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情感性很強的學科,非言語行為的運用能使其更好的發(fā)揮情感渲染的功能、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因此教師非言語行為的運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意義重大。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師 非言語行為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047-02
本文從職高語文課堂運用非言語行為的必要性、語文教學中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功能以及非言語行為在課堂中的運用三個方面,對職高語文教學中教師的非言語行為進行論述。
一、職高語文課堂運用非言語行為的必要性
職業(yè)高中有其特殊性,在注重專業(yè)教育的前提下,相比普通高中,學生對基本科目的學習重視度不高。心理學家研究曾發(fā)現(xiàn),一般情況下學生處于理想聽課狀態(tài)的注意力保持時間為20分鐘,而針對我們的職高生,注意力保持時間相對更低。怎樣讓職高生在45分鐘的課堂時間內(nèi)集中更多的注意,獲取更多的知識,靠單純的語言講授是行不通的,需要教師在語言教學之外,采用非言語行為的形式來補充其不足,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更好地掌握內(nèi)容。
針對語文這門學科,它又具有自己的特點——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語文和其他學科相比,非言語行為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更為突出。在語文課堂上可以憑借更生動、更形象的非言語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直接影響,將課本中抽象籠統(tǒng)的語言知識形象化,用直觀生動的動作、表情、手勢等呈現(xiàn)給學生,讓語言更具感染力,傳神入微,使語文教學擺脫呆板的講解,變得富有情感、富有形象,從而更有效的傳遞教育信息。
二、語文教學中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功能
非言語行為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可以彌補語言符號的缺陷,有著重要的教學作用,本文從三個方面來解釋語文教學中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功能:對課堂管理的影響、對語言符號的影響、對師生關(guān)系的影響。
1.對課堂管理的影響
非言語行為可以發(fā)揮調(diào)節(jié)教學進程、組織管理課堂的功能,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的有效調(diào)節(jié)與控制。教師在課堂上運用非語言符號,向?qū)W生發(fā)出一些不同于語言的外在刺激,對于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態(tài)度十分有效,簡單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者走下講臺站到學生旁邊講課,都可以達到在教學中反饋信息、激勵或警告學生的目的。
2.對言語行為的影響
非言語行為在課堂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關(guān)注,以非言語行為伴隨語言符號,能夠使學生在接受語言信息的同時,得到生動、明確、可感知的形象,讓學生更集中于語言所指向的內(nèi)容,起到補充、加強甚至替代言語的作用。
3.對師生關(guān)系的影響
在忽視非言語行為的課堂,教師整個45分鐘的時間都是站在講臺之上,進行單純乏味的知識講解。講臺對于學生來說具有距離感,而缺乏動作、手勢、表情等非語言符號,也會使學生感到單調(diào)無聊,進而脫離課堂。只有恰當使用非言語符號,才能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活躍課堂氛圍,建立起積極的交流環(huán)境。
三、非言語行為在課堂中的運用
非言語行為涉及很多方面,本文主要討論幾類在課堂中教師比較容易采用,并且運用效果極佳的非言語行為。
1.體態(tài)語
體態(tài)語是通過人的體態(tài)來傳遞信息,在課堂中主要涉及到體姿的運用、表情的運用、手勢的運用三個方面。體姿的變化可以增加教師語言符號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學生在教師的帶動下,思維得到激發(fā),從而積極投入到課文的學習當中;教師的表情對激發(fā)學生情感,促進學生積極聽講有特殊的作用;手勢容易表現(xiàn),也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手勢的使用必不可少。
2.時間空間語言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處于教室這樣一個小的時空范圍之內(nèi),教師通過時間安排和空間距離的不斷變換來與學生進行交流。教師對課堂教學時間的不同安排會向?qū)W生傳遞不同的信息,在這里重點指課堂教學中停頓的運用。教師除了“站穩(wěn)”講臺之外,還需要注意空間語言的運用,主動調(diào)整師生間的空間距離,增加師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對于職高學生情緒的調(diào)動,專注程度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課堂教學中,言語與非言語行為都必不可少,非言語行為的運用能力不是天生俱來的,而是像課堂教學其他能力一樣,通過實踐慢慢得到提高。在職高語文的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加強對非言語行為重要性的認識,只有意識到非言語行為在職高語文教學中的功能,才能使自己自覺地實踐和改進非言語行為,營造一個更好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趙天生.中學教師非言語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2]翟燕.語文教學中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1
[3]李鴻英.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交際[D].湖南師范大學.2008
[4]王仕賢.試論語文教學非言語行為[D].江西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