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云平
【摘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和我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速度日益加快,市場對英語交流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特別是高水平高層次的翻譯人才一直是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領域重點追逐的對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yǎng)和輸送的大學高校也在英語翻譯領域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各種新模式新方法也被應用到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來。本文從大學英語翻譯有效教學模式的概念出發(fā),分析了現(xiàn)階段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并根據不足提出了有效的教學模式策略,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學英語 翻譯教學 有效教學模式 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17-02
1.引言
從上個世紀初開始,人們在將程序教學與科學視角相結合的前提下,提出了有效教學的概念,并迅速在教育界中蔓延,在全球范圍受到高度關注。
所謂有效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較少的資源投入(包括課程設置、學生互動交流等)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從理論上來講,它應該滿足三個條件[1]:一是達到學科所要求的教學目標;二是具備較高的教學效率;三是符合教學活動所預期達到的價值需求。大學英語翻譯課是一個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需要較完善的教學體系和理念,因此在大學英語翻譯課中實行有效教學模式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和提高人才素質。
2.大學英語翻譯課有效教學模式現(xiàn)狀
(1)受限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英語翻譯課有效教學模式難以推行。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中,教師一直是教學工作的主體,負責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不利于其積極性和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進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過多重視詞匯以及短語知識的傳授,對翻譯教學缺乏重視,造成大多數(shù)學生的英語翻譯水平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而教師也不能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學習英語翻譯積極性不高、翻譯練習少、無法得到教師實時評價——這些方面都嚴重阻礙了大學英語翻譯課有效教學模式的推行和發(fā)展。
(2)學生缺乏英語翻譯的實踐訓練?,F(xiàn)階段,受到高校資源和教師水平的制約,大學英語翻譯課程無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鍛煉,也缺乏相應的場景化練習,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不能得到實際的應用和反饋,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的英語翻譯水平停滯不前,教學質量明顯不足,不僅不利于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英語翻譯課有效模式的普及[2]。
3.大學英語翻譯課有效教學模式策略研究
(1)提高重視,完善教學大綱。翻譯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英語人才是否符合社會的需求,也是英語教學工作的目標性要求之一[3]。因此,高校和教育部都需要重視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在制定新的英語教學大綱中,需要對翻譯教學做出明確、細致的規(guī)定和說明,讓教師和學生能夠感受到英語翻譯的發(fā)展方向,提高其對英語翻譯的重視程度,進而讓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得到有效的開展和提高。
(2)開展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新課改要求下,傳統(tǒng)的“教師權威”課堂教學已經明顯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大學英語翻譯課由學生主導,教師輔助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學習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時能夠從教師的鼓勵、引導中去挖掘和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改被動為主動學習的過程,讓整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滿足有效教學的條件。
(3)提高大學英語翻譯考核比例。英語等級考試是現(xiàn)階段學生對自身英語水平的檢驗,也是社會對學生英語能力的一個判斷條件,因此,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有效模式可以從等級考試出發(fā),提高翻譯能力在考試中的比例和要求,讓學生認識到英語翻譯的重要性。同時,教師也可以從考試內容和考試結果來及時了解學生在英語翻譯方面的不足,進而調整和完善教學方法和進度,提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效率。
4.結束語
大學英語翻譯課程作為英語學科的一個應用型方向,在全球化發(fā)展的社會影響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越來越多的英語翻譯人才,也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探討了有效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翻譯課程中的應用,對提高我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yǎng)英語翻譯高水平人才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能夠有效推動英語翻譯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謝小玲.當前英漢翻譯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教育探索,2013(05):55-57.
[2]王玉西.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4(06):112-114.
[3]石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大學英語翻譯課堂教學新模式[J].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