型劃分非常明顯,學生中長期存在“重專業(yè)技能、輕基礎課程”的現象,因而人數更多的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群體的學習目標多設定在考核過關,對于切實掌握計算機基礎技能知識很少關注[1]。因此,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應從上述基本學情實際出發(fā),積極推動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開放性教學活動,以取得令人期待的教學效果。
3 開放型教學模式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構建與運用
情趣化原則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積極開展寓教于樂的開放性教學活動,則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在教學“Word文檔格式化”時,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授課模式,采用微課形式:在微視頻播放之初,分別呈現出“個人檔案設計”“精美圖案設計”“數據圖表的創(chuàng)建與編輯”等動態(tài)性過程,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接下來引導學生了解,只要學習并掌握了“Word文檔格式化”知識,就能隨時進行設計和制作這些作品;然后微視頻呈現相應的操作步驟,讓大家邊學習邊動手實踐,從而獲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2]。
靈活性原則 靈活性原則主要是針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而言的。教無常法,貴在得法;衡量課程教學活動的生動程度、精彩與否、效果如何,其根本標準并不在于教師的自我感覺,而在于能否因勢所需、因時而化,并且以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活動手段真正贏得學生的興趣、互動與認可,否則即使再縝密精美的教學設計也只能是徒勞無功。
以“Excel電子表格公式和函數”內容為例,根據實際教學和學生發(fā)展情況需要,教師在“深入教材、超越教材”的基礎上,可對基礎教材內容做出適當的增減或者相應調整其前后順序。而且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采取“任務驅動法”,組織他們參與制作“全班期中考試成績總表”等實踐活動,內容包含班級成員的各科成績、平均成績、各科平均分、班級總分與平均分、最高與最低總分以及平均分在90以上的人數、不及格人數項目等。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則以自學和小組合作形式,按部就班地學習Sum(求和函數)、Average(求平均值函數)、Max(最大值函數)、Min(最小值函數)、Countif(統(tǒng)計函數)和if(條件函數)等,然后進行綜合性實踐應用[3]。
整合性原則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雖然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基礎性技能課程,然而它與許多學科之間始終存在一種相輔相成的緊密關聯。正因為如此,積極開展以優(yōu)化教學為目標的學科整合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熟能生巧。
如在文字錄入訓練活動中,可與語文等學科之類的知識,也可根據班級專業(yè)情況實行整合:對于機電專業(yè)班,選取機電安全規(guī)程等方面的一些文字資料錄入;對于旅游管理專業(yè)班,選取旅游法規(guī)、旅游管理常識等方面的一些文字資料錄入。又如在Word圖文混排教學過程中,也可根據班級專業(yè)特點選用訓練素材,對于旅游管理專業(yè)的,選取一些旅游景點圖片以及景點介紹等作為練習素材;對于機電專業(yè)的,選取一些機床圖片、操作規(guī)程等作為訓練材料。不僅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并有效放大學科整合的“雙贏”作用,而且能夠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
自主性原則 如果說學習能力培養(yǎng)是新課程理念中的核心要求,那么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則是“核心之核心”。由于中職院校有著較大的地區(qū)差異,學生群體的計算機基礎和水平起步也大不相同。有鑒于此,學??墒紫葘θ雽W新生開展計算機水平測試,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班,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分層教學,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開展循序漸進式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直接開展計算機應用教學。也就是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學生主要采取個體自學和同伴合作的形式,積極開展自主化學習活動,以逐步鍛煉自己的上機操作能力。歷經一段時期的教與學之后,也可激勵并引導學生以“自愿+指定”為原則,開展互相之間的“面對面結對幫扶”和“網上結對幫扶”活動,使之把“師教生”和“生教生”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值得提出的是,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課后學習中,教師都要通過相應的主題活動形式,如圖表制作競賽等,持續(xù)保持學生群體自主學習的熱情[4]。
發(fā)展性原則 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開展因人而異的分層教學活動,積極引入以激勵為主的發(fā)展性評價機制。比如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考評分為“過程評價”“筆試考核”和“實踐能力考核”等3個部分。前者主要以學習態(tài)度與品質、課堂出勤與紀律、學生平時成績?yōu)橐罁?;筆試考核主要是對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等知識進行考核;后者則主要以實訓成績?yōu)榭己艘罁?,指向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如果條件允許,可組織學生參加計算機等級水平考試,用證書成績來考評他們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的學習情況。
參考文獻
[1]湯毅.情境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的實施:以《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為例[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6):164.
[2]伍勵濤,吳柏雄.案例教學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探討[J].科技信息,2008(17):109-110.
[3]鐘琦,武智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
[4]張哲.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探索[J].科教文匯,2009(5):80.
作者:劉立勇,青島市黃島區(qū)高級職業(yè)技術學校(266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