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雅雯
(安徽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3)
淺談《“熱情”奏鳴曲》曲式結構中蘊含的音樂動力性
萬雅雯
(安徽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3)
本文通過闡述《“熱情”奏鳴曲》曲式結構中結構內部的對比因素;節(jié)奏上的變化;樂章間曲式段落規(guī)模上的對比,分析《“熱情”奏鳴曲》曲式結構中蘊含的音樂動力性。
“熱情”奏鳴曲;音樂動力性;曲式結構
《f小調第二十三首奏鳴曲OP.57》俗稱《“熱情”奏鳴曲》是一部舉世聞名、經(jīng)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作品。這部作品在不知不覺展開的巨大結構中反映出貝多芬對當時社會的感悟和認知。是貝多芬音樂動力性的典范之作。
在音樂分析和創(chuàng)作中“動力性”被經(jīng)常提到,是作曲家憑借并賦予各種音樂要素推動音樂發(fā)展的力量。筆者圍繞曲式結構這一要素探索《“熱情”奏鳴曲》中蘊含的音樂動力性。
“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是f小調,奏鳴曲式。在貝多芬以往的奏鳴曲中,呈示部都是作反復處理,但是在《“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中卻省略了反復,直接進入展開部。加強了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的對比,擴大了展開部的規(guī)模,展開部的擴大與呈示部形成對比,這種對比促進了音樂的發(fā)展,給音樂帶來動力性。
“體現(xiàn)奏鳴曲曲式原則的一個重要的結構邏輯就在于兩個不同音響事件的對立和統(tǒng)一。”主題材料的戲劇性對比與高度統(tǒng)一是這首奏鳴曲的重要特點之一。
呈示部(第1-65小節(jié))是由一個悲劇的主部主題(第1-16小節(jié))展開。主部主題由弱起開始的,包含了三個動機的發(fā)展。(譜例1)主部主題從音域相隔兩個八度的f小調主和弦分解旋律線條的進行開始,節(jié)奏穩(wěn)定莊重,有強烈的壓抑感。其次兩個小節(jié)卻正好相反,在和聲上是充實的,在旋律上所有聲部都是級進的。第10小節(jié)出現(xiàn)貝多芬典型的“命運”節(jié)奏動機(類似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在《“熱情”奏鳴曲》中以下行小二度的形式出現(xiàn),是整個第一樂章基本的三連音節(jié)奏脈動的初現(xiàn)。
譜例1:
副部主題(第35-50小節(jié))由第35小節(jié)進入,副部主題在主部主題動機1的基礎上加以變形。(譜例2)副部主題前加入的反復音為新材料。上聲部的織體材料與主部主題有些類似,旋律由主部主題的上行進行變?yōu)橄滦羞M行,運用了相同的節(jié)奏,改變了調性,表現(xiàn)出一種明亮、莊重的情緒,展現(xiàn)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低聲部卻運用重復音形態(tài)作為伴奏音型,與主部主題的壓抑深沉對立,平靜卻又充滿著壓迫感。
譜例2:
主題的對比使音樂富有戲劇性,為音樂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變奏曲作為曲式,主題的完整陳述與主題的一系列變化重復是其主要的結構原則。變奏曲樂章置身于整個作品中,與每個樂章間形成了新的整體與局部關系。
第二樂章是用變奏曲形式寫的,樂章是由端莊的主題和四段變奏組成的。第一樂章和第二樂章之間應當保持統(tǒng)一的脈動。第二樂章的速度起源于第一樂章的副部主題,因此,第一樂章的附點二分音符相當于第二樂章的四分音符。
第二樂章的三個變奏建立在加快原則的基礎上。主題是由四分音符開始,進行到第一變奏時,雙手交替演奏轉變成八分音符進行;到了第二變奏是在十六分音符的基礎上進行;到了第三變奏則是在三十二分音符的基礎上進行。這些三十二分音符決定了第三樂章的速度,第三樂章的十六分音符等于第二樂章的三十二分音符。貝多芬在第三變奏后又把主題重復一次形成第四變奏,避免從三十二分音符過渡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上的松弛感。
每一次變奏都要比之前的樂段時值上快一倍,提高一個八度,在織體上也越來越密集。適當?shù)墓?jié)奏變化使音樂的動力在整個演奏過程中貫穿始終。
貝多芬安排首尾兩個樂章都在f小調,在曲式結構上雖不復雜,但規(guī)模卻比第一樂章更大更集中,更多地強調斗爭的嚴峻性和持續(xù)性。
“熱情”奏鳴曲首尾兩個樂章都是奏鳴曲式。第一樂章中,呈示部改變以往奏鳴曲都作反復的處理,省略了反復,直接進入展開部,強調音樂的動力性,隨即展開部的規(guī)模擴充,并在尾聲增加了第二展開部,與呈示部形成對比,使音樂更具動力性。以上這些處理手法使樂曲矛盾更突出,情緒更激烈飽滿。其音樂形象的鮮明對比與和諧統(tǒng)一貫穿其中。以簡單的材料進行了巨大的戲劇性發(fā)展。
第三樂章在經(jīng)過第二樂章深沉的思索和陶醉于美妙情景之后又把人們帶入到緊張熱情的氛圍中,表現(xiàn)出堅韌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第三樂章與第一樂章相比,多了引子的部分,是對第二樂章的過渡,使聽者從第二樂章的尾聲中驚醒過來。將樂曲的動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使整個作品完整,有關聯(lián)。
第三樂章呈示部與第一樂章相比,將連接放在結束部之后,加強了呈示部與展開部的對比而不是像第一樂章突出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的對比,樂段間的對比使動力更強,斗爭更激烈。
第三樂章展開部與第一樂章相比,篇幅較小,第一樂章是拓展了展開部,而第三樂章的展開部只有四十個小節(jié)。通過這種緊縮,也為第三樂章龐大在再現(xiàn)部的出現(xiàn)帶來動力。
第三樂章再現(xiàn)部與第一樂章相比,多了展開部與再現(xiàn)部的重復,這就使再現(xiàn)部的篇幅大大增加,通過這種擴張,帶來動力性,表現(xiàn)出斗爭規(guī)模之大,過程之漫長。
尾聲分為三個部分,是整個樂章的高潮,表現(xiàn)了最后的勝利。與第一樂章龐大的尾聲相比,第三樂章的尾聲精簡干練,從開始新材料的引入就十分具有動力性,表現(xiàn)出戰(zhàn)斗在火熱的熱情中結束,讓人振奮。
J61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