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東霞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新舊知識轉換聯接點蘊含在新舊知識的內部,并在自身的變化中,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因此,尋找新舊知識轉換聯接點十分重要。文中采用教學實例對探尋新舊知識轉換聯接點進行了分析,認為:學生可在溫習舊知識和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尋找;老師則可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生動的教具實物進行挖掘。
關鍵詞:數學 新舊知識 轉換 聯接點 教具
【中圖分類號】G623.5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1】。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在實踐應用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看起來變化較多,但它著重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讓學生將數學知識真正學到手。尋找數學學習中新舊知識轉換聯接點,并運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能讓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達到了知道是什么和為什么的程度,從而將其牢固地記住,隨時用于所需。
在數學教學中,新舊知識往往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雖然不一定是盤根錯節(jié),但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新舊知識轉換聯接點具有新舊知識的雙重身份,它蘊含在新舊知識的內部,并在自身的變化中,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
綜上所述,探尋新舊知識轉換聯接點對數學的教與學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著重從如下幾方面探尋新舊知識轉換的聯接點。
1、 從溫習舊知識中尋找新舊知識轉換的聯接點
溫故而知新。數學知識變化較多,做到復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可以從舊知識的復習中找到新知識的聯接點。學生帶著不懂的知識來聽課,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手段。
例如,教授學生認識毫米這個較小的長度單位時,先讓學生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讓大家用手勢表示1厘米大約有多長,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可用厘米作計量單位?然后引入新課;每位同學桌上都放有一塊橡皮擦,老師讓同學們用直尺量一量橡皮擦的厚度夠不夠1厘米(不夠1厘米),再請同學們量一量橡皮擦的長度是多少(4厘米多)。
橡皮擦厚度不足一厘米,那是多少呢?它的長度是4厘米多又不足5厘米,那又是多少?要想較準確地測量出橡皮擦的厚度和長度,就要用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度它。
學生認識毫米是其在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基礎上,有了一定的用直尺度量能力之后進行的。這令學生對毫米有直觀的印象。不足厘米的長度單位就要用毫米來作量度單位,是新舊知識轉換的聯接點。找到這一聯接點,可保證學生掌握毫米這一新知識。
2、 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尋找新舊知識轉換的聯接點
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尋找新與舊知識的聯系,挖掘出新舊知識轉換的聯接點,架起新舊知識聯接的橋梁,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例如,學習比的意義,老師教學新課時設計為:
(1) 要學生對下列兩題在練習本上只列式不計算
① 一面紅旗長3分米,寬2分米,長是寬的幾倍?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②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00千米,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 引導觀察
觀察“3÷2”、“2÷3”、“100÷2”三個算式有什么共同點?引導學生說出“兩數相除”。
(3) 概括比的意義
3÷2可變成為3比2;同樣 3比2就是3除以2,亦即3÷2, 因此,學生就很容易認識到比的意義,相比的兩個數是該對應兩個數相除的關系,這就是新舊知識轉換的聯接點。理解并掌握了它,學生就能很好地運用比和計算比值了。
3、 從生動的實物中引入新知識,并挖掘出新舊知識轉換的聯接點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他們對形象具體的內容,生動活潑的形式和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特別對那些能演示的過程更有興趣。這正如布魯納認為的那樣【2】: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要經歷“動手操作——表象操作——符號操作”三個階段。動手操作是使學生對知識直觀層面的感知,沒有學具和動手操作,學生的有些認知很難發(fā)生;表象操作是連接動手操作和符號操作的中介,是對知識表像層面的具體又抽象的內化;符號操作是通過符號再現表象,是對知識的高度抽象和概括。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生動的實物,將新知識直觀地展現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挖掘出新舊知識轉換的聯接點,這樣可縮短學生學習新舊知識間的距離,使學生易學且樂學。
例如:教學角的知識,這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角是個空間概念。用三角板、五角星等實物引出圖形,從圖形中讓學生概括出“從一個點引出兩條射線組成一個角”,并強調:由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不管畫多長,組成的圖形還是這個角,即角不變。評判圖形是不是角,就看它是不是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這就揭示了角與射線的關系:兩條射線必須相交才能形成角,射線是舊知識,因此,兩射線相交形成角是新舊知識轉換的聯接點。最后,用教具和投影讓學生感知角的大小只與兩條射線的“叉開”大小有關,而與兩條射線長短無關。這也進一步從新知識角中再發(fā)展了新知識角的大小與舊知識射線間的關系。
總之,學生在學習數學新知識的過程中,他們是運用已有的舊知識通過自己的預習和老師的初步講解后,自我感覺是聽明白了,弄懂了;其實這只是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教師若能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教授新知識存在的問題提在學生的認知和潛力的最快發(fā)展區(qū)以內,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探索總結出新舊知識轉換的聯接點,便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參考文獻:
[1]許康,劉裔宏.高等數學學習指導【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1.
[2]高雅.“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思考與設計【J】,小學數學教師,2014(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