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皇
[摘 要]教育實習模式是高師院校開展教育實習的重要載體,實現(xiàn)教育實習目標的重要保障。在當前教育實習實踐中,教育實習模式豐富多樣且層出不窮。通過回顧教育實習模式的發(fā)展歷程,系統(tǒng)梳理和總結已有的教育實習模式,并探索基礎教育新課改背景下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實習模式,為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提供借鑒和決策參考。
[關鍵詞]高師院校;師范生;教育實習模式;回顧與展望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1 — 0154 — 03
教育實習模式是高師院校在開展教育實習時所采用的一種常規(guī)組織管理方式,是實現(xiàn)教育實習目標的重要載體和基本保障。系統(tǒng)梳理、總結和分析有關教育實習模式,對當前高師院校有效開展教育實習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我國教育實習模式的歷史回顧
教育實習模式是伴隨著教育實習的實踐相應地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古代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孕育了教育實習的萌芽,“游學”的教學方式就是這種萌芽的體現(xiàn)。近代的教育實習則是伴隨師范教育而發(fā)展的。明末清初的梁啟超在其著述《變法通議》中有一篇《論師范》的文章,強調了必須將師范學堂的設立同小學堂的設立相結合,在設立小學堂時要輔之以師范學堂,而小學堂的教師必須由師范學堂的學生來擔任。這也就是鼓勵當時的師范生要到小學里進行實地的實習訓練。隨后1902年和1904年,清政府對實習做出了明文規(guī)定:京師大學堂第四學年實習,優(yōu)級師范學堂第四學年“教授實事演習”,第五學年“教育演習”,從而使我國的教育實習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了下來〔1〕。
新中國成立以前,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曾經(jīng)有過師范生到講習所參觀、見習、實習等形式。如果說古代的“游學”是分散自主的前身,那么從近代開始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的教育實習基本上采用的是分散式和單一集中定點式的實習模式。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大,教育改革也在探索新的出路。各地院校出于發(fā)展的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探索出許多具有特色的教育實習新模式,使得這一時期的教育實習呈現(xiàn)多樣化發(fā)展。如20世紀90年代河南師大提出“全程式”教育實習模式;90年代末華南師大提出“混合編隊”教育實習新模式;集美大學李玉光2004年從教育實習主體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三種教育實習模式:以實習學校為主體的模式、以高師院校為主體的模式、以師范生為主體的模式〔2〕。2007年教育部下發(fā)《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將實習支教作為高校師范生實踐性培養(yǎng)的主要模式,要求高師院校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3〕,由此發(fā)展出了頂崗支教的教育實習模式。此外,近年來還發(fā)展出了委托式教育實習模式、協(xié)作型教育實習模式等。這些新的教育實習模式的實踐,不僅豐富了教育實習的內容,拓寬了研究視野,而且使我國的教育實習管理更加多樣化,教育實習效果更加顯著,這對推動我國高師教育實習工作的開展起著積極作用。
時至今日,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模式眾彩紛呈,這些模式不是互不關聯(lián)或競爭淘汰的關系,而是彼此有著某種共通的紐帶將它們互相聯(lián)系、互相補充、互相增進,共同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總之,每個階段的實習模式都在不斷地進步、發(fā)展和變化,就當前我國高師院校的教育實踐而言,我們要選擇最為合理有效的教育實習模式,前提是必須對已有的教育實習模式了如于胸。
二、實踐中教育實習的主要模式及其優(yōu)劣
近年來,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模式層出不窮,但被普遍運用的主要有如下幾種實習模式。
1.分散式教育實習模式
