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丹
摘 要:中國是人口大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鄉(xiāng)經濟建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必須經濟、精神建設“兩手抓”,社會福利保障體制的完善與否,是標志著國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準,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本文將從幾個方面論述圖書館事業(y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服務工作。
關鍵詞:圖書館服務;弱勢群體;創(chuàng)新
一、經濟建設的高速發(fā)展使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不平衡愈發(fā)明顯
(一)弱勢群體自身的強烈需求
當今社會,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生活節(jié)奏明顯加快,社會競爭也日趨激烈,社會眾階層對文化知識的渴求也與日俱增,并且在知識層面的劃分上迎合新社會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弱勢群體是整個民眾中極為特殊的一類,他們無法參與社會的正常勞動,沒有自己固定的經濟來源,只能依靠家庭和社會的接濟和關懷;加之社會對殘障弱勢群體沒有足夠重視,不能充分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制,無論從精神領域還是社會硬件的設置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空缺,弱勢群體亟需終身學習甚至是自我保護的場所,社會能夠對于他們在文化知識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如何建造弱勢群體的棲息場所和社會不能滿足的環(huán)境需求就形成了突出的矛盾體?,F代圖書館的建設,要面對讀者服務范圍的不斷擴大,社會弱勢群體屬于社會相對邊緣化人群,對于現在讀者層次劃分不斷細化,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也是不穩(wěn)定、不確定的。他們的交互性和社會化將成為圖書館新的發(fā)展趨勢。如何保障弱勢人群也同樣享有資源共享的權利,就需要不斷擴展圖書館的信息空間、服務空間和業(yè)務能力,圖書管理員就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熱忱去面對社會弱勢群體。讀者服務觀念應從“無償服務”到“有償服務”轉變,在一定范圍內,適度開展有償收費服務,增強圖書館自身造血功能,改善服務環(huán)境,提高服務水平,甚至在行業(yè)內創(chuàng)立威信。①
(二)社會弱勢群體可以得到的福利保障待遇不公平
據統(tǒng)計,中國進入新千年后,公共圖書館共有2698家,總藏量4億多冊,然而這些藏書面對的群體全部是社會健康的普通大眾,占公共圖書館藏量幾乎90%以上的文獻資源適合社會殘障、弱勢群體的比重卻十分有限。②更何況在有些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觀念里,認為殘障弱勢群體是無法溝通,不用特別重視的邊緣化人群,在服務態(tài)度和人文關懷上很是欠缺。圖書館員與讀者既和諧又矛盾,存在“個性沖突”;同時也是雙刃劍,處理好自身心態(tài)和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用平等、寬容、尊重、自我說服跟調節(jié)心情的方式,“個性沖突”會逐漸被淡忘,逐漸適應;反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只有服務中的友好熱情,加大幫扶力度、相互理解、換位思考,圖書館員工才能更多運用圖書館的文化調節(jié)功能。③
二、確立讀者至上的人本主義觀念,轉化圖書館館員的服務理念
(一)擴大服務范圍,舉辦適合社會殘障弱勢群體參與的豐富多彩的圖書館活動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指出:“公共圖書館應不分年齡、種族、性別、國籍、宗教、語言和社會地位,向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服務,還必須向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利用正常服務和資料的用戶,提供特殊的資料和服務。”④為智障、心理疾病讀者舉辦定期的圖書館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或一對一心理輔導;建設學習型圖書館文化。圖書館人要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更要著眼長遠利益,做好智障弱勢群體的后續(xù)服務工作,建立這部分讀者的檔案資料庫,定期電話慰問尋訪,并做好記錄,樹立良好的圖書館形象,為工作樹立特色及好的口碑,做全國圖書館序列的排頭兵。在窗口部門設立辨識度高的辦證、借閱提示牌,建立工作問責制,消除弱勢群體對圖書館的陌生感,成為他們休憩的精神園地。
