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雅利
摘要:幼兒時期為良好行為習慣最佳養(yǎng)成時期,但隨著現(xiàn)今獨生子女家庭不斷增加,長輩過分溺愛已對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產(chǎn)生嚴重影響。因此,加強幼兒教育中對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極為重要,本文就幼兒教育中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進行探討,以為幼兒教育教學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提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教育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1
當前社會各個家庭對孩子均較為寵愛,進而導致其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幼兒教育方面也存在較多問題使得好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阻礙阻礙較多。當前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即學生普遍不能吃苦,懼怕繁重任務,幼兒在穿衣服、吃飯、洗臉等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獨立能力較弱,對老師、家長依賴程度高;學習方面則主要表現(xiàn)為難以控制自身行為,進而難以全身心投入學習,以至于幼兒難以適應學校生活。因此,對幼兒教育教學中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加以探討極為必要。
一、注重對幼兒改正行為習慣主動性的培養(yǎng)
自我觀念缺乏便是幼兒主要的特點,其對自身行為負責這一主動觀念相對缺乏,因而,教師應加以了解,必要時需采取針對性措施解決。要激發(fā)幼兒主動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心理首先應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故教師應注重對其相關方面的培養(yǎng),以讓學生得以從現(xiàn)實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教師可組織幼兒探望敬老院,并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來培養(yǎng)其責任意識;教師也可要求幼兒禮貌、熱情待人,向老師和同學問好,主動招待客人等。此外,教師應密切留意幼兒上學及放學的行為舉動,對于表現(xiàn)好的學生應予以適當肯定、鼓勵,而針對表現(xiàn)不太好的幼兒則適當加以提示,以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通過榜樣激勵幼兒
幼兒時期孩子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于他們而言,獲得大人的表揚便是對其行為的肯定。故教師應針對其心理特征,滿足幼兒上進心,及時表揚行為習慣良好的幼兒,以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1]。幼兒園教師的行為便是幼兒一個主要的模仿對象,因而教師應注重與同事、幼兒的相處,以身作則;其次,幼兒難以控制與調(diào)整自身情緒,極易因為小事情而生氣或哭鬧,此時教師應想辦法幫助幼兒變堅強,學習如何控制自身怒氣與行為。比如,幼兒注意力較為分散,課堂上極易出現(xiàn)小動作或溜號現(xiàn)象,對于此種情況,教師可在開始上課時便告訴幼兒:老師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是熱愛學習的好孩子,一定會認真地聽老師講課,因而你們都是老師的好學生對嗎?幼兒通常會大聲回答“對!”。如此,教師便通過對幼兒進行夸獎來讓其剛到自豪,進而便會自居專心聽講,保持注意力集中。及時課堂上不時會有幼兒做小動作,教師也可通過眼神暗示來讓他們主動恢復到學習狀態(tài),進而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聽講行為。
三、針對幼兒的錯誤行為教師應予以及時有效的糾正
由于幼兒尚無準確判斷能力,難以對他人行為進行正確判斷,極易盲目模仿[2]。而且幼兒在學習生活中極易出現(xiàn)一些細小錯誤或者不良行為習慣,若錯誤或不良行為未能得以及時糾正則會讓其產(chǎn)生該行為是正確的錯誤觀念,因此,教師須及時予以糾正。但當今獨生子女較多,幼兒在家中多被寵愛甚至溺愛,脾氣較暴躁,并極為出現(xiàn)一些較自私的行為如隨意發(fā)脾氣、哭鬧不止、不愿意和其他幼兒分享玩具等行為,針對上述不良行為,幼兒教師不可縱容,而需及時制止。如此才能讓幼兒明白他們此種行為不正確,教師還應告訴幼兒良好的做法,以確保幼兒改正自身不良行為,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習慣。比如,孩子吃飯時剩下很多飯,這就造成浪費,教師可及時告知幼兒糧食來之不易,讓其珍惜碗里的食物,從而幫助他們養(yǎng)成節(jié)約的良好習慣。
四、采取科學引導方法
若教師在對幼兒良好習慣培養(yǎng)過程中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時便應考慮是否引導方法出現(xiàn)問題。比如,很多老師或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僅通過言語教育,而未采取行動上的教育,因而實際效果不大。可見教育方法的科學性對幼兒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極為重要,比如,教師可通過將故事來引導幼兒辨別是非,糾正不良行為習慣等。
五、營造良好教育環(huán)境
幼兒教師與家長在為幼兒創(chuàng)設豐富的物質(zhì)環(huán)境的同時,還應注重為其營造寬松溫馨精神環(huán)境的營造,使幼兒得以在良好環(huán)境氛圍里得到潛移默化熏陶[3]。由于幼兒喜愛模仿,老師與同伴們的良好行為習慣便是他們最好的教材。如此,教師需做好榜樣,將良好行為習慣同環(huán)境美化相結合。比如,教師可將幼兒活動時的主題墻“我真棒”布置為小朋友自己刷牙、吃飯、洗臉、穿衣服、排隊喝水、互相幫助、澆花等良好行為習慣的相關照片,讓這些照片充分發(fā)揮鼓勵作用,激勵幼兒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以早日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又如,可將衛(wèi)生間墻上貼上“節(jié)約用水”、“手紙入簍”、“便后請沖水”等提示圖片,對幼兒進行潤物細無聲式教育。此外,教師還應要求幼兒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好示范作用,以配合學校教育。比如,要求幼兒家長按時休息、起床、吃飯、尊敬老人、熱情待人,從而為幼兒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
總結:
幼兒時期為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養(yǎng)成時期,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一關鍵時期,通過適當引導、鼓勵等對幼兒進行教育,針對幼兒不良行為習慣及時加以糾正,采用教學引導方法及營造良好教育氛圍,注重潛移默化教育來讓其能夠在學習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卉.淺談如何做好幼兒學前教育[J].學周刊,2013(5):191.
[2]賀琛蓉.淺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4(1):238.
[3]張博南.淺談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科技文匯,2014(1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