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
【摘要】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忽略了學生之間的潛能差異,而將人本主義與班級管理相結合,能夠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本文結合了目前職中班級管理的現(xiàn)狀,提出了新的管理策略。
【關鍵詞】人本主義;班級管理;職中教育
G715.1
一、職中班級管理的功能及現(xiàn)狀
(一)職中班級管理的功能
1.教育功能
就職中教育來說,16-22歲是青少年良好習慣的重要養(yǎng)成階段,該階段的教學質(zhì)量直接關系到學生一生。班級管理當中體現(xiàn)出來的班訓、班風、價值觀等都會在各個方面影響到學生的思想,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準則,對學生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
2.發(fā)展功能
每個成員都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中,將個人利益與班級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這份凝聚力并不會隨著畢業(yè)而逐漸消失,而是會在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斷地影響著其行為作風。對于之職中院校的學生來說,本班級的學生都是學習旅游專業(yè),所從事的職業(yè)也多數(shù)與旅游相關,通過凝聚力能夠將從事該行業(yè)的學生再次集中,使他們形成緊密的小團體,對學生今后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
3.導向功能
班級管理需要明確的班級目標,而班級目標又是學生為之不斷奮斗的方向,為了實現(xiàn)目標,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中充滿熱情與斗志。如果班級管理方式是有效的,那么在學習上落后的成員會受到班風的良好導向,呈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tài)。
(二)職中班級管理的現(xiàn)狀
傳統(tǒng)的職中管理沿用了初中、小學的“家長制”管理模式,在該種模式下,老師插手了學生過多的學習生活,忽略了學生心理特征。每個學生因為家境、教育環(huán)境、遺傳因素等不同,個人主觀心理也存在著差異,而使用“家長制”的管理模式則忽略了學生的這些差異,忽略了學生不斷改變的董愛華需求,更忽略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職中的學生思想相對成熟,如果還沿用中小學刻板的管理方式,則會束縛學生的成長,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二、基于人本主義的班級管理策略
“以人為本”就是將每個學生看做是班級管理的主人翁,明確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重要主體地位,要尊重他們的心理變化、個性想法,讓學校各項組織活動都要符合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求,培養(yǎng)他們?nèi)轿坏陌l(fā)展。結合傳統(tǒng)班級管理當中存在的弊端,筆者認為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模式應當遵循以下的思路開展。
(一)平等看待每位學生
職中院校開展班級管理活動,其最終的目標是通過班級管理來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雖然職中院校的學生在年齡上已經(jīng)是相對成熟的,但是他們的心智未必成熟。我們應當用不斷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學生,將每位學生視為發(fā)展中的主體,發(fā)展中的人不可能全部正確,難免會出現(xiàn)差錯。因此在班級管理當中,不能單純地將學生視為管理的對象,用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去對待每位學生,甚至是孤立某些學校較差的學生。相反的,我們應當關注的是學生整體成長,并且重視學生的自我個性,將學生視為朋友平等看待。班級群體是平等的,不僅是師生之間的平等,也是學生之間的平等,老師不應將學生分為干部、非干部,更不應當將學生分好與差。學生是獨立的個人,他們有權利做出自己的選擇。雖然他們的心智可能不夠成熟,但是不能因此就剝奪他們自主選擇權。
(二)關注學生的差異及潛能
職中不僅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同時也是教會學生日后踏入到社會當中如何交際、工作的重要場所。因此對于學生的評價,我們也不能采用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一味地關注“好學生”,因為將學生分為“好”與“壞”本身就是錯誤的。每個學生之間存在著差別,我們應當合理看待這些差別,根據(jù)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采用管理方法,讓每位學生都可以充分地發(fā)揮其潛能,展現(xiàn)自身的特長,這就要求老師可以關注到每位學生。每個人都有著潛能,只是每個人的潛能會存在不同。學生潛能能否被充分激發(fā),班級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在管理活動中,將每個人都看做是優(yōu)秀的潛能性人才,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充分挖掘出他們的潛能,使得教育活動更加“人性化”。
(三)將學生作為班級管理主體
將人本主義思想靈活地運行到班級管理活動中,要求將學生作為管理的主體,是管理的重要核心與動力,通過組織機構的搭建與職能的分配,來調(diào)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潛能得以發(fā)揮,促進組織機構的高校運行。在這種管理模式下,應當更多地采用學生自治,針對班級管理情況設置組織機構,讓成員們找到屬于自己的管理崗位,讓他們真正成為班級管理的主體,這也是尊重學生最好的方式。筆者認為可以將班級管理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班委會、5個職能部門、12個班級事務小組,通過不同工作小組之間的配合,讓每個成員都可以參與到班級活動中,提高班級管理質(zhì)量。
班委會由班長與副班長兩人組成,主要是根據(jù)學校本學期的重點工作,來制定本班級的工作計劃,并且定期召開例會,對班級事務做出決策;職能部門與事務小組屬于上下級關系,組織部下分設人事管理、考核管理、決策管理三個小組;教育部下分設學科學習、其它學習兩個小組;活動部下分設大型活動、班級活動兩個小組;宣傳部分為網(wǎng)絡外宣、班級記錄兩個小組;生活部分為寢室建設、財務管理、心理健康三個小組。
三、結束語
職中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職中班級管理的質(zhì)量也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因此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將人本主義與班級管理活動緊密結合,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吳亮.淺談高職院校班級團支部與班委會的建設[J]高教視窗.2010.3
[2]馮磊,盧莎.以人為本的大學班級管理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