它是指師范生在高師院校規(guī)定的時間內,拿著學校開出的教育實習證明去尋找實習單位并進行自主實習,最后交回蓋有實習單位印章以示證明的一種實習模式。這種實習模式在以前辦學條件相對不足的高師院校中常被采用。該模式可細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第一,放任式的教育實習模式。這種模式主要由師范生自主決定何時實習、何地實習、如何實習等一切與實習有關的事情。學校則可以說是撒手不管,任學生自主決定。因此,這種實習模式缺乏組織管理和嚴格有效的指導與監(jiān)控,其效果不言而喻。第二,回母校式的教育實習模式。這種模式是實習生必須回到中小學時期他所就讀的任何一所愿意接收他的學校進行實習。這與放任式的實習模式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要求實習生回母校實習而已,而且,由于實習生與母校的特殊關系,若實習生不自覺主動實習,只求一張證明而已,就難言實習效果。第三,頂崗式的教育實習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缺少教師或教師無法獲得出外培訓學習的機會,以及為解決其它實習模式實習時間不夠導致實習效果差的問題而提出的。頂崗實習是指師范生在大三或大四學年,實習生到農村、郊區(qū)或回原籍的中小學進行為期至少一個學期的教育實習,而將時任該學科教學工作的教師替換出來進行集中培訓或學習,這種模式也稱“雙向培養(yǎng)”的實訓模式。頂崗實習有著較長的實習時間,滿足了實習生教師生活體驗的要求,而且從整體看,它對實習學校的課程進度安排影響較小,實習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加上實習學校的全程跟蹤和管理,對于實習生的考核評價也更為客觀。但在實施過程中,卻遭遇了實習生眾多無法完全實施和普遍推廣,且許多實習生也不愿去鄉(xiāng)下或偏遠農村,高校指導教師又將責任全部交由實習學校便放任不管等尷尬的問題。所以,這種實習模式具有推廣價值但卻面臨實施難的困境。
2.委托式教育實習模式
它指高師院校將實習生的實習指導和管理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給實習學校負責,在實習期間,高師院校定期或不定期派專業(yè)指導教師到實習學校進行實習巡視和指導,實習結束后,由高師院校根據(jù)實習規(guī)程綜合實習學校的實習成績和實習巡視指導情況等按比例做出最后成績評定的實習模式。相對而言,委托式的教育實習模式克服了分散式實習難于管理甚至流于形式的難題,保證了對實習生的有效管理和實習質量,也為高師院校的組織、管理和考核帶來高效和便利。不足的是實習基地學校容易因領導不重視,經(jīng)費、師資等條件不足而教育實習卻投入大、責任重等導致不愿接受委托實習的任務,這也加大了全面實施和推廣這一實習模式的難度。
3.單科集中定點式教育實習模式
所謂單科,是指高師院校在組織師范生實習時,按同一專業(yè)即單科進行組織和管理,通過下放學院各自組織實施。所謂集中,一是指高師院校將教育實習集中安排在一段時間段內進行實習;二是指高師范院校將實習生集中地分成若干個實習分隊。所謂定點,是指高師院校將實習生集中固定地安排在中小學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因此,這種教育實習模式是指高師院校按同一專業(yè)即單科將實習生集中分成若干個實習隊,統(tǒng)一組織和安排到固定的中小學實習基地進行教育實習的一種模式。該模式克服了分散式實習管理難、效率低、考核評價不客觀、實習不規(guī)范等問題,有利于對實習生的統(tǒng)一組織和管理,對實習情況的跟蹤和監(jiān)控,以及調動實習生的實習積極性。但缺點是實習時間短,實習生往往還未進入狀態(tài)或剛熟悉情況就要離校;同時,一支實習隊一般都有8-12人甚至更多,這不僅給實習學校在安排上帶來困難,而且每位實習生接受的實習鍛煉機會也難以保障。
4.混合編隊式教育實習模式
所謂混合編隊,是指師范院校在若干不同專業(yè)中抽取人數(shù)不等的實習生共同組建一支實習隊伍,到事先聯(lián)系好的中小學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并由實習基地學校負責這一實習隊伍的實習指導工作。這種實習模式是相對單科集中定點而言的?;旌暇庩爩嵙曋饕獜木C合角度出發(fā),不同專業(yè)學生組隊有利于拓寬實習生的視野,全面了解各學科情況,從而使思維更加開闊。另外,由于來自同一專業(yè)的學生少,實習生的實習鍛煉機會便會增多。但由于實習隊伍來自不同專業(yè),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組織和管理上的困難,而實習生因缺乏來自同專業(yè)的競爭會導致積極性和自覺性下降。
5.全程式教育實習模式
