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常斌,男,1967年出生,漢族,湖北荊門人,現(xiàn)任教于青云中學,順德區(qū)高中數(shù)學工作室主持人,中學數(shù)學高級教師,大學本科畢業(yè).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學數(shù)學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摘 要] 本文在肯定新課標(《數(shù)學課程標準》)和課標教材的基礎上,從一線教師的角度,分析了新課標教材在實施和使用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并對新一輪課標的修訂及教材的編寫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 新課標;新教材;模塊教學;必修;選修
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及相應的課標教材從最初的部分省市試行到現(xiàn)在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已經(jīng)有十多年了. 新課標和以往的高中數(shù)學教學大綱相比有較多的新理念,比如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體現(xiàn)數(shù)學的文化價值、注重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課程的整合等,這些都有積極和進步的意義;課標版教材與大綱版教材相比也有很多獨到的地方,以高中數(shù)學人教版教材為例,其編寫通俗易懂,便于學生自學,教材的每節(jié)知識內容中,穿插有“觀察”“思考”“探究”內容,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打開學生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教材,每章節(jié)內容后面安排有“閱讀”“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習作業(yè)”等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標理念和教材的帶動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了較大的轉變,特別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課堂內的自學、討論和探究性學習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除了上述優(yōu)點外,我們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令課標的制定者和教材的編寫者始料不及的問題. 目前,新一輪的課標的修訂和教材的編寫已經(jīng)啟動,隨著高考制度改革緊鑼密鼓的實施,課標的修訂及教材的編寫會加快推進的步伐. 筆者是一名來自一線的高中教師,從2004年開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使用人教版課標教材從事數(shù)學教學. 多年來,筆者和許多一線的教師、教研員多次在一起探討新課標及課標教材的問題,現(xiàn)將一線教師的呼聲整理如下,以期拋磚引玉,給課標的修訂者和教材的編寫者一些參考.
[?] 關于必修與選修
1. 課標理念
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高中數(shù)學課程應具有多樣性與選擇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2. 課程框架
高中數(shù)學課程分必修和選修,必修課程由5個模塊組成,選修課程有4個系列. 必修模塊為1至5;選修系列1有2個模塊:1-1,1-2(文科生選用),選修系列2有3個模塊:選修2-1,2-2,2-3(理科生選用). 以上每個模塊36學時. 選修系列3有6個專題,分別為選修3-1到3-6;選修系列4有10個專題,分別為選修4-1到4-10. 以上每個專題均為18學時.
毫不夸張地說,這些課程是為天才設計的. 對于一個理科生來說,若要選修完所有的課程,需要576學時!從新課程實施以來,不知有沒有一個學生把所有這些課程學完的?如果有,他一定是一個數(shù)學天才!大多數(shù)人在每周四節(jié)數(shù)學課的情況下是絕對不可能學完這些內容的,即便是選修其中的幾種也是困難的.
高中階段畢竟不是大學,大學生沒有高考的壓力,只需每門課程合格就可以畢業(yè),所以在大學,學生可以學一門(考完后)丟一門. 而高中所學的內容在高考中均會體現(xiàn),學完后要不斷地復習鞏固,所以高中的教學不可能像大學那樣,而必須服從高考這一指揮棒. 正因為如此,在新課程的實施中,高中數(shù)學教學內容實際是這樣的:必修1至5,文科生選修1-1,1-2;理科生選修2-1,2-2,2-3;選修系列4中4-1,4-4,4-5三選一. 因為高考就是這樣考的.
至于其他課程,據(jù)筆者了解,基本上沒有哪個學校開展,相應的教材也不會征訂了. 這豈不是違背了課標制定者的初衷?提供多樣課程,適應個性選擇,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要考慮到中國的國情——普通高中的學生都是奔著高考而去的,讀普高而不參加高考的人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因此高考就是指揮棒,高考考什么,學生就會學什么,學校就會開什么課. 所以一線的教師們認為,對于高考不作要求的內容,《課標》上可以刪除. 對于確有數(shù)學天賦的學生,可以自己到書店購買相關的數(shù)學書籍自學,何必花費人力、物力編寫教材又不用呢?
