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法 ?オ?
語文學習,是暢游在文學的海洋中,是通過咀嚼文學作品來獲得精神食糧的過程。然而,很多學生并不喜歡語文,因為語文無“味”,學語文不是在品嘗美食,而是味同嚼蠟。語文是富有人文性的課程,是富有人情味、文學味、藝術(shù)味和生活味的課程。語文教學所要做的是要讓學生能暢游在文學的海洋中,在文學作品的解讀中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語文應該有“味”,如一盤佳肴,能讓人垂涎欲滴,這樣才能彰顯語文課程的魅力,讓其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注入“人文味”,立德樹魂
語文課程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統(tǒng)一的課程,然而一直以來,語文的人文性被忽視,教學中重工具性而輕人文性,人文教育成了語文教學中的短板。更有甚者,有的教師認為,思想教育是思想品德課程教師要做的,語文課程不需要。其實不然,語文教學不僅要把人類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傳播給學生,還得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將其內(nèi)化,轉(zhuǎn)而形成品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尤其是面對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高中學生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備受沖擊,這更需要在語文教學中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用真善美來感染學生,提高其人生境界,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讀《相信未來》就要能懂得在逆境中生活,學會自我鼓勵,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的承諾。學《月是故鄉(xiāng)明》《想北平》《我心歸去》,要能從字里行間尋覓到故鄉(xiāng)的味道,要能體會作者那思鄉(xiāng)的情懷;學《珍愛生命》《向死而生》《我與地壇》,要能感悟生命的可貴,要學會思考生命。如此,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汲取成長所需的精神食糧,自信而富有信念,樂觀而能勇于面對生活,語文才更有“人文味”。
當然,要讓語文課堂更富有“人文味”,還得把語文和生活有機地整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感知文學,從文學中去感悟生活。如此,師生之間的對話才會更加密切,課堂也才會更加活躍。
二、浸入“人情味”,真誠相對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如沃土,知識的種子只有在沃土中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語文課程是情感載體,是對學生滲透人文教育的最佳平臺。語文教學,并非是要把書本上的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并不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教師所講的知識,更多的是要讓學生喜歡語文,主動學習語文,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ch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浸透自己的情感,讓語文變得更有“人情味”。
教師不能單純地以成績?yōu)闃藯U評價學生,要立足學生的實際,尊重、關(guān)心、呵護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能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呵護,喜歡老師,喜歡語文,對語文課程產(chǎn)生感情。教師要充分結(jié)合教材,把學生的情愫和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融為一體,要讓學生能和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進行靈魂的對話。要以師之情動生之情,讓學生在文學的海洋中體會其情意綿綿。讀作品,不妨讓學生多說說對作品的了解;寫作,不妨讓學生多交流方法;品鑒古詩詞,不妨讓學生多吟詠誦讀。如此,以生為本,以情為線,語文課堂才會有生機和活力,學生才會喜歡語文,語文課才會富有“人情味”。
三、滲透“文學味”,尋根問本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語文課堂無非是教師根據(jù)教材在逐點講解。在練習中,不是文學常識的專攻練習,就是現(xiàn)代閱讀的專項訓練,哪里有時間談文學,且不要說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語文的那點文學性,也似乎被磨滅了。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名篇,都富有較強的人文性。讀《邊城》,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zhèn)茶峒、湘西的風土人情、翠翠的純愛故事,無不令人向往。《拿來主義》犀利的語言、《祝福》中細致入微的人物形象刻畫,語文,因其“文學味”而更讓人向往。教師要以語文基礎(chǔ)知識為依托,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文學作品來滲透“文學味”。
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文學素材,引導學生在解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感受“文學味”,受到文化的熏陶。如《雨巷》中對象征手法的理解,詩歌里有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象征的是什么?是愁心。正是這個意象,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在讀詩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詩句去體會和感悟。
其次,教師要讓語文活動充滿“文學味”。在語文學習中,學詩歌可引導學生寫詩歌,學小說可學習小說創(chuàng)作,可作對聯(lián),可鑒賞,可批評。如此,整個語文課堂才會富有生機,也才會富有“文學味”。如學習《月是故鄉(xiāng)明》《漂泊的旅人》《想北平》《肖邦故園》等作品后,開展以“思鄉(xiāng)”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活動,學生可寫詩,可寫散文或小說,通過活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鄉(xiāng)情。
語文并不是文字的拼湊,也不是文學作品拼湊的一本書,而是一門課程、一門學問、一門藝術(shù)。學習語文,是為了更好地獲得自身發(fā)展的價值和營養(yǎng)。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固守傳統(tǒng),要立足學生實際,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讓語文更有“人文味”“人情味”和“文學味”,這樣的語文才是有效的語文、發(fā)展的語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等專業(yè)學校(2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