所謂全程,是指以四年為一個整體,將師范生必備的教師職業(yè)技能、職業(yè)素養(yǎng)和教育實習任務等有關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貫穿到師范生入學到畢業(yè)的全過程培養(yǎng)之中。換言之,在大學前三年,師范生要完成教學基礎課程的學習,準備過硬的教師理論素質,做好教師基本技能的訓練,還要熟悉課改后的中小學教材等,而在大學的最后一年,要將前三年的所學通過教育實習進行檢驗和提升。該模式是與分段式教育實習模式相對而言,全程式以四年為整體統(tǒng)籌規(guī)劃形成一個體系,使高師院校在大學的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師范生在這一體系下能夠更好地學習和鍛煉,避免了分段實習頻繁尋找實習學校的困擾。然而,全程式的教育實習雖是一個整體,但從各個環(huán)節(jié)來看,與分段式差別不大,單就教育實習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看也是集中短短幾周進行實習,雖然實習生能夠更大程度的發(fā)揮自身所學,卻同樣不能滿足充分體驗教育教學的需要。
總之,以上幾種教育實習模式無論從橫向還是從縱向的角度看,它們均有各自的界定和優(yōu)劣。從實習過程看,單科集中定點作為實踐基礎性的作用和共性在其它實習模式中都得到廣泛運用;從管理方式看,委托管理為其它實習模式提供了借鑒和有益啟示;從實習質量看,每一種實習模式都潛在的要求實習生的實習質量,但從培養(yǎng)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看,全程式的培養(yǎng)就顯得必要而有利。也就是說,各種實習模式各有優(yōu)劣,但都不是絕對的,彼止間的密切關系對創(chuàng)新教育實習模式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三、教育實習模式的優(yōu)化與展望
(一)優(yōu)化當前教育實習模式的必要性
1.實習時間安排不合理
當前高師院校無論采用何種實習模式,師范生在實習學校進行實習大都是統(tǒng)一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即9至11月完成。然而,大四上學期實習生即將面臨研究生和公務員考試、教師招聘或就業(yè)選擇,而且還要開題撰寫畢業(yè)論文等學業(yè)和就業(yè)壓力,這就導致實習生實習時容易打折扣、走過場,敷衍了事。試想,在這種狀態(tài)下,8周左右的實習時間如何能檢驗實習生的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檢驗實習生對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基礎教育新課改等新事物的學習和把握能力,又如何能培養(yǎng)實習生的教學技能和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
2.實習時間嚴重不足
根據(jù)教育部規(guī)定,師范本科生教育實習的時間長度不少于8周,??粕簧儆?周。當前高師院校普遍都以最低標準6-8周的時間安排實習,這僅占總課時比例的3%-5%〔4〕。而且,實習中第一周一般為見習周,最后一周為總結周,其中還碰到中秋節(jié)和國慶節(jié)的法定節(jié)假日,實習生真正實習的時間其實很少。對比其它發(fā)達國家如美國實習時間最短15周,最長1年,英國20周,法國27周,德國一般為72周,最長甚至達到兩年半,日本14周左右。此外,俄羅斯的教育實習時間也達到24周??梢姡覈邘熢盒F毡閷嵭?-8周的教育實習時間對于師范生培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
3.實習基地不夠穩(wěn)定
當前,高師院校的教育實習選點較為困難且難以相對穩(wěn)定,究其原因,一是高師院校實習生眾多,且又大都安排在大四上學期,導致相互碰車和相互競爭;二是優(yōu)質的中小學教育實習資源相對有限,導致實習基地供不應求;三是高師院校的教育實習經(jīng)費投入不足,給教育實習的組織開展帶來諸多困難;四是許多優(yōu)質的中小學校認為實習會給他們帶來影響,而且沒有義務接受師范生的實習,導致不愿與高師院校合作成為穩(wěn)定的教育實習基地。
4.實習指導教師力量不足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師生比產(chǎn)生了嚴重的背離現(xiàn)象,有些地方的師生比甚至遠遠高過了教育部所規(guī)定的最低標準1:18。學生人數(shù)的激增與教師人數(shù)的不足,導致有些專業(yè)教師是“一人多崗”,無法切實做好對實習生實習前的準備、實習中的跟蹤與輔導、實習后的總結與提高等方面的指導工作。更有甚者,有些非專業(yè)教師也被分派去擔任實習指導教師,導致出現(xiàn)指導教師職責單一,指導力量薄弱,實習巡視注重形式,無法做到切實有效的指導。