[?] 關于教學內容模塊化的意見
按現(xiàn)有的模塊化教學出現(xiàn)了一些弊端:
1. 選修和必修區(qū)分不清
選修內容有必要分必選修和可選修嗎?上普通高中的學生,不說百分之百,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學生是會參加普通高考的,既然要參加普通高考,那必選修一定要學,所謂必選修就是必修,有必要再另外取一個名字叫必選修嗎?
2. 知識內部的邏輯結構差
五個必修模塊中,必修1內容是基本初等函數(shù),必修2是立體幾何與解析幾何初步,必修3是算法、統(tǒng)計和概率初步,必修4是三角函數(shù)和平面向量,必修5是解三角形、數(shù)列和不等式. 從必修1到必修5,這些內容并不是按知識本身的內部的邏輯結構順序來編排的,感覺除了必修1必須先學外,其他的模塊可以任意調換順序,但不管按哪種順序來上,總感到有缺憾,總會出現(xiàn)知識不連貫的情況. 若按必修1→2→3→4→5的順序來上,必修2中涉及斜率,其中推導兩點的斜率公式時要用到誘導公式,而這是必修4中的內容. 況且必修1是函數(shù),而必修2是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初步,顯然三角函數(shù)與必修1聯(lián)系更緊密,所以有些地方所采用的上課順序是必修1→4→5→3→2. 這樣雖然使函數(shù)聯(lián)系到一塊了,并且上完必修2后接著上選修1-1(文科)或選修2—1(理科),圓錐曲線與空間向量(理科)分別屬于解析幾何和立體幾何的內容,這樣聯(lián)系更緊密,但必修5中第三章不等式中有線性規(guī)劃的內容,而這部分內容應以直線的方程為基礎,但直線的方程又在后面必修2中. 實踐證明,這種順序確實對學生學習線性規(guī)劃內容不利,比先學直線方程再上線性規(guī)劃內容效果要差很多. 所以按模塊教學很難有一個較好的順序,知識間的邏輯結構較差.
3. 關于“螺旋上升”
新課標有個理念是螺旋上升,這也是教學內容模塊化的一個理論依據(jù). 具體體現(xiàn)是在必修1至5里面先學最基礎的內容,然后在必選修里再深入學習. 如解析幾何,前面說的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先在必修2中進行初步學習,再在選修2-1(或1-1)內再繼續(xù)學習. 再如概率內容先在必修3里學習概率統(tǒng)計初步,再在選修2-3內繼續(xù)加深. 以前的教材是將相同的知識內容全部放在一塊學習,學完后再學其他內容. 究竟哪種安排更好呢?多數(shù)一線教師認為,后者效果更好. 把相同的內容放在一起上,知識聯(lián)系緊密,后面的學習就是對前面的復習和鞏固,而遺忘的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 按現(xiàn)有教材上課,一章內容很快(2至3周)上完,學生還未透徹掌握就接著進入下一章,而內容已經(jīng)變換,這樣頻繁地換頻道的結果是學生所學的東西很快便遺忘. 因此按現(xiàn)有的教材上課,會出現(xiàn)上完新課轉入高三復習時學生前面所學的內容大部分已經(jīng)忘記,又和上新課一樣的現(xiàn)象. 所以筆者認為螺旋上升在高中的實際教學中效果是不好的.
4. 趕進度現(xiàn)象異常嚴重
實行新課標,采用新教材以來,全國各地基本上是理科用兩年上完三年內容,文科在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前就結束新課. 這雖然是受“提前結束新課盡早轉入高三復習”這種傳統(tǒng)陋習的影響的結果,但不得不說,按模塊編寫教材給這種陋習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前按學期編書時,都知道,哪本書在哪個學期上,雖然大家會比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時間提前上完,但也不至于提前太多,到高三總會有一段時間來上新課. 而現(xiàn)在按模塊教學,理科必修加必選修8本書(文科七本),堂而皇之地一學期學兩本書,三年的內容兩年學完,高三一開始就進入復習. 而縣級以上的教研室更是將此作為一種規(guī)定進行統(tǒng)考,下面學校的一線教學人員不想上快都不行,教師成天忙于趕進度. 試想,這樣學生能學扎實嗎?這種矛盾在普通中學尤其嚴重.
