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學困生的存在是不容忽視的現象,對于這些學困生,教師首先應該擺正態(tài)度,接受現實,尋找出制約學困生發(fā)展的因素。然后,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有針對性的對學困生進行轉化,使學困生自我學習內驅力增強,重燃對數學學習的熱情,從而確保轉化有成功實現的可能。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數學;學困生;策略
小學數學自身具有邏輯性嚴謹、抽象思維較強的特質,這導致很多小學生不自覺的排斥數學,時間久了更是“敵視”數學,這部分學生慢慢發(fā)展成學困生。對于學困生來說,其實最缺少的是合適的轉化策略。因此,教師通過學情調查,掌握學困生的心理需求;恰當的學法指導,激活學困生技巧意識;創(chuàng)造機會,幫助學困生體驗成功;重構師生關系,讓學困生感受到教師正效應,形成積極的數學情緒,這樣學困生的數學潛能被激發(fā)出來,數學自然不再是學習的負擔,當然轉化之路也會更快更順。
一、學情調查,掌握學困生心理需求
教師要解決學困生的難題,掌握學困生的心理需求,需要對學困生的由來展開調研。教師首先厘清數學學困生出現的重要內部原因,學習數學內驅力不足,學習方法不當等,其次是外部原因,父母對自己要求過高,心理壓力大,教師過于強勢,學困生對數學只剩畏懼等,教師弄清了學困生的成因,才能制定合適的策略。再者教師可以具體聽取學困生同伴的意見,更準確掌握學困生的訴求,加速學困生的改變。
比如對內驅力不足的學困生,在課堂教學時,教師精心設計趣味游戲、有獎?chuàng)尨鸬然顒?,使他們輕松融入學習。在學習《位置和方向》時,教師設計“教室方位我了解”的游戲,兩位學生一組,針對教室的物品和人的方位,一個提問,一個解答,并能根據所說的方位找到具體所指的事物。教師先進行示范,有意識的利用學困生的方位,讓其他學生找,成功找到之后。學困生的動力被激發(fā),開始主動動腦想位置,讓其他學生猜。
二、學法指導,激活學困生技巧意識
數學是技巧型學科,學生掌握好的方法,可以少走彎路,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要想盡快轉變學困生,可以對學困生進行學法指導。但是如果教師不區(qū)分學生差異,將學法硬性傳授給學困生,學困生也得不到應有實效。因此,教師應該提升學法與學生的契合度,注重篩選出合適的學法,使學困生對數學問題有一個清晰地認識,順利學會解決問題的操作技巧,對學困生轉變有重要推動作用。
在學習《混合運算》時,這一節(jié)的文本知識,是學困生最頭疼的,他們總容易出現錯誤。對于學優(yōu)生來說,教師只要簡單告訴分步計算的順序,這些學生就可以領會和運用的很好,對于學困生,他們更需要是形象思維的強化。因此,教師應該重點對學困生的困惑進行指點,比如計算20+3×10時,教師讓學困生學會結合生活常識去理解。想象小紅和小花去超市買文具,小紅帶了20元錢,小花帶了三張10元錢,她們一共帶了多少錢?很顯然,我們應該先算小花有多少錢,再加上小紅的錢數,就得到她們一共多少錢了,以此類推,這道算式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不會出錯了。這個學法就告訴學困生,思考數學問題也不能呆板,要活學活用,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三、創(chuàng)造機會,幫助學困生體驗成功
積極心理學指出通過激活個體潛在的積極因子,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個體的發(fā)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幫助學困生進步,參考積極心理學對教學做出一些對應調整,使學困生獲得更多成功機會。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注重問題的梯度,讓學困生先回答,學困生選出適合自己的問題,并回答的很精彩。這樣學困生會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底氣,學習數學的熱情被激活,數學信心逐漸增強。
在學習《角的度量》相關內容時,教師畫出大小較明顯的三個角設問:“誰能按大小順序給這三個角排隊?”“你是按什么辦法進行排序的?”“如何知道這三個角具體相差多少?”如果這些問題都交給學優(yōu)生,他們會回答的很完整,但是學困生就沒有機會表現自己,會覺得課堂是學優(yōu)生的。這時教師先讓學困生進行選擇,當然他們會選擇自己有把握的題目,教師給予肯定,一定會調動他們進一步學習欲望。接下來有關量角器、如何使用量角器,這些學生會聽的更加認真。
四、重構關系,提升學困生積極情緒
小學生的認知還不健全,評價事物的標準只有喜不喜歡,傳統(tǒng)型的數學教師大多太嚴肅、呆板、高高在上。這樣很多學生會自覺排斥數學,學困生的現象更加嚴重。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重構師生關系,學會換位思考,放下身段,貼近學生,提升個人魅力,促使學困生增強對教師認同感,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產生積極情緒,進而影響學生的行為,為學困生的轉化提供重要支撐力量。
教師為了調節(jié)學困生的情緒,除了要講求自身語言的生動、詼諧之外,更重要的是放下威嚴,融入學生學習,充分與學生互動。在學習《圓的認識》相關內容時,學生認識圓之后,教師提出這樣問題:我們能不能嘗試用身邊事物畫出一個圓呢?學生行動欲望不強,這時教師率先拿出一個硬幣在黑板畫了一個圓,頓時學生也忙碌起來,紛紛找出瓶蓋、圓形鏡子,筆帽等,畫出一個個大小各異的圓。這時,教師又拿出粉筆和線,問學生:“大家覺得能不能畫出一個圓?”學生都說,絕對不行。此時,教師把粉筆固定在線上,畫出一個圓。教師不斷用語言和行動,激起學困生的行動力,讓他們在師生自由互動的關系中,始終保持積極狀態(tài)。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教師要先掌握學生心理的積極因子。然后,再尋找到合適的途徑和方式,提高學困生的自我效能,讓學困生體驗積極情緒,適當進行課堂改革,重構和諧師生關系,把握好轉化的主動權,使學困生得到更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斌.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學習現狀與轉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年05期
[2]張立榮.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J];學周刊,201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