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虹
【摘要】現(xiàn)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于解讀教材的重要性已經有了認識,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卻又是不盡如人意的。本文針對教師所面臨的最迫切問題,建構起了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師研讀教材的模式,提出了幾點小學數學教師解讀教材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師 解讀教材 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160-02
有關調查表明,教師在整個備課過程中,鉆研教材和書寫教案的時間分配不均,從而導致了備課的低效[1]。同時,科技進步帶來信息的高效利用,“網絡教案”隨之應運而生,集體備課成為“教案之和”的代名詞,“拿來主義”更是多數教師的慣用做法[2]。為提高教師解讀教材的能力,本文提出了幾條能力提升策略,具體包括如下。
一、“讀通”——關注源頭,專業(yè)引領,透析教材新變化
對于新課標理念,教師要通過網絡自學學習、教研組交流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具體到數學新教材研究時,教師要在充分解讀所有新課標理念內涵和意義的前提下,進行深入的理念與實踐相結合的課例研究。
(1)關注數學文化,內容貼近教學實際。第一學段增加了“知道用算盤可以表示多位數”,關注了一線教師需求,考慮傳統(tǒng)文化要素;將原第二學段的“能口算一位數乘除兩位數” 移到第一學段,考慮到現(xiàn)在學生的狀態(tài),改變原來的滯后性。
(2)注重知識內容學習的系統(tǒng)性。提出“能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能比較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的要求,為小數后續(xù)學習做準備;將“認識小括號,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兩步)”的要求在第一學段提出,與第二學段混合運算形成連續(xù)性、漸進性的要求。
(3)關注具體情境中的學習體驗。提出“能結合具體的情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簡單的估算,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估算內容更加具體明確,有助于學生感悟估算的價值和意義,體現(xiàn)出新課標重視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體驗、理解有關知識。
二、“讀透”——聚焦主題,團隊研磨,以生為本重實踐
教師以備課組為單位開展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課例研究;學??蒲刑幪峁┙處煛敖虒W示例”撰寫模板,幫助教師提煉課例研究的經驗素材;學校教導處組織開展優(yōu)秀教學課例評選并借助學校論壇,開展新教材解讀的典型課例研討,提升教師教學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合[3]。
(1)著眼變化點,提煉教學主題
教師要開展基于數學學科新課標新理念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反思等示例研究。教師要提煉各學科修訂后新課標的新理念,選擇1-2個新理念去重新解讀教材,分析學生學情,設計目標,建構新教學策略和評價標準,并進行課例實踐研究。從而提煉出本學科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范式,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一個更容易理解新教材的方法。
(2)以學生為本,換位解讀思考
正因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解讀教材時,我們大多嘗試從編者的視角揣摩教材的編寫意圖,從教師的層面上探究教材細枝末節(jié)。那么我們有沒有想過,解讀教材的終極目標是更有效地“用教材”開展教學,更有效地“用教材”發(fā)展學生。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課堂可以放手讓他們自主探究,教材也應該“用學生的眼光”來解讀,甚至讓學生“嘗試”解讀教材。因此,解讀教材需要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才可能真正做到 “識廬山全貌”,欣賞到更“美麗的風景”。
三、“讀活”——示例展示,經驗共享,以點帶面助遷移
(1)開發(fā)示例撰寫支架,幫助貫通理論與實踐
在示例開發(fā)這一塊采用以老帶新,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老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能提供出有價值的教學案例的素材。青年教師可以在老教師提供的素材的基礎上進行整理與反思,撰寫教學案例,不僅能夠促進教師教學反思,推動教學理論學習,總結實踐中的經驗,促進教師交流研討。
(2)借助教研活動時間,開展組內深層次交流
在教學示例開發(fā)后,教導處需要組織開展組內教學示例交流、校區(qū)內教學示例交流以及全校性教學示例交流,從而達到經驗分享、以點帶面互相啟發(fā)的作用。
綜上所述,準確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挖掘、用好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立足之本,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點,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希望本文提出的相關策略能夠為廣大教育戰(zhàn)線的朋友帶來一定的啟示和實效。
參考文獻:
[1]張巧玲.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的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3):200.
[2]魏月秀.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策略[J]. 西部素質教育,2016,(11):177.
[3]馬拜存. 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J]. 學周刊,2015,(3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