鑒于以上原因,一線教師強烈呼吁,取消模塊教學,編寫教材時按知識本身內部的邏輯結構來編寫,教材按學期編寫,容量適中,高三也應上一部分新課,高考復習的時間其實完全不用一整年,只要上新課時學得扎實,高考復習兩三個月即可.
[?] 關于周課時
新課標規(guī)定高中數(shù)學每周4課時,按目前的上課方式及高考難度,這個課時是遠遠不夠的. 全國各高中學校雖然課時量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點相同的是實際執(zhí)行起來沒有一所學校是按每周4節(jié)來上數(shù)學課的!最少的可能是每周5節(jié),有些甚至是7節(jié)、8節(jié). 這說明數(shù)學課時確實是少了. 現(xiàn)在很多高中學校因為缺課時,將原來的一節(jié)課45分鐘改為40分鐘,以便每天多排一節(jié)課出來. 我們知道,數(shù)學教材編排一節(jié)課的內容是大致按45分鐘時間進行的,而強行地只上40分鐘,經(jīng)常會覺得一節(jié)課就缺那幾分鐘來總結和提升,所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經(jīng)常有教師拖堂. 因此數(shù)學課時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增加.
[?] 關于教材的編寫
一線教師強烈呼吁:(1)教材的編寫按內部的知識結構來編寫,相同或相近的內容盡可能地安排在一起;(2)按學期來編寫教材,規(guī)定哪個學期上哪個內容;(3)注意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
教材歷來是濃縮的精品,惜字如金,這無可厚非,但一線教師認為編寫教材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時需適當順應學生. 如立體幾何中,以前教材中關于面面平行的判定,學過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分別平行于另一個平面,那么這兩個平面平行)后,緊接著就給出了一個推論:如果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分別平行于另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那么這兩個平面平行. 但在新教材里,這個推論被刪掉了. 沒有這個推論了,在證明面面平行時就一定要先由線線平行得到線面平行,再由線面平行證明面面平行. 雖然只是多了一步,但問題就來了,學生雖然沒學推論,但個個都會用推論來證明面面平行,偏偏不肯加上中間的過程線面平行,而這是新教材里不允許的!這不是為難學生嗎?順其自然加上這個推論多好,學生也高興,教師也不用每次都強調這個問題,同時也使線線平行、線面平行和面面平行的性質和判定更加完備. 再比如,必修4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舊教材里是在角的終邊上任取一點,用這一點的坐標與這點到原點的距離r三者之間的比值來定義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而新教材里是直接用角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來定義正弦與余弦的. 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是這樣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后面的三角函數(shù)線,但一線教師普遍認為這樣做不好. 理由如下:一是三角函數(shù)是一個比值,用單位圓來定義會讓學生認為三角函數(shù)(正弦、余弦)是坐標,形成錯誤認識;二是給定終邊上一點來計算其三角函數(shù)值,若利用單位圓交點來求會復雜很多!所以一線教師認為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應該保留原來的定義,再加上:特別地,當r=1時,引出現(xiàn)在的定義. 教材中還有一些地方有考慮欠妥的地方,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
[?] 關于學分制
新課標內規(guī)定:學生完成10個學分的必修課程,在數(shù)學上達到高中畢業(yè)的要求;文科生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在選修中獲得6至10學分;理科生還可在選修中獲得10至14學分. 這樣的設想本來是好的,但學分畢竟是從大學引進的,多數(shù)學校在新課程實行的前幾年還煞有介事地填寫學生的學分認定材料,但后來發(fā)現(xiàn)所謂的學分認定材料實在是又費時又毫無作用,只是一堆廢紙罷了,因此學生的學分認定也就不了了之. 所以一線教師呼吁在中學階段取消學分制. 在中學還是通過畢業(yè)考試這一關更加實際,不用學大學那一套,實行學分制.
[?] 結束語
教學改革牽動著億萬師生的心,關系著億萬學子的前途和命運. 課標的制定、教材的編寫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經(jīng)驗,可以由專家主導,可以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但也應該結合中國的國情,不能照抄照搬,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改革不是全盤否定,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是改掉已經(jīng)不再適合目前形勢的一些做法. 以上是筆者多年來搜集和整理一線教師的一些意見,文中的觀點不一定正確,但希望能給課標的制定者和教材的編寫者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