5.實習質量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一個有效的客觀公正的教育實習評價機制對于保障實習質量至關重要。由于教育實習無法采用紙筆測驗方式評價的特殊性,實習評定通常就采用由實習基地校和高師院校按一定比例共同評定,表面上看評價兼具客觀公正而有效,殊不知很多評價都只是流于形式,甚至“報喜不報憂”。因為高校有制定實習成績不及格者不予畢業(yè)的政策,而且實習生后期就業(yè)時,實習成績往往也是被考核的指標之一,所以,很多實習學校都會選擇做個順水人情,直接給優(yōu)或良,而不考慮實習生的實際表現(xiàn),這種不公正不客觀也不科學的評價機制無法真正發(fā)揮它的評價作用。
(二)對未來教育實習模式的展望
1.高師院校應對教育實習模式予以重視
教育實習不是走形式,不是單純?yōu)榱送瓿蓪W校教學任務,而是師范生入職前的一次重要實踐,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職前通行渠道,是對高校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是否合理以及師范生能否成為合格教師的重要檢驗。它不僅關系著高校的聲譽,而且關系著我國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關系著祖國未來的教育。因而,整個高師院校甚至包括實習學校、社會等都應轉變觀念,認識到實習的嚴肅性和重要性,對教育實習應給予高度關注和重視,而教育實習模式是保證順利完成教育實習任務的重要載體,重視實習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2.綜合運用多種教育實習模式
縱觀多年來各高師院校開展教育實習情況,基本上還是采用單一的教育實習模式。但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每一種教育實習模式都存在其固有的弊端,而且每一種實習模式又都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間都存在著某些共性,這就啟示我們,在思考解決教育實習模式固有的弊端時,可以嘗試綜合運用已有模式中的幾種。比如,將全程式教育實習模式和混合編隊或委托管理的教育實習模式相結合,這樣就可以減少運用某一種實習模式所帶來的問題。
3.積極探索新的教育實習模式
針對當前實踐中教育實習模式存在的諸多問題,應積極探索并構建新的“三位一體”教育實習模式。這種模式是在吸收了傳統(tǒng)教育實習模式的優(yōu)點,并結合我校教育實習改革試行的實際情況,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審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是指高校師范專業(yè)在關鍵的教育實習環(huán)節(jié),通過“政府統(tǒng)籌、高校組織、中學接收”的方式,換言之,就是教育主管部門如省教育廳、地方教育局出臺相關教育實習政策給予支撐,高校統(tǒng)籌足夠經(jīng)費和實習規(guī)劃給予保障、院系負責組織高校相關專業(yè)集中開展實習,中學實習基地負責接收高校師范專業(yè)實習生的方式,把師范生安排到相對集中的劃片中學實習基地進行教育實習,實習時間長達一個學期,以達到確保教育實習質量,實現(xiàn)“多方共嬴”實習效果的一種教育實習模式。該模式既能進一步從組織上和制度上規(guī)范教育實習,有效解決當前高校教育實習的各種困境,保證教育實習效果,又能進一步探索解決當前高校擴招導致學生數(shù)量巨大而高校專任指導教師、教育實習經(jīng)費和中學實習基地相對不足,且教育主管部門不愿介入、中學不愿接受高校實習生等之間的矛盾,同時,還能進一步探索建立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律的新型教育實習模式,為我國高校師范專業(yè)教育實習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對策參考。
〔參 考 文 獻〕
〔1〕余小紅.我國教育實習的發(fā)展歷程與研究現(xiàn)狀〔J〕.現(xiàn)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8,(01):124-125.
〔2〕高月春.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實習研究綜述〔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4:156-157.
〔3〕李玲.傳承與創(chuàng)新:毛澤東實踐論思想與師范生頂崗實習支教改革〔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2):45.
〔4〕李梅.從比較中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實習存在的主要問題〔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9,(01):129.
〔責任編輯:侯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