(二)圖書館內部建筑的安全性和服務類別多樣化
圖書館首先要保證閱覽室的結構安全性能,尤其在外接電源的設備選購上,保證其質量過關,對于弱勢群體,智障讀者的自身需求服務上要格外注意,加倍關心,需要充電或相關需要時,要在工作人員幫助下完成,避免因操作不當,造成的火災隱患。此外,弱勢群體的自我保護意識薄弱,要格外提醒防止智障讀者的財物被盜情況發(fā)生。建立綠色通道,在借閱室、電子閱覽室、自習室要安裝隔音設備,自動監(jiān)控設備,電子出入口,保證閱讀空間的安靜;控制人流量,保持良好秩序,也保證弱勢讀者的人身安全。增加便于服務智障讀者的專業(yè)咨詢臺,拓展圖書館業(yè)務功能,建立便于弱勢群體相互交流談心的休息室,也可以定期為他們舉辦健康知識展覽,用視頻、圖片等形象直觀的方式讓弱勢群體感受到來自和諧社會的關愛。也可以借鑒社會盈利性書店的做法,例如,來到圖書館棲身的殘障弱勢群體人數如果與日俱增,就可以考慮在圖書館內部建立茶室或咖啡室,增加舒適的座椅,閱讀的書桌,為他們及時提供安全溫馨的閱讀休息環(huán)境。
在法國布洛尼—比揚古市的一家公共圖書館內,專門設有“殘障人士的數字圖書館”,便于殘障人士更便捷地獲取數字化出版物。加拿大圖書館界為殘疾人服務是通過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兩個系統(tǒng)來實現的。⑤
三、提高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格局,擴展業(yè)務,樹立社會良好聲譽和影響力
(一)建立弱勢群體的館內、館外流動服務站
新時代,圖書館的工作觸角和范圍不再如上世紀70、80年代那樣刻板單一,尤其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引下,圖書館人的工作面貌更加注重人文風貌,工作方式更加靈活,圖書館的制度確立上也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如建立24小時圖書閱覽室。圖書館建設依然不能忽視弱勢群體,可以選擇為這些讀者建立“圖書館內部電話亭”。這種形式并不新鮮,早在2007年前后,許多城市的大學城里,就設立有方便全國各地學生和家里聯(lián)系的“話吧”,只是大學城里的“話吧”是私人開設盈利的,而城市的公共圖書館內部建立“話吧”則需要政府注資批款設立,是政府行為。但增加了弱勢群體讀者和家人的親情聯(lián)絡,如遇到突發(fā)情況,也方便他們和親人們聯(lián)系。
(二)城市公共圖書館應與社會福利機構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圖書館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的服務是長期的,而且要善始善終,不要虎頭蛇尾,又不能保證服務質量。城市公共圖書館除了要在監(jiān)獄、不同城市區(qū)域內設立愛心閱覽室或閱讀站點外,也要充分考慮社會弱勢群體的需要;殘疾、智障、心理障礙的讀者都屬于弱勢群體讀者,所以要和社會福利院等愛心單位建立有效合作,在節(jié)假日里可以無償地運送愛心圖書到福利機構,也可以與社會臨時救助站保持聯(lián)系,捐贈圖書,為弱勢群體讀者搭建有保障的服務橋梁。避免出現因工作連接不暢或是工作缺失導致的服務斷檔。相信,一定也會適度增加弱勢群體讀者前往圖書館學習休息的數量,使得圖書館的功能不會閑置,增加圖書館利用率。久而久之,甚至可以形成公共圖書館獨特的風景線和品牌效應。
圖書館是一座“開放的大學”,是公益性,公開性的社會學習的“陣地”,更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面鏡子,圖書館的建設也許無法短時間做到面面俱到,但必定要跟隨時代步伐,緊緊跟隨精神文明發(fā)展的腳步。圖書館事業(yè)是世世代代永續(xù)發(fā)展的,永遠不會消亡,也不會被取而代之,是造福人類的光輝的精神寶庫,相信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注釋:
①《數字時代的圖書館管理》熊麗 主編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10(1)394—395頁.
②《人文視野中的圖書館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05(1)135頁.
③《圖書館文化論》王惠君 荀昌榮主編 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4.10(1)31頁.
④《人文視野中的圖書館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05(1)135頁.
⑤《國內外圖書館學研究與實踐進展》國家圖書館研究院 主編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9.11(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