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娟
[摘 要]近年各地英語高考卷、高考模擬卷中頻繁出現(xiàn)以英美文學作品為基礎(chǔ)的閱讀理解題,但許多學生由于缺乏足夠的閱讀積累以及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基本認識,每每碰到此類題,得分率皆不高。教師在進行英美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時,可從文字層面、文學層面、文化層面進行解讀,從而使學生感受作品的意象,體會其妙處,領(lǐng)悟到作品的真實意境,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理解,通過具體的文本來感受文化的魅力。
[關(guān)鍵詞]高考 英美文學作品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038
在英語教學中,學生通過對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shù)、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的接觸和了解,有利于促進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為發(fā)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也對培養(yǎng)學生英美文學作品欣賞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本文擬從英美文學作品閱讀的三個層面——文字層面、文學層面、文化層面展開思考與分析,解讀這三個層面的意蘊,并提出相應教學策略。
一、聚焦文字,詩意解讀
英美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第一個層面是文字層面。作者通過文字來表情達意,時代背景不同,作者的寫作手法、遣詞造句都有差異,這更使得透過文字來解讀文學作品顯得格外重要。對文學作品的恰當把握是教師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實現(xiàn)對文學作品更高層面理解的基礎(chǔ)。然而文字層面的理解,并不是追求對文學作品中每個詞義的理解面面俱到,而是要求教師通過自身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抓住英美文學作品中特別的字眼或段落,通過對文字的推敲與理解,幫助學生實現(xiàn)與作者的共鳴,緊緊地抓住文學作品的靈魂,從而體會到文學作品所營造的意境與神韻。
1.借助工具書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若碰到難以理解的詞匯,可讓學生查閱詞典等工具書,通過勤動手、勤動腦的方式解決問題。經(jīng)歷了尋求答案的過程,答案留存的印象將更為深刻,這同樣適用于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
在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第八模塊第一單元中的Project 板塊介紹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A Red, Red Rose”,詩中好多單詞為古語,比如:thou=you(主格,“你”,相當于中文古字“君”或“卿”),thee=you(賓格,“你”,亦相當于中文古字“君”或“卿”),fare thee well=farewell to you=say good-bye to you(“再見”)。亦用方言,較顯親切,如:luve=love(“愛人”,“愛”), melodie=melody(“樂曲”), gane=gone(“逝去”), ware=were(are過去式,“是”)。這些單詞學生在以往的英語學習中很少接觸到,如何理解這些古語的意思,顯得十分重要。利用查詞典和其他工具書的方式,讓學生對照、理解,就能順利解決這一問題。
通過對詞的理解,推衍到特定的語句中,再融入具體的語境中來理解詞語所蘊含的特定知識。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還應補充相應的背景知識,讓學生體會詩人熾烈的感情和對愛情的堅定和忠誠,從而更好地融入這首詩的意境之中。
2.嘗試“猜一猜”
“猜一猜”的方法在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文學作品。這種方法往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英美文學作品閱讀學習妙趣橫生。學生通過讀,可以對英美文學作品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chǔ)上,好勝的學生心中將產(chǎn)生強烈的表達愿望,渴望說出自己的感受,但又心存猶豫,害怕說錯。而一個“猜”字減輕了學生們的心理負擔,猜錯了也不要緊。他們可以自由地訴說,甚至可以憑借自己已有的一點認識大膽地展開想象。這其實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在生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下,思維碰撞出火花,部分學生會在猜測中產(chǎn)生“頓悟”,使班級及全體的合力效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此時教師就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適當鼓勵,但尊重學生個體的理解。
在學習Pete Hamil的“Going Home”(《老橡樹上的黃絲帶》)一文時有一道題是這樣設(shè)置的:The underlined part “Howard Johnsons” is most probably a(n) .讓學生通過閱讀猜測這是一個什么地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展開討論,并說出相應依據(jù)。有學生說這是車站,有學生說這是餐館……雖然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整堂課之中并不算很出彩的環(huán)節(jié),但“猜一猜”讓教學變得輕松愉快,這也反映出教師心中有學生。只有民主的課堂才能讓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回歸到本位。
3.力求正遷移
學習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新知識的學習總是建立在原有的學習基礎(chǔ)之上,新問題的解決總是受到先前問題解決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實現(xiàn)知識之間的遷移,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一個時代,語言的表達也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常常會讓某種表達成為一種習慣。所以,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同樣的字詞有時會具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哪怕是在意象的選擇上。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樣的相通點,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作點撥,讓學生更好地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如在閱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時對其中的古英語如thou有所了解,在閱讀如“Ode to the West Wind”,“A Red, Red Rose”這樣的作品時,這個難點自然不攻自破了。如此,強調(diào)“遷移運用”的方法能夠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這方面的意識與能力,達到英語學習的更高境界。
