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巧娟
摘要: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中,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專習、課后復習。許多教師按照這一基本模式,照本宣科,毫無創(chuàng)新和意義,一日復一日,只會減少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和積極性。自從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出現(xiàn),許多枯燥乏味的課程也變得有活力,不再無聊。
關鍵詞:先學后教;科學;生動課堂
初中的科學教程本是一門有趣、新穎、內(nèi)容豐富且多姿多彩的學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學課堂都和這門課本身一樣充滿趣味。先學后教教學方法的引入,勢必會使初中科學課堂熠熠生輝,打破以往教師自言自語的教學窘境。
一、明確教學方向,鍛煉學生思維
一門高質(zhì)量、高效率的課堂,必定是有明確目標和任務的課堂。倘若連學生都不知道教師的教學目標,那么,學起來只會更加吃力,漫無目的,是一種痛苦的學習。教師在課堂的開端,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確自己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每當導入新課,就得深入淺出地暗示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對于本堂課的努力方向。帶著目標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漸漸靠近學習目標,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一定會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思維的活躍程度決定了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和自學能力的高低,一個具有高度發(fā)達思維的學生,不僅在學習上是佼佼者,在生活中也是眾人仰慕的對象。教師要從課堂出發(fā),把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放在突出位置,不要為了教書而教書。
比如說,在教師上“觀察生物”這一節(jié)科學課時,走上講臺,不應該直奔主題,然后開門見山地給學生介紹教學方法,甚至親身實驗,把整個過程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的科學課堂,內(nèi)容、方法、過程等多方面都很清晰明了,這大大增加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當然,課堂效率也并不樂觀。針對實踐性質(zhì)比較強的一節(jié)科學課,教師應當先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的任務,任務就是學會怎樣清楚地觀察到生物,觀察器材是顯微鏡。提示學生這兩點,目標和途徑都有了,剩下的,就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讓他們借助科學上的內(nèi)容和圖示找到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并通過它觀察到生物。教師可以指導,但絕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怎么做,慢慢引導他們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的結(jié)尾,教師可以把顯微鏡觀察生物的整個步驟做一遍,學生得到了鞏固,課堂質(zhì)量也會提高很多。
明確教學方向,鍛煉學生思維。先明確目標、方法和任務,然后交由學生思考,給他們獨立的空間和時間,最后,對學生的疑難做出解答,并且鞏固教學方法和知識,這充分體現(xiàn)了先學后教的思想,應大力采用。
二、教是為了不教,尊重學生發(fā)展
教師教育教學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通過開始的教達到后來的不教,這個不教并不是袖手旁觀,它帶有指導的意思。只要一個學生學會了學習,教師的任務也差不多接近完成。然而,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異常艱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學生基本脫離對教師的依賴,這還是比較困難。但是,困難可以采取措施去克服。教師理應尊重教學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發(fā)展,把“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發(fā)揚光大。教師要樹立一種獨立的思想,相信教出一個會學習的學生比教出一個考高分的呆板生來得可貴,也更有意義,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學生不再只是一個考高分、會考試的人,社會認可的優(yōu)秀學生,學習能力一般都很強。
例如,當學到溫度計的使用這一課時,正是教師教會學生學習的好時機。溫度計是生活中常見的日常用品,即使不生病,為了防患于未然,隨手拿支溫度計量體溫,這也是挺正常的現(xiàn)象。孩子愛感冒,一去醫(yī)院,第一步就是量體溫。所以說,溫度計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陌生。教師這個時候充分采用學生對溫度計熟悉這一優(yōu)勢,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并測出各自的體溫。學生的潛力無限,只要教師努力給他們開發(fā),必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測完體溫之后,教師可以選擇性地提問學生,關于溫度計的使用注意事項及其他們用溫度計測量體溫遇到的一些問題,這都是教師對學生學習質(zhì)量一個很好的檢測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尊重學生發(fā)展。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找到學習的方法,發(fā)展自身的潛能,這在教學中尤為重要。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年齡,找到正確的指導思路,對待不同學生,因材施教,先學后教,達到課堂的高效率化,
三、走出條條框框,讓課堂充滿活力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也可以不是師生關系,可以是合作伙伴,相互學習,共同成就。大部分的科學課堂缺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沒有互動的課堂顯得冰冷空蕩,沒有趣味。教師應該適當?shù)貙W會與學生互動,增加課堂的活力,一群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不應該在課堂的壓抑下變得消極低沉,或是老態(tài)龍鐘。教師要找到方法途徑與學生互動,打破課堂的尷尬場面,讓學生走出對課堂的厭惡。
舉個例子,土壤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科學書上也有關于土壤方面問題的這一課,對于這樣的課堂。如果教師一個人站在講臺上演獨角戲,那該有多沒趣,自導自演,大概許多學生連“群眾演員”都不想做。針對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zhì)研究,教師可以給足學生充分的自由發(fā)揮空間,可以讓他們每個人進行演講,把自己對土壤的感受和理解說出來給大家共享,最后,學生學到了土壤的有關知識,教師的課堂也顯得輕松。教師可以做學生的伙伴,當他們上臺演講的時候,鼓勵他們說出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幫助他們贏得臺下的掌聲。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各抒己見,相互取長補短,在一定程度上,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氛圍和學生的快樂都會給教師自己一個莫大的欣慰。勇于創(chuàng)造師生互動的機會,讓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
走出條條框框,讓課堂充滿活力。一堂優(yōu)質(zhì)的科學課,定是學生能夠接受教師的知識,師生之間帶著愉快走完的課。當學生主動接受了教師交于他們的知識,這堂課離成功就僅有一步之遙。善于互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先學后教思想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總之,每個學生都渴望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每位教師都渴望學生能夠主動吸收他們的知識,希望學生不是教育教學的承擔者,而是教育教學的主動者。師生各有期望,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打造生動的科學課堂,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張豐.《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方向》[J].紅蕾·教育文摘2011.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3]王躍.《高校課堂的101個細節(jié)》[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