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數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yǎng),也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更是影響高效數學課堂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也為了保護學生長久的數學學習興趣,更為了確保數學課程價值的最大化實現,在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多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體驗、操作、嘗試等活動中形成數感,進而在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同時,也為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形成做好基礎性工作。
關鍵詞:數感;生活;估算;實踐
在長期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大部分人都認為,只要我們掌握學習方法,扎實教材內容,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就一定能夠取得好成績,但如果學生具有較強的數感,不論是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是考試效果都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學生有了數感能夠決速分析出題干的考查點、能夠快速找到解決方法,能夠在眾多知識點中抽離出與題干相關的內容,進而準確解答等。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思想,要通過組織多種教學活動來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在自主的數學課堂中獲得良好發(fā)展,同時,也為數學課程價值的最大化實現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本文就以以下幾種教學活動的組織為例對如何構建真正高效的數學課堂進行論述,以期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一、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也是數學課程價值的直接體現,更是學生健全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培養(yǎng)數感,一是要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鍛煉學生的能力,二是要讓學生存在畫面感,進而在體驗和應用中形成數感,同時,也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數感,使學生獲得良好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在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所以,在求多邊形的面積時,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即:某學校請人做一面旗子,思考:要想做好這一面旗子需要多少布料?旗子實際占用了多少布料。組織學生進行思考,自主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制作的過程,并引導學生在思考上述問題中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也能促使學生在生活問題探究中形成數感,進而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在估算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估算作為學生應具備的數學能力之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與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數感的形成都有著密切聯系,進而在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也為數學課程價值的實現做好基礎工作。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組織多種活動引導學生進行估算,并促使學生在估算中形成數感,最終也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數學教學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比賽活動來估算,這樣的過程既能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又能逐步提升學生的數感,使學生獲得良好發(fā)展。比如,我組織學生對下面的習題進行估算,如:89+64+28=__;78+21+33=___;45+59+61=__……組織兩組學生進行比賽,最后以哪個小組速度最快,又接近準確答案者為判斷依據,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打破課堂的沉悶,給課堂注入生機,而且對學生口頭計算能力的提高,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數感的形成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培養(yǎng)學生數感時,我們要充分發(fā)揮估算活動的作用,要確保學生在不斷練習中數學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所謂實踐是指課外實踐活動,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形成基本的數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有效活動之一。例如,在教學“統計”的相關知識時,為了提高應用,也為了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我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5-9月份”的家庭用電情況進行統計,并制作相對應的折線圖;或者是對班級學生喜歡的課外書進行統計等,這樣的實踐過程都能加深學生印象,提高效率。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進而也為學生數感的形成做出一定的貢獻。
數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是在學生不斷應用和實踐中慢慢形成的。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思想,要從思想上認識到數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組織多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從而把培養(yǎng)學生數感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落到實處,并促使學生在良好的數感中學習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