二、回歸文學,感悟意象
英美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第二個層面就是文學的層面。在這一層面引領(lǐng)學生遨游于英美文學作品之中的關(guān)鍵在于使學生在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時產(chǎn)生情感上的躍動,逐步進入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體驗過程,為文學作品中的藝術(shù)形象所打動,產(chǎn)生一定的認同感即共鳴,對作品做出新的思考和探究。一般說來,在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感悟環(huán)節(jié)中,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們往往以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chǔ),采用多種策略,構(gòu)建英美文學作品閱讀之橋。
1.了解作品背景
英美文學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xiàn),是英美人民創(chuàng)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chǎn)物。很多英美文學作品,特別是一些文學珍品,隱含人類對日常平凡生活的思考、人生價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了解文學作品和作者背景,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基調(diào),更準確地理解作品所表達的特定含義,避免誤讀。
2.創(chuàng)設(shè)恰當情境
由于大部分文學作品所呈現(xiàn)的情境與學生生活的年代相隔甚遠,而且學生缺乏足夠的生活體驗,使得學生在閱讀時很難融入文學作品所營造的意境之中。各種意象構(gòu)成作品的意境。如果閱讀過程中把意象作為一個單獨的詞摳出來,那只能成為一個語詞,而不是意象。意象一定具有整體性,具有生命性,具有文化性,只有在整體中才能體現(xiàn)它特有的形象和韻味。在把握意象的時候,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shè)恰當?shù)那榫常寣W生進入到那個“境”當中去。這樣,學生才能很好地品味意象。
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chǔ)上播放一段能夠呈現(xiàn)當時情境的視頻,通過聲音、畫面,讓學生靜靜地感受,文學作品所傳達的意象就能夠較好地留在學生的心中。
3.發(fā)揮合理想象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文學作品的意境之中,除了創(chuàng)設(shè)情境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發(fā)揮合理想象,這樣也能讓學生準確地把握到意象所傳達的神韻,實現(xiàn)學生與作者之間內(nèi)心情感的共鳴。
4.調(diào)動生活體驗
已有的經(jīng)歷常常能夠喚起學習者的心境,讓理解的達成更為容易,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盡可能多地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
三、改變觀念,挖掘文化
在長期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忽略把英語的學習上升到文化層面上,只講求簡簡單單教英語,因為他們覺得“文化”對于學生而言是“大而空”且很難觸及的概念。事實上,文化的感受、經(jīng)典的感受可以通過具體的文本、具體的課堂得到具體的實現(xiàn)。文化層面的實現(xiàn)恰恰是對中學英語閱讀教學課堂的超越。營造具體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有所感受即可,不必要求學生達到一致的程度。從某個角度來說,第三個層面的英美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就像一個引子,對文學作品之中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加以研究,拋磚引玉,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這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應當盡量嘗試的。
如在閱讀海明威的“The Old Man and the Sea”時,學生往往很難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層次的意蘊,其難點不是單詞、語法,而是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捕捉文化,探求韻味。作品最后一段描述了老人睡覺的場景,學生肯定能夠理解語句所表達的意象,卻未必能理解老人睡覺的姿勢,更未必理解這樣一個睡姿所表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這是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圖,說明作者有意識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巧妙地把基督精神融合在作品當中。海明威用他創(chuàng)作的形象來傳達對硬漢精神的向往和崇拜,他的“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的精神使人們在充滿挫折和絕望的世界里受到鼓舞,看到了希望。學生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主人公兼有“人性”和“神性”的雙重身份——硬漢精神及其現(xiàn)實意義的話,根本談不上探究作品的價值,那么增強高中生的英語文化意識,培育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提升其科學文化素養(yǎng)也都是空談。
事實上,英美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三個層次并不是嚴格區(qū)分的,在一堂閱讀教學課中,它們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只有抓住了對作品中特別文字的深度解讀,才能感受作品的意象,體會其妙處,從而領(lǐng)悟到作品的真實意境,才能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理解,即通過具體的文本來感受文化的魅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充分重視并努力探究如何更好地達到對這三個層次的解讀,繼續(xù)尋求多樣化的策略,以便讓我們英美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加堅定。
[ 參 考 文 獻 ]
[1]吳慶麟.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齊俊.例說“夜鶯”意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J].科技信息(學術(shù)版),2007(12).
[3]胡媛媛.文化教學對高中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復旦中學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